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发布啦 0 0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

前言

任弼时是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但他却没有参加1949年天安门广场举办的盛大典礼,也没有同毛泽东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这并非是他不愿,而是当时任弼时的病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这位“党内的妈妈”,长年累月像一只辛勤的骆驼一样为人民、为国家奉献着,直到最后倒在病床上,心中装的依旧是国家的前途与未来……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

他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缓缓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升起。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也许有人注意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人群中,竟然没有被称为“中共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

这时,任弼时远在北京的西山。他已经病倒了,在医生的坚决要求下,党中央决定他进入全休。此时,他正守在收音机旁,倾听着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

入夜,任弼时踱步到野外,久久地遥望着天安门广场的焰火,和首都人民一起,和全中国人民一起,品尝着胜利的喜悦。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任弼时不顾自己血压高达二百二十毫米水银柱的身体,与毛泽东等领导人一起,接见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主持召开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亲自准备第二年的组织工作会议,研究城市工作和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然而,在青年团大会上,他的报告刚作了一半,便脸色惨白,嘴唇发抖,虚汗湿透了内衣,无力再讲下去,只得让别人代替他把报告读完。他完全被疾病击倒了。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中央书记处一致作出决议:弼时同志必须休养。

1950年6月25日,美国支持下的南朝鲜李承晚军队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局势急转直下。

第二天,任弼时便写信给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要求参加工作。他写道:“……最近几天内,每日看电报、文件及报纸总共在四小时左右,尚能支持得住,不感觉太疲倦。自然初期不要过分疲劳,但做点工作如分管组织部和青委,我想是可以的,请加考虑……”

中央书记处和医生商量后,答应任弼时每天可工作四小时,但到这年的9月份必须重新全休疗养。可是,对任弼时来说,这种约束成了一纸空文。他开始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9月份“全休疗养”的计划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

在10月的一个秋夜,景山东街任弼时的家中。劳累了一天的任弼时在夫人陈琮英的催促下,走到桌子前习惯地把台历翻过一页,然后上床休息了。

被刚刚翻过去的这页日历上印着:1950年10月24日。这是任弼时翻动的最后一页日历。

10月25日清晨,任弼时突发脑溢血,医务人员全力抢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及其他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们闻讯立即赶到任弼时的家中。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罗荣桓、刘伯承、蔡畅、吴玉章、徐特立等,也都先后赶来了。由于来的车辆太多,景山东街不得不由民警和卫士们组成了临时的警戒线。

此时的任弼时,已经半身瘫痪,不能说话,只能用一只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握一握同志们的手,眨一眨眼,对大家表示感谢。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朱德和任弼时

10月27日中午,又一辆汽车来到了京山东街。正忙于组织抗美援朝战争的朱德总司令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任弼时的床前,抢上去握住了他的手说:“弼时,弼时同志,我来了,我在这里!”

瞳孔已经扩散的任弼时又一次眨了眨眼,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眼里闪出明亮的光,然后从容、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屋里一片惊呼,但任弼时的手,在朱德总司令的大手里慢慢地冷却了。

朱德总司令缓缓地直起身,向任弼时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滚滚热泪洒在了任弼时的床前。周恩来也在哭泣,泪水湿透了手帕。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身穿灰布大衣的毛泽东默默地把任弼时端详了许久,然后强忍住眼中的泪水,走到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面前说:“你要注意身体啊!”

悲痛欲绝的陈琮英已经泣不成声,只能点头做答。

毛泽东又说:“把孩子们好好抚养大吧,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

周恩来有力地说道:“你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完成弼时同志没有完成的事业!”

陈琮英再次点头,泪如雨下。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你不要哭了。”毛泽东再次说道,声音有点颤抖。只见他转过身去,自己也擦着泪水。

这天,任弼时同志无可挽回地逝去了,而他只有四十六岁。

毛泽东主席亲临京山东街

任弼时同志逝世的当天,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立即发了讣告,第二天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并决定以最高的规格来安排任弼时的丧事。

10月29日,是任弼时入殓移灵的日子,从清晨起,景山东街的两个出口就开始戒严。

临近9时,一辆辆黑色的吉斯、吉姆高级轿车驶入景山东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聚集在任弼时住所大门内外,等候任弼时起灵,为他送行。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9时整,一辆吉斯轿车驶到任弼时住所门前停下。车门开处,身穿灰色风衣、头戴灰色帽子的毛泽东弯腰走下来。他神色悲伤,嘴角紧紧地抿着,没有像往常那样挥手向人们致意,只是低垂着头向前走去。

等候在门口的各界代表和军乐队队员们默默地注视着伟大领袖的悲痛神情。

这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彭真四位领导人抬着任弼时的遗体从屋内小心翼翼地走出来,像是怕惊醒睡梦中的任弼时。屋门太窄,出门时他们都侧着身,慢慢地挪动着脚步。

当他们走下台阶时,毛泽东快步迎上去,伸手帮助走在前面的刘少奇和周恩来托起任弼时的遗体,使之保持平衡,平稳地来到院中。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院中站满了为任弼时送行的党政军及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他们低头默哀,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悲伤的神情。

任弼时的遗体入殓了。他头上戴着灰色的帽子,唇上还留着他那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胡子,安详的神色仿佛是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后刚刚睡去。毛泽东站在棺旁,俯下身子,深情地注视老战友良久,似乎是要把任弼时的最后遗容深深地印在脑子里。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抬起了头,看着一位工作人员捧着一面叠得整整齐齐的鲜红的党旗走过来。周恩来接过党旗展开,和刘少奇、朱德、彭真各提住党旗的一角,把它轻轻地覆盖在任弼时遗体上,金黄色的镰刀铁锤的图案覆盖在遗体的正中。

毛泽东挥了挥右手,起灵了,十名解放军战士把沉重的灵柩抬上了灵车。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一阵阵萧瑟的秋风刮过,枯干的树叶无声地在风中翻上落下。军乐队奏起悲痛的哀乐,气氛显得更加凝重。

灵车缓缓地开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扶持着灵车前行。车后是其他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人们都低着头,整条景山东街都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中。

送行的队伍来到景山东街南口停下,工作人员把系在灵车车头两边的长长的黄布展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立三、罗荣桓、刘伯承、张闻天、蔡畅、聂荣臻、吴玉章、滕代远、徐特立、薄一波、邓颖超和李维汉分立两排,手拽黄布,用中国古朴的执幡礼仪为任弼时送行,向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走去。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领导人们手拽黄布

毛泽东停住脚步站在路口,神情忧伤地望着远去的送葬队伍,久久地一动不动。也许他想起了转战陕北的日子。因为就在年初他视察东北时,还曾经回忆说:“那时,我和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在陕北的一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周恩来当时插话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战争。”

谁知时隔不到一年,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竟永远离开了自己,毛泽东怎能不黯然神伤。

秘书担心毛泽东悲伤过度,走过来轻声提醒着:“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良久才侧过头遥望阳光照耀下的金碧辉煌的故宫琉璃瓦顶,又扭过头仰脸看看已是秋霜尽染的景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走吧,走吧。”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

10月30日上午9时,首都各界四万余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广场上举行了任弼时追悼大会。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他说:“弼时同志从十六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直到逝世那天止,在整整三十年间,埋头工作,不计名誉、地位,不顾严重病情,以全部精力从事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

“任弼时同志是一个模范的革命职业家,模范的共产党员和中国共产党的最好的领导者之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任弼时同志三十年努力工作和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任弼时同志作出的成绩是伟大的,特别是在青年工作、部队政治工作、土地改革工作、党的组织工作等方面,更有特殊的贡献。”

最后,刘少奇号召说:“要好好学习任弼时同志,要努力完成中国人民最后解放的事业。”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和刘少奇

10时整,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张澜、郭沫若、陈叔通、陈云、罗荣桓、林伯渠及各界代表为任弼时灵柩执拂送上灵车。

为任弼时送殡的车队由两辆乐车、一辆炮车为前导,随后是任弼时的灵车。灵车上绘有一颗巨大的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车头布满鲜花。灵车后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小轿车。车队出劳动人民文化宫、经长安街、复兴门,向八宝山驶去。

位于北京西郊的八宝山当时刚刚被选定为革命公墓的墓址,公墓建设仅有一点雏形,对墓区的整体规划还没有确定。中央决定在任弼时墓穴尚未选定之前,任弼时的灵柩暂时浮厝在八宝山原有的“褒忠护国寺”前。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的工作人员马上动手,勘察场地,平整土地,确定浮厝的规格样式,购买所需的砖、灰、砂、石,仅用一天多就作好了准备。

工作人员们的工作极为细致、周到,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八宝山公墓安葬的第一位要人,是受全国人民爱戴的中央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中午12时,送殡的车队到达八宝山。任弼时的灵柩被安放在事先打好的坟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后向任弼时的遗体三鞠躬告别。

公墓精选的几位手艺高超的瓦匠开始在灵柩四周砌砖,随后在四周及上顶做了水刷石罩面。对任弼时充满爱戴之情的工人们还在水刷石罩面上用水泥塑了一颗五角星,涂上了红色,又在四周栽上了几棵松柏。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墓地

八宝山的第一座领袖墓

任弼时同志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学习他,中央领导人都为他题了词。

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弼时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周恩来的题词是:“纪念任弼时同志学习他三十年奋斗不已、至死不息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他顽强对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持原则、服从真理的布尔什维克精神。”

朱德的题词是:“弼时同志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战士和政治家,而且是青年最亲密的导师。他一生为革命奋斗的历史,永远值得后辈青年同志学习。”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

为了纪念任弼时同志,青年团中央特地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团员和全国广大青年,“以最大的努力,来学习任弼时同志在他一生中所表现了的对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学习他在反革命敌人的监牢和刑罚面前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在工作中的坚强原则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习他进行调査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优良的工作作风。”

在全国各地,当时党政军各界都举行了悼念任弼时的活动。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纪念和学习任弼时一生光辉业绩的文章。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雕像

任弼时的故乡湖南省湘阴县还建造了一座纪念塔,塔身正面刻着“任弼时同志永垂不朽”,塔身西侧刻着对任弼时一生功绩的颂词。在塔座后面,刻着当时担任湘阴县委书记的华国锋的题词:

为我人民事,牺牲命和家,继承先烈志,建设新中华。

任弼时去世的第二年,他的墓地建造完成。由于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去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位领导人,也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的第一位中央领导人,所以从中央到北京市政府,对任弼时墓穴的选址、设计和建造都十分重视。经过反复研究,任弼时的墓址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设计方案最终也由中央通过。

数十名工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任弼时的墓地。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任弼时墓地

这块墓地占地三百多平方米,水泥方砖铺地。墓前立着汉白玉的卧碑和立碑。立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亲笔手书的“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字,碑后面刻着任弼时的生平和业绩。墓穴周围苍松翠柏掩映,环境幽雅清静。

1951年7月18日上午,任弼时移灵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工人们将任弼时的灵柩取出,再将遗体移到准备好的玻璃钢棺内。仪式开始,乐队奏哀乐,八名工人抬着灵柩缓缓向墓穴走去,执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董必武、彭真、李富春、李立三、蔡畅、陆定一、聂荣臻、吴玉章、滕代远、薄一波、廖承志、王稼祥等。

1950年任弼时去世,16位领导人手拽黄布,秘书提醒:主席,请回吧

领导人们为任弼时扶灵柩

任弼时遗体安葬后,当时曾派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守灵。这些战士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日夜陪伴着任弼时同志的英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