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中旬,春节刚刚过去,喜庆的氛围还未散去,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第22兵团司令员的陶峙岳将军,兴致勃勃的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
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北京晋见毛主席,汇报他在新疆的工作情况。
随着飞机越来越接近北京,陶峙岳的心也不由得激动起来。是啊,马上就要见到共和国的领袖毛主席了,他的心情怎能不激动。
和干旱的新疆戈壁滩不同,此时的北京已经连着下了几天绵绵细雨。毛主席站在中南海的书房里,他推开窗户望着远方,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他的脑海中已经在构思新中国的蓝图了。
这时,彭德怀走了进来,毛主席停止了沉思,说道:
“彭老总,你来得正好,今天陶峙岳司令要来北京汇报工作,我想好好听听他对新疆部队工作的意见。”
彭德怀回道:
“主席,陶司令是对新疆立过大功的人,他这次来北京汇报,你可别忘了请人家吃红烧肉。”
毛主席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说道:
“陶司令不简单啊,他吃过蒋介石的饭,现在又吃我的饭,可以对比一下嘛!”
陶峙岳
1 吃“两家饭”的陶峙岳
陶峙岳,1892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一个大地主家庭,年少时期的陶峙岳生活优渥,从来不知道生活的艰辛。
1904年,12岁的陶峙岳考入长沙城南师范附属小学。然而,没待两年,他家人因为担心学校管理不严,荒废学业,就把他转入了湖南陆军小学。
这次转学成了陶峙岳的人生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将走上一条从军的道路。
1911年,广州革命党人在黄花岗起义。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但是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深受震撼,无数有志青年受到鼓舞,投身到革命的事业中去,其中就包括陶峙岳。
这一年,陶峙岳辞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妻子,独身一人来到武昌,考入陆军第三中学。
开学不到两个月,便爆发了武昌起义,陶峙岳和同学们满怀革命热情,拿起武器,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但是,起义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军被解散,陶峙岳只能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1912年,陶峙岳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会员。两年后,陶峙岳从第三中学毕业,加入革命军,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此后,他参加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战斗,在北伐战争中和孙传芳、吴佩孚的部队都交过手,立下了不少战功,一路升迁至少将团长。
但是,由于陶峙岳是保定系,不是蒋介石嫡系,因此经常受到猜疑排挤,屡遭贬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师师长的陶峙岳,奉命带领部队出陕西增援上海。
在蕴藻滨一带,陶峙岳率全师官兵顽强抵抗,在日军飞机坦克的轰炸下,宁死不退,坚守阵地22天,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
1938年,陶峙岳被调往陕西河防部队,先后任国民党第1军中将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
然而,这不过是蒋介石明升暗降的手段而已,当时同陶峙岳同西安的还有胡宗南,实权都握在胡宗南手中。
陶峙岳兵权被夺,闲居西安,内心的苦闷压抑可想而知。
1946年春,张治中将军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他推举与他私交甚好的陶峙岳为新疆警备总司令,维护地方秩序。
张治中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陶峙岳深受其影响,也非常支持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
重庆谈判之时,周恩来委托张治中,将新疆国民党监狱中关押的130余名共产党人释放并护送回延安。
张治中来到新疆后,立即和陶峙岳商量此事。最后,在二人精心计划下,这些关押共产党人一路上躲开胡宗南的盘查,安全抵达延安。
这是陶峙岳第一次帮共产党做事,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赞誉,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949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基本被消灭。
为了挽救苟延残喘的南京国民政府,时任中国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命令陶峙岳留一个旅守卫新疆,其余部队调回关内,以加强长江防线。
陶峙岳不愿意入关打内战,他一面和李宗仁虚与委蛇,向他们陈述军队从新疆回内地的种种困难;一方面多次召开会议,向部下阐述“保国安边”的思想,告诉他们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陶峙岳做的这些工作,为日后和平起义打下了基础。
1949年9月,解放军兵分两路,从青海和兰州向新疆进发,新疆已成为一座孤岛,解放新疆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党为促成新疆和平起义做了很多努力。
然而,陶峙岳虽然有心和平起义,归向人民民主阵营中来,但是他部下有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妄图和解放军顽抗到底。
尤其是骑兵第1师师长马呈祥等人,新疆国民党部队约有半数掌握在他们手中,如果他们一旦密谋暴动,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了起义顺利进行,陶峙岳和马呈祥等人进行了协商,最后双方达成妥协,马呈祥等人交出部队,而陶峙岳则负责将他们及其家人护送出镜,经南疆去往印度。
一场可能发生的内战就这样化解了。
毛主席对陶峙岳的做法非常欣慰,在新疆和平解放后,他致电陶峙岳:
“我们认为你们的立场是正确的。你们声明脱离广州反动残余政府,归向人民民主阵营,接受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听候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的愿望,我们极为欣慰。”
新疆和平解放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王震任政治委员,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
在起义之前,陶峙岳就和友人相约,起义后将部队全部交给解放军,自己解甲归田,做一个闲翁。
因此,毛主席此次将陶峙岳召回北京,除了听他汇报新疆的工作情况后,另一个目的就是和他谈谈心,打消他的思想包袱,使他安安心心的在新疆展开工作。
2 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陶峙岳虽然久闻毛主席的大名,但是一直未曾见过面。在飞机上,他的心情除了激动外,还有一丝忐忑,这个共和国领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想着想着,他的思绪飘到了20年前,他被另一位“领袖”-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接见的场景。
1930年5月,在北伐战争中表现出色的陶峙岳,被晋升为少将团长,成为国民党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就在陶峙岳晋升少将团长不久后,上级传来消息,蒋委员长要亲自接见他。
陶峙岳得知消息后,心中有如重锤敲击一般,跳个不停,大脑则不停地在思考一个问题:蒋总裁召见我,到底是凶是吉?
以往,陶峙岳也听闻一些传言,蒋介石单独召见某个军官,一般有三种情况:准备升迁,要面试其才;有重大过错,要当面斥责并予以治罪;关键性的决战前夕,要面授机宜。
陶峙岳仔细回想,自己最近也没犯什么错,难道是在前不久攻克芜湖的战役中有功,蒋介石要当面嘉奖?
想到这,陶峙岳又有点惶恐起来,因为他听说蒋介石非常严肃,不好相处,和他见面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慌张。
据说有一次,蒋介石召见一位旅长,那个旅长见蒋介石脸色铁青,竟然吓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
蒋介石走过去扯了扯他的衣服,问他是不是衣服穿得太少,谁知那个旅长竟然嚎啕大哭了起来,气得蒋介石大骂饭桶废物。
就这样胡思乱想着,陶峙岳来到了蒋介石召见他的地点,那是在一辆专列的车厢里。
这里戒备森严,一见到蒋介石,陶峙岳立即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紧张感,此时他甚至有点理解那位旅长为何吓得浑身发抖了。
只见蒋介石一身戎装,端坐在沙发上,虽然年近五十,但是依然身板挺直,精神抖擞,只是那双不大的眼睛,宛若两把带着寒光的利箭,直把人的心肺刺穿。
“委员长好”。
陶峙岳不卑不亢地敬了一个军礼。
“嗯!”
蒋介石板着脸,神情严肃地点了点头,盯着陶峙岳,用奉化音问道:
“保定军校毕业的?”
“是。”
陶峙岳回到。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你好好干吧。”
陶峙岳还没反应过来,蒋介石已经伸出带着白手套的手,象征性地朝他握了握手。陶峙岳知道,这次接见已经到此结束了。
这是陶峙岳唯一一次单独和蒋介石见面,蒋介石那冰冷的、高高在上的态度,从此以后让他再也激不起晋见这位“大总统”的欲望了。
如今,他即将要晋见另一个“领袖”,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陶峙岳的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后,毛主席安排的迎接人员早就在此等候了,将他接到了中南海。
来到中南海后,刚进门,之间一双大手就迎了上来:
“是陶峙岳将军吧,晓得你要来了,我在这里恭候哩,来,来,快请坐。"
毛主席的亲切与热情,让陶峙岳如沐春风,之前的一丝紧张和忐忑早已一扫而空了。
他回应道:
“主席,你近来身体好吗。”
“好,好,你来了我高兴哟,我在这里等了你好些时候了 。”
毛泽东兴奋地说。
毛主席和陶峙岳都是湖南人,老乡见老乡,自然少不了拉拉家常。毛主席向陶峙岳问道:
“你是宁乡仙凤乡的吧?我晓得,在县城玉潭南门外。过湘潭,过我们韶山都要由你们那里经过,我到宁乡,到益阳,到常德,都由你屋门前过,不晓得过了多少次哩。 ”
毛主席热情的话语,和那熟悉的湖南口音,让陶峙岳倍感亲切。
寒暄之后,毛主席聊起了工作。毛主席对陶峙岳说道:
“想不到偌大个新疆,警备总司令还是我们湖南人。你是有功之臣,你对新疆、对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立下大功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我毛泽东不会忘记你。”
听到毛主席的夸赞,陶峙岳连忙回到:
“主席,我没做什么工作,这次来京,我代表王震将军和驻疆全体官兵,是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的,请主席多作指示。”
毛主席听后,背过手去,看着墙上的地图,望着那片占中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内心澎湃不已。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晚清时期,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趁清朝内忧外患之际,率军入侵新疆,企图将新疆分裂出去。
1876年,同为湖南人的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军出关,打败阿古柏,新疆再一次回归。
天山是新疆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以天山为中轴线,新疆可分为南疆和北疆,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雄伟磅礴,气势非凡。
新疆除了戈壁滩外,还有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水土丰饶,养育了一方百姓。
除此之外,新疆还有香梨、苹果、哈密瓜、无核葡萄等优良瓜果,地下更储藏着多种珍贵的矿藏。
“那是个好地方啊!”毛主席自言自语地说道。
将思绪拉回来后,毛主席对陶峙岳说道:
“也不能说是指示,我在北京,对于新疆的工作了解不细,有所了解也是间接的,所以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你们。你这段时间与王震配合得很好,我是放心的,党中央是放心的。"
陶峙岳听后心里感到暖暖的,毛主席的信任让他有了治理好新疆的底气和信心。
3 “只有人民的领袖才有这种品质”
聊着聊着,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陶峙岳想到毛主席还要休息,于是起身告辞。可是毛主席兴致很高,他把陶峙岳留下共进晚餐,说道:
“我们家乡作兴茶时喝茶,饭时吃饭,你就不要客气了,吃顿便饭,我已告诉了他们准备饭菜了,吃家乡菜。”
陶峙岳见毛主席这么热情的挽留,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留下来一起吃饭了。
不一会儿,饭菜端上来了。
这是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只有三菜一汤,一碗萝卜,一碗白菜,唯一的荤菜是一碗红烧肉,还是毛主席特意交代厨房做的。
陶峙岳望着这顿朴实的湖南饭菜,心里顿时对毛主席泛起一股崇高的敬意。
他在国民党军队中待的时间很久,对国民党大小官员的奢靡成性、铺张浪费早已见怪不怪,今天晚上毛主席这一顿简朴的晚餐让他感慨不已。
多年以后,已经暮年的陶峙岳将军,每每回忆起和毛主席共进晚餐的场景,都忍不住感慨道:
“只有人民的领袖才有这种品质。”
饭桌上,毛主席就像接待老朋友一样,边吃连聊。
“我们湖南人爱吃辣,你看我都忘了给你辣椒吃。”
毛主席说完,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到陶峙岳饭碗,接着说道:
“新疆环境艰苦,你担子不轻呀!王震同志善于带兵,是员猛将,你们俩在一起,新疆是不会有问题的。”
吃完饭后,毛主席仍然谈兴未减,和陶峙岳继续畅谈。两人从革命战争聊到家常,又从家常琐事聊到故乡的山水,就像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无所不谈。
直到夜很深了,毛主席才依依不舍的同陶峙岳挥手告别。
通过这次长谈,陶峙岳对毛泽东有了真正的认识,从心底感到敬佩。
联想到自己两次被“领袖”接见的经历,陶峙岳心中感慨不已。
一个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一个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为什么短短几年,蒋介石失天下失人心,而毛泽东得天下得人心呢?这或许就是答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