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连接着水的这一岸,和那一岸。
桥,也连接着心的这一颗,和那一颗。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桥这头的她站着看风景,桥那头的他眼里的风景却是她。
三千年前,一位病情男子遥望对岸的佳人,发出向往和无奈的感慨。
水,阻隔着人们的脚步,但是水并不能阻隔人们的目光。
目光所至之处,脚步却未必达到。
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刻,这个字,就悄悄地从人们的心底长出来,从人们的嘴里绽开来——一个延展而风姿绰约如同乔木的字:桥。
所以,桥是技术,是巧思,是力学;但同时,桥也是美学,是想象力,是艺术。
有个很有趣的发现,中国古人很少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桥。如果那样,我们就不能拥有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桥了,又少了多少意趣?
在古人看来,一座桥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的脚步从这一岸走到那一岸,但这并不是对河的侵犯和征服,而是古人与江河溪流商量,与那水相敬相安。
人们总是能够想到恰当的技术和形式,使得一座桥,横跨于水上,互不犯涉,和谐相安。
中国古人形容桥,最常用的比喻,是彩虹。在这个比喻中,隐含着古人深厚的智慧和哲理。也许古人认为,相对于大自然中的江河溪流,人类的任何构造,其实都如同彩虹一样短暂,所以,他们怀着对江河的敬爱之心,要把桥建得如彩虹一般曼妙。
古人的桥,大多数真的消失了,留下来的如同奇迹。
走在这样的桥上,如同走过三生三世;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不禁要想,你的脚下,或许有宋明时人的足迹;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会感叹,人类之造物,竟如此坚定而从容地经历了时光的侵蚀,有些河已经断了,但是桥还在,好像这桥就建在时间里,从千年的那一头,走到了这一头。
这时,你会对那些建桥的人,心怀敬畏,虽然他们的姓名大都失传,但他们所建遗之物,却配得上山河岁月。
古人最爱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这其中也少不了涉水渡桥的经历。
淡泊如“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落拓如“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豪迈如“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壮阔如“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触景生情,写尽一生襟怀。
切莫辜负大好时光,徜徉山水觅知音,人生快事莫过于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眼见那高山流水,乱石小桥,携琴访友,该是人人心头向往的场景吧。听那琴音袅袅不断,滋润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究竟什么让“过桥”这个动作的匆匆一瞬意趣横生,令人诗兴大发?大概,中国古桥的千姿百态,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无名者面前,今日的人们也许更巧更强,但我们是否能够相信,我们的桥,能通向千年百年后的哪一年,哪一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