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布下天罗网,数万敌兵一袋装。毛泽东思想把我的心照亮,浑身是胆斗志昂。出敌不意从天降,定教它白虎团马翻人仰!”
这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映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中的经典唱词。
或许现在的很多年轻朋友,对京剧没有多大兴趣,也未曾听过这么几句,但这充满时代特征、又热血激昂的唱词,一定能带动每一个人的情感,回想起那个我们常常听说、从未见过的年代——抗美援朝时期。
艺术往往都来源于生活,《奇袭白虎团》的剧目也不例外。
1964年,忙于政务的毛主席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在北戴河观看了这部富有艺术气息又十分写实的大戏。
主席对这部戏中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演员们生动的表演赞不绝口,看完戏,主席也没忘了关心剧中人物,在得知主角“严伟才”由真实人物形象而来后,一向关心下属的主席有些着急。
“这个人现在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
让主席如此关心的这位抗美援朝英雄,究竟是什么来头?
身份和立场的转换
1926年,杨育才出生在陕西省沔县的一个小山村,杨家十分条件贫苦,杨育才的父母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有三分喜悦的同时,更多的是七分忧虑。
杨育才在幼年就不幸失去了母亲,为了补贴家用维持生计,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了地主家,帮地主干活、放羊,以赚取一点微薄的银钱。
这段经历十分艰苦,彼时的小杨育才甚至还没有成年的羊羔,就已经在黄土高坡上,跟着地主家规模不小的羊群飞跑。
但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杨育才从小便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他跑起来就像一只小兔子,在硕大的羊群中穿梭,时东时西,时前时后,小小的身躯却总能把羊群聚拢到一处。
这样的日子虽辛苦,总也还算安稳。
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有头有脸的人家尚难平稳度日,更何况出身贫苦的底层人民呢?
逐渐长成小伙子的杨育才开始面临新的危机。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国民党军队开始在偏僻的村庄四处抓壮丁,而年轻力壮的杨育才,显然很容易成为国军的目标。
杨育才不愿为国军效力,他为躲避国军,又开始了长久的流浪,逃离家乡后,老实的杨育才没有别的本事,只能继续到那里的地主家里干活。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像杨育才这样的穷小子哪会被土豪劣绅当人看,他每天做苦力,三伏天里都是那一套破烂单衣,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1948年,抗日战争早已结束,国共两党的内战却如火如荼。杨育才因为父亲病逝回老家奔丧,可这个从未被命运眷顾过的小伙子,不巧就遇上了阎锡山的队伍。
胳膊哪能拧得过大腿,杨育才躲了几年、逃了几年,最终还是被国军的将领抓着充了军。
杨育才并不喜欢为国军出力,他出身低微,长期受地主土豪的压迫,也长期看着富贵阶级的人做出危害百姓的行径,在他心中,早就与这些自恃高人一等的阶层结下了仇恨。
好在国军对他的掌控并没有持续多久,阎锡山的队伍很快遇上英勇的解放军,在数次交战中受到重创,阎锡山本人逃离了山西,而这支国军军队也被冲散。
当时的共产党力量并不强大,他们急于吸收人才,以壮大自己的队伍,杨育才就遇上这样的契机。
起初的他作为解放军的俘虏,跟着解放军部队征战游走,在这个过程中,杨育才逐渐发现解放军是真的为了人民而战,且官兵上下都在积极地融入人民。
在成为俘虏,随军行动一段时间后,杨育才被解放军的精神所感化,他毅然决定加入解放军的队伍中,与他们并肩作战。
杨育才的申请得到了批准,他从一个小俘虏变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这次参军可与上一次的经历天差地别。
杨育才在加入解放军部队后,积极接受思想教育,作战时也从不退缩,他凭借着自己优异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年,他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与从前的被迫入伍不同,这一次,杨育才尽心竭力,凭借自己的才能,为解放军的战斗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伟大力量。
敢当大任,也甘于平凡
说到杨育才的贡献,就不得不提文章开头提到的京剧《奇袭白虎团》,其实就是演绎了抗美援朝时期,杨育才的英雄事迹。
1950年,就在杨育才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中朝边界的鸭绿江,注定了刚从伤痕累累里新生的中国,不能坐视美国的侵略行径而不管。
一心想要保家卫国的杨育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去往朝鲜作战的艰苦之路。
在交战之中,杨育才由于灵活机敏,多次在侦查工作中立功,同时,他在作战之时的表现也十分勇猛,敢打敢拼,搅得敌人大营不得安生。
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兵升任为侦察排的班长。
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放羊娃,到被迫背上污点的国军传令员,在解放军同志和共产党的积极教育与感化下,杨育才进行了彻底的蜕变。
朝鲜战争打到尾声,美韩联军早已是强弩之末,狡猾的敌军认识到己方的失势,美军逐渐妥协愿与我方和谈,而韩军首领李承晚仍不甘心,背信弃义,扣押战俘。
为了使和平的阳光早日洒落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毛主席决定以战促和,狠狠教训一下仍在蠢蠢欲动的李承晚,以迫使他乖乖进行和谈,金城战役由此而开始。
每一场战役的文字描述背后,都是一段血腥而真实的历史。在金城战役中,六零七团作为主力团,理所当然地对上了李承晚手中的精锐——首都师第一团,又被叫做白老虎团。
教训这个狂妄的韩国人并非易事,六零七团在多次会议讨论下,决定成立一支尖刀部队,潜入敌军内部,与我军里应外合。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屡立战功的杨育才身上,他带的兵,大家放心。
杨育才没有辜负同志们的希望,他亲自挑选了十名战士组成队伍,在前线我军对韩军轰炸的炮火声的掩护下,一路智取,巧妙潜入了白老虎团的大营。
韩军本就不占优势,此刻又有我方尖兵里应外合,这场反击战果真应了毛主席的话,狠狠收拾了李承晚一顿!杨育才带领的小队不仅缴获了那面白虎旗,而且仅有一名同志受了伤。
此战后,杨育才带领同志们奇袭白虎团的英雄事迹就在中朝两国广泛流传起来,班长杨育才荣获特等功、荣誉加身,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大英雄。
而这之后的杨育才并没有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朝鲜战争结束后,归国的杨育才仍留在部队基层,继续过上了带兵训练、时刻预备冲在一线的日子。
杨育才知道,自己因为少年时期曾加入过国民党军队,就好像“背了案底”,他很满足于现在可以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一份力气的现状,即使战功赫赫,也从未提过什么要求。
英雄不问出处
1964年,以杨育才为原型创作的人物“严伟才”,随着京剧《奇袭白虎团》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此时的杨育才,则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了登上大幕的英雄。
毛主席在看戏之余,小声问陪同的肖华,“这个主角的原型杨育才现在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肖华一时答不上来,但没有忘掉这随口的一问。
之后,肖华把问题抛给了好友杨得志,巧就巧在,杨育才正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手下的将领。
主席的问题不敢怠慢,杨得志很快就查清了杨育才的现状,答复了肖华。杨得志还是副连长职位,此时正在江苏的一个湖边带领士兵练习渔渡。
令主席亲自过问的人11年来,官职竟然几乎原地踏步,杨得志立马去详细了解了杨育才,得知他竟是这样一位甘于平凡的伟大英雄后,看着在刺骨湖水中训练的杨育才,不由动容。
之后,杨得志一五一十地将情况向肖华汇报,肖华又原封不动地传达至主席那里。主席在了解到杨育才因为曾经的国军俘虏这一身份,而多年无法晋升时,亲自表示:“要重用人才!”
自那以后,当地的部队才终于打破成见,开始重用杨育才,而杨育才也不负所望,通过多年基层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才干,把大事小情都处理得万无一失。
此后,杨育才被一路提拔,从副连长升至了203师的副师长,还多次参与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全国党代会会议。
结语
在少年时期,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客观或主观等因素,而做出错误的事情,在人生这条长河中留下几滴污泥。但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污泥也终有一天会被冲刷干净。
正如抗美援朝英雄杨育才一样,他的出身并不算优越,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也曾身不由己地加入过错误的阵营。
但他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再加上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同时也让人们打破了成见,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