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粮食换机器,被逼出来的“计划供应”

发布啦 0 0

说起粮票,肉票,布票等一系列的票据,我相信很多上了岁数的人都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在那个年代,买东西仅仅有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应的票据,这叫“计划供应”

1953年,粮食换机器,被逼出来的“计划供应”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到90年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它不仅伴随了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更见证了我国一步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转变。

那么当时为什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呢,其实这都是被当时的市场环境逼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的国家需要建设,而建设强大的国家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不行的,而工业体系的建立则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但是我们又没有太多的资金,所以只能通过以粮食等产品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进行交换。

1953年,粮食换机器,被逼出来的“计划供应”

据统计,当年每年出口的粮食多达30亿斤,而4吨钢材则需要1吨食用油去交换,所以对于新中国来说,粮食等产品能否稳定地被国家掌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

然而,1953年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首先是8月18日至20日,东北辽河出连连续3天的大暴雨,粮食减产近70亿斤。还有就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自己消费的粮食大大增加,并且为了防备灾荒,还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再有就是城镇人口的急速增加导致了粮食的大量消耗,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时候很多粮食贩子趁机抢购粮食,囤积惜售。

而以上的种种情况直接导致了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指标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建设以及社会稳定。

鉴于以上危机形势,1953年10月10日,全国粮食会议召开,陈云提出了“征购配售”的政策,也就是后来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单来说就是农民所种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禁止私人自由经营粮食。

随着政策在执行中的不断完善,也为了更好的能让“计划供应”的数据更加准确,1955年4月28日,我国开始施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以户为单位,发给购粮凭证,也就是粮票。继“粮票”之后,又陆续施行了“油票”、“肉票”、“布票”等。

“票证”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饭的时代,也是凭票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各种“票证”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这也恰恰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顺应自然,循势而为,不断积蓄,吾辈必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2999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