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发布啦 0 0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敢对洋鬼子说“不”的只有林则徐,事实并非如此。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先后发布过四份宣战诏书:

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

1860年9月12日(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对英法宣战。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

1900年6月21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对诸国宜战。最后这次宜战的“诸国”,包括英、俄、德、法、美、奥、意、日、荷、比、西,共十一国。

如果以简单的敢不敢说“不”来诠释历史,该怎么解释呢?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皇帝。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道光皇帝上台后,看到朝风颓败,民风颓败,力图重整朝纲。他当时规定“宫中岁入,不得超过二十万”,他节约开支,就是要支援前方的禁烟,要备战,要和英国人打一仗。

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正式下诏对英宜战,要求“官民人等,人思敌忾,志切同仇,迅赞肤功,懋膺上赏”。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1841年1月27日的激昂宣战诏书,演变成了1842年8月29日无奈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赔款白银2,100万两。从此,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穿带补丁裤子的道光皇帝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中国近代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

道光皇帝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后来者说“不”。最突出的是他的第四子,即继承其皇位的咸丰皇帝。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咸丰皇帝登基时刚刚20岁、血气方刚,立志为父报仇、给父亲雪耻。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道光年间的主和派全部撤职,重新起用主战派,林则徐等人全部被重新起用。

咸丰皇帝不但敢撤投降派的职,而且敢向洋人开炮。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向大沽口炮台进攻,清军还击,激战一昼夜。13艘英法军舰中,4沉6伤,官兵伤亡S00余人,舰队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断,联军竖白旗狼狈而退。

敢向洋人开炮的咸丰皇帝,还敢扣押洋特使。1860年9月9日,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在通州与清政府谈判。咸丰皇帝恨透了巴夏礼,认为一切坏事皆由其策划,遂下令将巴夏礼扣留在通州,传谕各海口一律闭关,断绝贸易,准备决战。

1860年9月12日,清廷对英法宣战,声称“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对天下”,要求“整顿师旅,调集各路马步诸军,与之决战”。

咸丰皇帝在北京一直坚持到英法联军即将兵临城下,然而坚持不住时跑起来又比谁都快,眼见“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便不顾臣下的劝阻,天不亮就从圆明园仓皇出逃了。

在大沽口出过一口恶气的咸丰。一年零四个月后不得不吞下“恶果”——签订了《北京条约》,落到比他父亲更加狼狈的境地,不但导致了更大面积的割地和更多的赔款,而且英法联军将150年间用无数能工巧匠的辛苦血汗建造起来的圆明园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龟缩于热河的咸丰皇帝在那里连发数道谕旨调兵遣将,只为保卫他的身家性命。待英法联军签约退兵后,他大大松了一口气,说:“从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无猜疑。”

那个当年大声说“不”,又是扣人又是宣战的皇帝,已经无踪无影,最终命丧热河。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同样演变成了后来的《马关条约》,更是空前地割地赔款: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庚子年间向十一国宣战的慈禧太后,最为慷慨激昂的宣战诏书变成了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天津海口至北京中枢的通道全被外人控制,国家防御名存实亡。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一次比一次败得惨,一次比一次损失大,一次比一次割地赔款规模大!

史籍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朝风日坏。当时财政开支有一重要项目,即治河,但每年治河之费真正用于工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会皆被挥霍。官吏饮食衣服、车马玩好,无不斗奇逞巧,一次宴请常常三昼夜而不能毕。自元旦至除夕,各厅道街门机关无日不演剧。“新进翰林携朝臣一纸拜见河督,万金即有;举人拔贡携京员一纸拜见道库,千金立至”。

道光皇帝继位后,尽管拼命节约,励精图治,但这对整个大清局势来说都无济于事。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很难受。清史记载:"上退朝后,负手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

《北京条约》签订后,那个终日流泪不已的咸丰皇帝在向热河逃跑时,却不忘记喝鹿血,非要带上自己养的一百多只鹿,经大臣苦劝,他才勉强作罢。

许多研究近代史的学者讲,”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某种程度上是在说清朝败亡是非常特殊的,它跟中国过去历朝历代不一样,过去都是皇帝太昏庸腐朽了,房子都被白蚁蛀空,最后大厦轰然倒塌;清朝不是这样,从道光、威丰、同治到光绪,没有一个皇帝不想励精图治,保住大清江山;清朝的那些朝廷重臣,不管是主和也好,主战也好,也基本都是从维护朝廷利益出发,没有里通外国、跟敌人串通一气的。

至于慈禧的若干历史细节,更能说明问题。

不可否认,不论慈禧太后还是同治、光绪,都意识到了海防对维护统治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慈禧曾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固非寻常庶政可比。"清廷既然如此重视海军,后来为什么又挪用海军经费去修建颐和园了呢?岂非咄怪事?

清朝四次宣战诏书,以大声说“不”始,却以屈辱称“是”结束

对慈禧而言,这一切并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来维护统治,承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统治,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所以她既主张大办海军,多购舰船,又对阻止她修园的大臣“喝滚出”,予以痛斥。清末政治舞台上,利益决定立场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

在从安宁迅速转向灾难的过程中,不仅仅侵略成性、掠夺成性、喋盘成性的帝国主文是推手,我们长期沉湎于安逸稳定而对风险与变局一片把然的精神状态、对对手缺点分析详尽而对对手优点一无所知的思维习性、以眼前享乐和手中权势为主要追求而不管明天血雨腥风的利益格局,同样是灾难的来源。如“戊戍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描述的:"一切政事皆系苟安目前,敷弄了局……大臣偷安旦夕、持禄养交;小臣斗巧钻营,便私阿上。办事认真者,以为固执面不圆通;上书直言者,以为浮躁面不镇静。”

参考文献:金一南著《为什么是中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