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发布啦 0 0

作者:赵心放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本文举几个例子,专门谈谈他的远见卓识本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智慧。

(一)精心策划“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体情况不少史书上有记载,在此不赘述。表面上看是赵匡胤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情非得已才“黄袍加身”,坐上皇帝的宝座。但经过认真研究有关史料,笔者认为是一场由赵氏家族预谋已久精心操作的篡权行动。

“辽国和北汉联军要南下发动战争”这个消息是赵氏家族伪造的,理由是“陈桥兵变”成功后马上就班师回朝了。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赵匡胤上台后没有做这方面的具体安排。辽国和北汉联军就烟消云散了。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伪造这消息的目的是,引起后周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宰相范质请赵匡胤出征,赵匡胤以兵少将弱为借口推脱。范质被迫将全国的兵马指挥权交给赵匡胤。掌握兵马指挥权,这是搞篡权的本钱哟。

赵匡胤率大军出征后不久,京城就谣言四起,说赵匡胤是真命天子,马上就要上台了。官僚和富户纷纷外逃,城内人心惶惶。这些情况皇宫内一点都不知道。借助谣言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赵匡胤运用得十分熟练的手法。如他以前与驸马、殿前都检点张永德有矛盾,就是利用谣言将其搞下课的。

后周皇帝年幼无知,没能力掌控全局,全军将士希望推出一个有威望的人率领他们,这些出现的客观因素,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简而言之,“陈桥兵变”的发生,是赵匡胤抓住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行动。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二)迁都流产埋下亡国祸根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到自己的家乡河南洛阳出巡,心情十分愉快,随行的文武百官也都非常轻松。那知赵匡胤宣布,他初步打算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

皇帝的初步打算遭到了大臣们的普遍反对。有的大臣说洛阳城破败不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做都城。有的大臣说,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很容易运来。随意迁都会动摇国家的根本。赵光义也说安天下在德不在险等等。

众口一辞都不同意迁都,赵匡胤气不过,耍起了小孩子脾气,索性在洛阳住下来不回都城开封了。一住就住了两个月。后来在赵光义的反复劝说下,看在是亲弟弟的份上,才心有不甘的打消了迁都的念头,悻悻的回到开封。他忧心忡忡的说道,大概百年左右,天下的民力和财力要被用尽啊!

后代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基于安全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赵匡胤选择迁都是明智之举!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陈桥兵变”后他定都开封,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对后周顺势而为的承继。北宋建国十多年后,赵匡胤发现了开封的巨大弊端,无险可守,易攻难守。北方的辽国等,实力雄厚,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处于平坦之地的开封,只有建立庞大的军队加强防卫才行。久而久之需要巨额的军费支出。此外在整个北宋时期,开封周边运河的开挖和维护成为头等大事,要动用无数的民力和财力,老百姓的徭役负担很重。赵匡胤真格儿有预见哦,果然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国库入不敷出。

洛阳的地理位置是“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说直白一点就是易守难攻。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上秦朝、东汉、曹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其地理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利于防守,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负担。肯定比把都城建在开封好。当然并不是说没迁都是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至少算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赵匡胤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的确不同凡响!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三)用长翅帽整顿官场秩序

古代中国的官员都要戴专门的帽子,时至今日人们还把“乌纱帽”视为官位的代名词。历朝历代的官帽都有所区别。宋朝的官帽学名叫展角(平角)幞头,又叫长翅帽。据说这种帽子是赵匡胤发明的。赵匡胤为啥要发明它呢?

赵匡胤刚当皇帝时,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是他的铁哥们,且不少人在“陈桥兵变”中有拥戴之功。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幼习武,一直担任武职,靠兵变上台的赵匡胤的铁哥们大都是文化不高,不太拘礼的武人。这些武人讲义气没得话说,讲礼貌可就差劲了。这天赵匡胤一上朝,很庄重的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听下面大臣奏报。此时他听到下面有嘀嘀咕咕的声音,过了一会声音越来越大,凑在一起聊天的大臣也越来越多。这很没规矩哦,赵匡胤很想发火,但碍于哥们的情谊,强忍着当场没发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越演越严重了。赵匡胤打定主意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赵匡胤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命人做了一顶特殊的官帽,官帽的两边加上用薄铁皮或竹片等轻便材料当骨架做的长翅,长度在一尺以上(以后还要做得长些哦)。官员们戴上这种官帽在朝堂议事,脑袋一动长翅就会晃动,谁在下面交头接耳,不但皇帝在上面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交谈起来也不方便,因为双方的长翅会碰到一起,双方只能面对面的交谈才行。从此朝堂就安静多了。

这种官帽只是上朝的时候戴,平时是用不着戴的,但戴的时间久了,戴的次数多了,官员们外出时,在举手投足之间,还是会露出“马脚”的。一次寇准打扮成一个书生,外出微服私访,一个老者对其毕恭毕敬的,说你是当官的啊。寇准问其如何看出自己身份的,老者说你走路小心翼翼的,不左顾右盼,生怕碰到你的帽子......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近年来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儿歌等散布于报刊、网络和丛书。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2929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