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聚焦RISC-V生态发展 夯实数字技术基础

发布一下 0 0

近日,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包云岗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心“香山”将落户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经过四个月的筹建,现已正式启动第一批围绕“香山”的新项目,后续也将陆续启动其他开源芯片项目。

倪光南院士:聚焦RISC-V生态发展 夯实数字技术基础

倪光南

在稍早举行的2022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九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指出,我国可以适当地聚焦于RISC-V架构以发展芯片产业,避免再次错过中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众所周知,CPU架构是芯片产业链的龙头,也是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的重要抓手。CPU架构不仅决定了CPU的性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整个芯片产业。尤其对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工具、芯片IP库、应用生态等环节都有重大影响,此外也影响芯片的生产、测试、封装等环节。

倪光南指出,近年来包含SOC产品在内,微处理器在芯片产品中的比重已增加至70%以上,这说明CPU架构对芯片产业、数字技术基础的影响正在继续增长。中国芯片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从长远看,主流的CPU架构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全球市场上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主流CPU 仍被X86 和ARM 两家所垄断。

当前,基于X86和ARM架构的处理器长期占据全球98% 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处理器指令集属于上游产业的关键技术,中下游厂商大多只能在这二者之间选择,但是ARM的授权费用昂贵,传统X86的授权又过于复杂,行业各方一直期待在CPU架构领域能有更多选择。

倪光南说:“由此可见,我国在现存多种CPU架构并存的格局中难以取得竞争优势,我国芯片产业最终仍然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RISC-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2011年诞生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近年来全球出现的一种新型处理器结构。

这种新兴的开源RISC-V精简指令集CPU架构为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据著名投资分析机构ARK Invest预测,到2030年X86服务器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降到27%,RISC-V和ARM市场份额加起来可能会超过70%。

事实上,RIS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如今RISC-V国际基金会会员单位已经包括一众知名公司、院校及研究机构,如华为、谷歌、阿里、英伟达等,甚至X86的主导者英特尔也身现其中。2022年2月8日, 全球开放硬件标准组织 RISC-V International宣布英特尔正式加入该组织,并成为Premier级别会员。

之前,包云岗曾在首届RISC-V中国峰会(RISC-V World Conference China)上表示,RISC-V目前主要面向IoT物联网场景,这些场景对芯片制程要求较低,很多时候28nm、40nm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并非一定要用到7nm、5nm尖端工艺,对EDA研发要求较低。而且国内可以借此通过开源方式建立EDA社区,汇聚人才力量,进而加速国内EDA行业发展,这是RISC-V给国内EDA厂商带来的机会。

倪光南还在“第九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上指出,我国的产学研用各界通过评估和试用,普遍认为RISC-V架构先进、功能完善,有可能在AI、IoT、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获得市场优势,从而在未来世界主流CPU架构的竞争格局中,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因此,我国可以适当地聚焦于RISC-V架构以发展芯片产业,避免再次错过中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鉴于RISC-V采用开源模式,他认为,只要通过加大投入和增加贡献的方式,就可以将芯片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方向为确立技术路线、组织和调动好开源社区、开源人才、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等,以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人才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倪光南表示:“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开源领域,我国科技人员已经创建了一些开源社区,并且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甚至于一定的主导权。例如OpenEuler(开源欧拉)、OpenHarmony(开源鸿蒙)等,这表明中国开源界正在实现新的创新突破,逐渐从开源大国走向开源强国。”

在这一大背景下,近期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科院软件所以及高校、企业和基金组织等共同筹划发起成立RISC-V生态发展专项基金,通过这一专项基金促进中国RISC-V开源芯片的发展。倪光南指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中国开源的发展,借助开源的强大生命力,在推动本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开源界做出贡献。

倪光南总结道:“让我们和世界开发者协同,拥抱RISC-V开源芯片新潮流,充分利用开源模式,共同推进开源RISC-V的发展,同时为快速发展我国芯片产业和提高数字基础技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_学术社群已经组建,添加微信:xpcztym邀请您进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