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1976年1月8日下午,当工作人员读出这句话后,毛主席不禁泪流满面。
他们二人不仅是工作上的搭档,更是携手走过腥风血雨的好友。
然而一周后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却迟迟没有出现。
就连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张玉凤,也在期盼着他能去看周总理最后一眼。
张玉凤向来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眼看毛主席一直没有动身的打算,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问道:“主席,您不去看周总理最后一眼吗?”
听到张玉凤的话,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缓缓说出六个字。
听到这六个字后,张玉凤才明白主席为何没去参加追悼会,心中也对自己鲁莽的问话充满后悔。
毛主席究竟说了哪六个字?没去参加周总理追悼会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一切,还要从周总理患病开始说起。
带病坚持工作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各个领域的重建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面对如此巨量的工作,周总理从不敢歇息,将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总理,您太累了,休息休息吧!”
每当有人对周总理提出这个建议,他总是微笑着应下来,然后继续超负荷工作。
“不能休息”、“不敢休息”、“国家还需要我”,这是周总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周总理的健康情况,国家专门配备了一名医生(张佐良)定期为他检查身体。
随着周总理年纪越来越大,张佐良每个月都会为他安排一次尿检,好在一直以来也都没有查出什么重大疾病。
直到1972年,周总理的尿液中检测出了一种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物质——红血球。
红血球的出现大都代表着身体出血,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绝不会有红血球的存在。
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尿液中有一两个红血球也算正常。
可周总理尿液中的红血球已经多达四个,这就意味着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大问题。
有可能是肾脏,也有可能是膀胱,更严重的是,尿液中的红血球一般预示着癌症。
为了精确检测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张佐良压下内心的担忧,趁着周总理不忙时请求道,
“总理,我想为您安排一次更详细的尿检。”
听到张佐良的话,周总理笑着说:“你总是这么担心,行,我明天早上给你留一份。”
重新拿到样本后,张佐良不敢耽搁,马上找到权威专家共同检测。
可惜不论张佐良如何祈祷,都没能避免最不好的结果:膀胱癌。
张佐良并没有把这份详细报告交给周总理,而是带到了毛主席面前,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千万要保密,包括他本人。至于怎么治疗,就听从专家的意见吧。”
就这样,在周总理不知情的情况下,专家们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治疗措施。
可周总理却始终不配合治疗,依旧高强度工作,使得病情在短短两个月内急速恶化。
虽然毛主席和张佐良不止一次地提醒周总理多休息、多补充营养,可他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切都被邓颖超看在眼中、疼在心里,但一点办法都没有。
或许当周总理身体出现疼痛时就已经猜到自己得了疾病,只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想要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
另一边,自从周总理生病后,毛主席一直都关注着他的病情。
可当叶剑英拿出一份带着血色的尿液样本后,毛主席才真切地感受到周总理的病情究竟恶化到什么地步。
这时的周总理坚决不肯住院治疗,在经历过三次缺氧、再加上邓颖超及张佐良等人的劝说,这才向毛主席提交申请住院的报告。
1974年,周总理住进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接受了第一次手术。
可惜当时我国的医疗手段并不发达,每次手术都要将周总理的腹腔打开。
就算是正直壮年的人都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可七十多岁的周总理却经历了好多次这样的手术。
可无论医生使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控制周总理的病情。
到了后来,周总理已经无法下床、更无法自主进食,只能通过一根从鼻子伸到胃里的食管摄入营养。
除了食管外,周总理身上还有一个向外排脓水的管子,其他大大小小的管子更是插遍了全身,将他折磨得日渐消瘦。
即便这样,周总理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
有行动能力时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着工作一天一夜。
在周总理病重的这段时间,叶剑英经常来看望他,可毛主席却从未来探望过,甚至连追悼会都没能出席。
其实不是毛主席不想来看望周总理,而是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
主席病重,周总理离世
从距离上来看,毛主席的住所离周总理的病房只有几百米远。
若是在几年前,毛主席虽然行动缓慢,却也能亲自去看看这位几十年形影不离的战友。
可在周总理第一次手术之前毛主席连起身都需要别人搀扶,去看望周总理更是有心无力。
虽然自己身体不好,可毛主席却将身边的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派去周总理身边,方便及时将病情报告给自己。
周总理每一次的治疗方案及详细的病情诊断,毛主席都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并亲自批示。
即便后来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只有一只眼睛能看清,即便连吃饭都需要插上食管,毛主席还是没忘记自己正在接受治疗的战友。
周总理刚做完第一次手术没多久,正赶上马来西亚总理到中国拜访毛主席。
于是他强忍着不适像往常一样工作,将拉扎克引领到毛主席身边。
然后一边观察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一边观察着时间。
若是发现毛主席不太舒服,周总理就会示意结束会谈。
按照通常情况来讲,会谈结束后周总理会随着客人一同离开,或是继续招待外宾、或是准备其他工作。
这一次,周总理将拉扎克送到门口时却停了下来,与满脸微笑的毛主席目光相对。
曾经形影不离走过无数风雨的青年,如今都已经重病缠身。
毛主席收起了微笑,周总理也表情严肃,二人的目光中充满担心、同情、不舍……
突然间,毛主席向周总理伸出手,周总理也心领神会地握住毛主席的手。
可惜这次握手后,二人就再没留下任何合影。
1975年,周总理突然病重。
毛主席批准了第三次手术的请示,历经八个小时才将周总理抢救过来。
此时的周总理只有六十一斤,面部都已经出现了凹陷。
又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周总理已经病得无法下床。
他也心中对自己的病情有着清晰的认知,于是趁着清醒时开始吩咐自己的后事。
首先,周总理希望将遗体交给医生进行解剖。
因为我国医学领域对癌症还没有足够的治疗经验,所以周总理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帮助医生尽快了解癌症的病因及致死因素。
其次,解剖后的遗体不需要保留,直接火化并将其撒向大地就可以。
或是成为肥料滋养土地,或是成为食物喂养鱼虾。
最重要的是,周总理不希望后事大操大办,最好将规模控制在中央成员中的最小规模。
1976年1月7日,周总理病情再次恶化,吴阶平等人连续抢救24小时才将周总理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当周总理有意识后,看到这么多医生为自己服务,开口叫大家不要再管自己了,有人更需要他们。
看到周总理这个时候还在想着别人,吴阶平心里一酸没说什么,只是更加仔细地检查起周总理身体的各项指标。
到了第二天,周总理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整个人也失去了意识。
吴阶平等医生赶紧进行急救措施,可惜这一次周总理没有再醒过来,心脏停止了跳动。
然而正在等着周总理病情报告的毛主席并不知道,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挚友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
张耀祠从医院返回毛主席住所时,孟锦云(护士)正在陪着毛主席看书。
他觉得目前也不是告诉毛主席的好时机,于是将消息写在纸上,自己则回去帮忙。
在屋内的孟锦云听到脚步声和写字的沙沙声,猜测是张耀祠又带回消息了。
趁着毛主席没什么事,孟锦云来到门外看了一眼消息。
当看到周总理去世这几个字后,孟锦云瞬间被巨大的悲伤和震惊笼罩,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的毛主席已经无法正常地说话,连正常阅读文件都要耗费不小的力气。
所以孟锦云和秘书张玉凤会有两个任务。
一个是为毛主席阅读各种文件和消息,另一个是通过对主席的了解,将主席说的话翻译给其他人。
可对于周总理离世的消息,孟锦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主席。
万一主席一激动出什么问题怎么办?想来想去,孟锦云决定等午睡后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告诉主席。
这时,周总理所在的医院里,邓颖超刚刚赶过去,却没能见到爱人最后一面。
周总理后事
邓颖超赶到医院时,周总理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对模范夫妻从此阴阳相隔。
她深情地在总理脸上留下一吻,而后开始和大家一起操办总理的后事。
邓颖超没有忘记之前总理的遗愿,将解剖、不留骨灰、不办追悼会等要求告诉大家,结果却受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尤其是对于不开追悼会这个要求,李先念第一个带头反对。
因为追悼会不仅是让大家和周总理道别,更是对百姓的交代。
经过大家的讨论,邓颖超最终决定举办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也保留下来。
至于解剖和不留骨灰两个条件,这是周总理最大的愿望,邓颖超希望中央能够同意。
不过许多人接受不了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大地,最终这个决定交由毛主席做主。
到了中午,工作人员分为两路,解剖遗体和准备妆发同时进行。
据负责人韩宗琦回忆,当时周总理的肚子上有几次手术留下的刀疤。
而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全身各个重要器官,身体瘦弱不堪,在场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痛哭起来。
解剖完成后,工作人员找到了朱殿华师傅。
在此之前,朱殿华就申请过为周总理刮刮胡子、剪剪头发,只不过被拒绝了。
谁料,再次见到周总理竟是在这种情况下。
望着面前沉睡的周总理,朱殿华和徒弟们都十分难受。
韩宗琦在旁边不断地叮嘱着,希望朱殿华慢一些、将刀片磨得快一些,千万不要弄伤了总理。
因为韩宗琦不仅仅是负责总理后事的工作人员,他的父亲更是周总理夫妇的挚友,从私人层面来讲,韩宗琦还是周总理的侄子。
为周总理剪好头发、刮干净胡子后,朱殿华偷偷在地上捡起一缕周总理的头发,为自己留下一丝念想。
这时,张树迎和高振普已经将周总理的衣服带来。
可刚拿出衣服,韩宗琦就火冒三丈地大骂起来:
“你们到底怎么想的?……没有钱我来出,不能做新衣服吗?……”
其实不是张树迎二人不找新衣服,而是周总理已经很久没有为自己添置过衣服了。
他的衣服全都是补丁,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一身没有补丁的衣服。
为周总理做衣服也并非难事,但邓颖超嘱咐过二人,
“总理不喜欢浪费,活着都不买新衣服,这时候也不必给他买了,尊重他的习惯吧。”
就这样,张树迎只能带着周总理唯一一身完整的衣服找到韩宗琦,默默地听着他的斥责。
后来,韩宗琦也明白了二人的用意,接过衣服开始为总理换装。
虽然换上了干净衣服,但周总理长期被癌症折磨,脸色和面部轮廓都发生了改变。
为了能够让参加遗体告别的人看到更祥和的周总理,工作人员又找来化妆师为他稍微化一下妆。
“不要抹那些胭脂,自然一些就行,毕竟是一个病人。”
听到邓颖超的要求,化妆师稍微改变了一下周总理的脸色,使其看起来更安详,像睡着了一样。
一切准备就绪后,周总理的遗体被安放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接受吊唁。
邓颖超想到周总理不想规模太大的遗愿,便亲自给周总理的亲人发电报,让大家不要来北京参加追悼会。
另一边,等到毛主席午睡醒来后,关于周总理的讣告也送到了孟锦云手中。
在像往常那样为毛主席读完当日的报纸后,孟锦云声音低沉地说出了那个令全国人民都悲伤的消息:周总理逝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毛主席朝她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随后缓缓闭上了眼睛,泪水不断从眼角滑落。
至于周总理的骨灰如何处置,毛主席选择尊重他的遗愿。
1月9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周总理离世这一悲伤的消息,大家都陷入了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毛主席缺席追悼会,总理骨灰撒向大地
周总理的追悼会定于1月15日下午三点举行,由邓小平同志致哀悼词,相关的人员名单及规格都由毛主席亲自审批。
到了14号下午,工作人员早已为主席准备好了轮椅、衣物以及一些急救用品。
当初陈毅的追悼会毛主席都突然决定要参加,这次周总理的追悼会大概率也会参加。
只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关系十分要好,万一在追悼会上情绪失控,进而对身体产生影响该怎么办呢?
就在工作人员为毛主席的身体担心时,时间转眼来到了15号。
在百姓们哀悼周总理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准备好收音机,打算在家收听追悼会的情况。
眼看离追悼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张玉凤再也忍耐不住,直接开口问道,
“您不去参加追悼会吗?”
“我也走不动了。”
短短六个字,却充满着无尽的心酸。
曾经带领大家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社会的伟人,如今别提“浪遏飞舟”的豪迈了,就连这个屋子都无法出去,只能为周总理送上一个花圈。
下午三点,收音机准时响起邓小平的声音: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周恩来同志……”
听到这里,毛主席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在革命时期,周总理一直都支持毛主席,坚定地与他站在一起。
国共谈判时,周总理怕国民党暗害毛主席,每次都仔细审查国民党的一切情报,并在饭桌上身先试毒,确保毛主席的安全。
建国后,工作人员将毛主席破旧不堪的沙发换成一个舒适的沙发,毛主席试过后直接令人给周总理送上一个。
在与周总理一同参加活动时,若是周总理还没有赶到,毛主席都会坐在外面等待一会,与周总理共同参加活动。
曾经形影随性的搭档,如今一个正接受着大家的悼念,一个只能在椅子上通过收音机送战友最后一程。
追悼会完成后,邓颖超带着周总理的骨灰向外走去,打算按照总理的遗愿撒向大地。
还没有到外面,就有工作人员拦住邓颖超,
“外面人太多了,若是让他们知道要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出去,大家一定会阻拦的。”
为了避开人群,工作人员带着邓颖超通过地下通道出去,乘坐汽车来到飞机场。等到机场时,天已经黑了。
当看到张树迎、高振普以及罗青长等四人带着周总理的骨灰登上飞机后,眼看着飞机已经消失不见,邓颖超则坐车返回。
在飞机上,张树迎等人只感觉到飞机越飞越高,气温则越来越低。
等到领航员大喊一声撒后,他们就将一份骨灰撒到飞机上的圆桶里,通过圆桶撒向飞机外。
最后,周总理的骨灰一共撒向四个地方:北京、密云水库、天津以及滨州的黄河入海口。
撒向北京是因为周总理永远记挂着北京人民,永远惦念着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撒向密云水库是因为周总理心系水利工程,心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撒向天津是因为这里是周总理曾经读书和革命的地方,这里见证着周总理的成长。
撒向黄河入海口是因为周总理关心着台湾同胞以及祖国的统一,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带到台湾,早日见证台湾回归祖国。
除此之外,黄河也是我国的母亲河,将骨灰撒向这里,也意味着周总理永远与中国人民在一起。
这一夜,邓颖超一直没有睡,既担心丈夫的遗愿是否完成,又担心警卫们的安全。
当张树迎向她报告撒骨灰成功的消息时,邓颖超才放下心来。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的爱人这回真的离开了自己,但却没有离开人民。
从1976年1月8日至今,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46年。
活着的时候他将自己交给革命,去世后又将自己奉献给医学事业和祖国的绿水青山。
周总理走了,但他却又以另一种方式留了下来,一同见证中国的强大、一同见证百姓的幸福。
参考文献
- 《炎黄子孙》,1989年第1期,《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震撼世界的20天——外国记者笔下的周恩来逝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