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发布啦 0 0

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

1929年年初,正值寒冷时期的井冈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1929年2月1日,部队在江西寻邬的吉潭镇同尾追的敌人激战后,转移到圳下村休整。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第二天天还没亮,正处于休整的红军部队突然被敌军刘士毅部包围。

危急时刻,朱德带领独立营担任后卫,吸引敌人,掩护毛泽东带领军部机关乘晨雾突出重围。

然而,敌众我寡,包围圈越来越小。在千钧一发之际,伍若兰带着身边的战士集中火力掩护红军撤离,红四军这才成功突围。

不幸地是,伍若兰的左腿不幸中弹,自知难于脱身,她显得出奇地镇定。

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她强忍腿部传来的剧痛,趴伏在水沟沿上,发挥双枪女侠的特长,双枪左右开弓一阵疾射,只见子弹百发百中,将蜂拥而上的一群敌人撂倒。

然后,她又沉着冷静地用双枪朝远远近近的敌人进行点射,把更多的敌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以掩护朱德等人突围。

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她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被敌人团团围住,抓了起来。

当得知被抓的人是朱德的夫人时,敌人喜出望外,当天夜里,就开始审讯伍若兰。

在恐怖阴森的牢房中,敌人一边得意洋洋地摆弄着刑具,一边朝着这位年轻的姑娘问道:“朱德、毛泽东在哪里?”

伍若兰从容地回答道:“在红军队伍里,在人民心里!”

敌人一时被呛地哑口无言,耐着性子又问:“你为什么当土匪?”

此言一出,伍若兰当即厉声喝道:“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

敌人没想到,眼前这个20来岁的弱女子如此临危不惧,条理清晰。想从她口里得到有价值的消息几乎不可能,敌人强压内心的怒火,打起了感情牌。

伍若兰隆起的小腹,使得敌人敏锐的察觉到,她已有身孕。证实了伍若兰确实怀孕后,敌人变得“仁慈”起来,处处笑脸相迎,“苦口婆心”劝导她:你年纪轻轻,肚子里又怀着孩子,只要你声明和朱德脱离关系,我就保你母子平安。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可为了革命,一个个女英豪骨比钢铁硬。只见伍若兰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

14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铮铮话语,气壮山河,犹如一声惊雷,惊得敌人目瞪口呆。

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23岁被砍头,悬门3天3夜

终于,伍若兰的坚贞不屈彻底激怒了敌人,黔驴技穷的敌人撕下伪善的面孔,对伍若兰实施各种酷刑,用绳子吊,用杠子压,灌辣椒水……一道道酷刑无不揭露着敌人的心狠手辣、丧心病狂,那些酷刑的残忍细节,令人罄竹难书。

敌人本想屈打成招,令伍若兰认输投降,然而,敌人的如意算盘终究是打错了,他们低估了革命者的崇高信仰。

数十天的痛苦折磨,使得伍若兰遍体鳞伤,即便如此,她的革命信念未曾动摇半分,敌人没能从她口中得到红军的一丝机密。

1929年2月8日,年仅23岁的伍若兰被残害于赣州,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幽幽兰花,还未好好绽放,就被狂风吹落。

然而,更令人发指的是,惨无人道的敌人将伍若兰的头颅砍下,吊在一个架子上面,用大字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沿江示众。

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最后,还将她的头颅送到长沙,悬挂在城门上示众。还耀武扬威地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两篇欣赏伍若兰人头的文章,企图以此来威慑共产党。

不久后,朱德捧着敌人刊登的伍若兰牺牲的报纸,悲恸万分,他想要强压内心的悲痛,可是身体止不住地颤抖,他静静地站在窗边,看着随风微微摆动的兰花,眼前浮现出伍若兰的倩影,泪眼朦胧之际,他心爱的人似乎正向他走来,笑意盈盈. . .....

曾经,枕边人是心上人,如今,心上人是天上人。一想到与爱妻阴阳两隔,朱德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痛苦,说道,“她为我而死!”于是当着毛泽东的面号啕大哭......

延安时期,朱德接受采访时,潸然泪下

朱德和伍若兰相识,源自一副对联。

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部队抵达耒阳休整些许时日。期间,朱德散步途径一家祠堂门口时,一副对联引人入目,上联:灭白匪缴枪炮敌人闻风丧胆,下联:打土豪分田地人民锣鼓喧天,横批:革命到底。

字里行间,洋溢着干革命的决心与信心,每每读来,总是振奋人心。当得知它出自女子之手时,朱德决定见一见这位不一般的女娃娃。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见面后,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工作,两人见面频繁,不久便互生情愫,有着革命信仰的美好爱情开始生根发芽。

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当朱德表明心意后,伍若兰欣喜万分,她说:“只要朱军长不嫌弃,我愿意同你一起生活,一起打仗。”

1928年3月,二人在朱德驻地水东江的梁家祠堂举办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

当晚,同房花烛夜之际,伍若兰说道:“我长得不好看,脸上还有麻子,配不上你......”

朱德听后打趣道:“麻子有啥关系,你是麻子,我是胡子,麻子胡子,我们两个马马虎虎一起过日子!”

正好师部参谋王展程从窗旁路过,听到此对话,还特地写了贺诗:“麻子胡子成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在他们结婚前,伍若兰特意为朱德制作了一双崭新的布鞋,并赋诗一首: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贫苦,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成功。

自从伍若兰牺牲后,朱德小心翼翼地收藏着那双鞋,再也舍不得穿。

在延安时,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讲到伍若兰英勇就义时,朱德潸然泪下,说道:“若兰和我是在湖南耒阳结婚的,她早就明白我的生命是属于革命的,跟着我是要吃苦的。伍若兰后来救了我,被敌人抓去了,敌人折磨了她很久,才砍下她的头,悬挂在江西赣州大街上示众。”

在朱德心中,伍若兰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

是的,伍若兰在耒阳就是出了名的才女,是家喻户晓的革命风云人物。同朱德结婚后,便随队伍一起上了井冈山。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伍若兰练就了双手打枪,百发百中的本领。

她曾说:“我这是做两手准备,如果我的右手受伤了,左手还能开枪,继续消灭敌人”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红军队里多英雄,双枪女将建奇功,横扫敌人如卷席,英雄威震七溪岭。

自此,双枪女侠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33年后,朱德重上井冈山,热泪奔流

自从伍若兰牺牲后,朱德爱兰如命,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栽上一盆兰花。看着高洁典雅的兰花,朱老总睹物思人,仿佛挚爱的若兰就在眼前。

据资料记载,1955年,朱德养了50盆兰花,到了1964年,仅仅9年时间,他已经培育了6000多盆。朱德一生,还写了近40首咏兰诗词,均是表达赞叹和思念。

她身怀六甲扛住酷刑,26岁被砍头,33年后丈夫重回故地,热泪奔流

1962年,距离伍若兰牺牲已经33年了,年近80岁的朱德重上井冈山,特意赶到他和伍若兰共同生活过的大井。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朱德用苍老的双手抚摸着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床铺,看着一件件老物件,朱老总热泪奔流,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往日的一幕幕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在离开井冈山之际,朱德异常着急地寻找一片兰花地。

他激动地说,当年我们经过的就是这片兰花地,那时,马都系在林子里,话音未落,老人的眼睛却湿润了……

这片兰花地还在,只是若兰已经不在了......

来到山崖旁边,朱德看见石缝里长了几株兰花,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拒绝身边警卫员的代劳,非得亲自去采摘。

看着生机勃勃的兰花,朱德即兴赋诗一首,名曰《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新中国解放后,井冈山雕塑园立起了伍若兰英姿飒爽的铜像,供人们敬仰。

为了纪念这位红军英雄,人民将生长在寻乌、宁冈和赣州的一种兰花,改名为井冈兰,将伍若兰的故乡耒阳金南村改名为金兰村。

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6岁,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很多年过去了,可提起她,人们依然会想起,她是人人敬仰的麻脸双枪女侠,是朱德一生难以释怀的挚爱。

她就是一支馨香袭人、芬芳不谢的兰花,盛开在人民的心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27731.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