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对崔琰之死,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崔琰假借训斥杨训,实则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杨训曾上表称赞曹操功绩,夸述曹操盛德);二是崔琰的文集携带时用布包裹,被人告发说其讽喻朝政,故不敢公之于人。所以曹操大怒,将其关入大狱而后处死。
崔琰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两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原因有三:
第一、崔琰何许人也?先不说其身居尚书令,中尉等要职,但就其出身于清河崔氏,师从于大儒郑玄,河北名士,地方豪强等一系列名头,就不是曹操随便用这两个莫须有的罪名能轻易杀了的。
第二、曹操非常尊敬崔琰。当年曹操大破袁绍,领冀州牧,第二天,曹操宴请河北名士世族,兴致勃勃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了一下户籍,发现贵州竟有三十万百姓可供补充兵员,实在是一个大州呀!”崔琰勃然变色:“鄙州饱受战争创伤,生灵涂炭,你不想着安抚百姓,却先计点甲兵,这难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吗?”在座的全都吓出一身冷汗,“宾客皆伏失色”,曹操却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太祖改容谢之”。崔琰当面削了曹操面子,曹操都没有生气,反而后来让自己最器重的两个儿子,一个拜其为师,一个娶其侄女,正如三国陈登在《先贤行状》一书中所说,曹操本人对这位天下有名的大儒颇为“敬惮”,既尊敬又畏惧。
曹操与崔琰
第三、曹操是谁?治世之能臣,虽然曹操杀过杨修、孔融、许攸、荀彧,但他们或参与夺嫡,或支持汉室,或恃才傲物,都有不得不杀的原因,以曹操的胸襟气魄,只是讽刺、咒骂曹操,他就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一个自己曾经非常尊敬之人?
所以说,杀崔琰的理由明显不够充分,那么他到底做了何事让曹操必杀之而后快呢?
《三国志·崔琰列传》记载:
魏国初建,(崔琰)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意思就是,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崔琰在朝堂上公开回答,立嫡当立长,五官中郎将仁孝聪慧,应该立为世子。崔琰不仅引经据典,旗帜鲜明地支持曹丕,还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捍卫曹丕的世子地位。
崔琰
古往今来,立嫡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历来为帝王所忌,以诸葛亮的身份地位面对刘备立刘封、刘禅的问题,都只能无奈表示,“此乃陛下家事,臣不敢妄论!”,贾诩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说出名是中立,实则支持曹丕的一句话:“公不见袁本初、刘景升之事乎?”,别人都唯恐躲之不及,崔琰却偏偏上赶着往前凑,还旗帜鲜明地公开讨论,这又是为哪般?
对崔琰来说,一个是侄婿,一个是弟子,无论立谁,都少不了他的好处,那他做出如此表态,肯定有更深的目的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崔琰只是为了曹魏的江山考虑,认为曹丕是世子的最佳人选,所以单纯的直抒己见。那我们就太小看崔琰的政治智慧了。
当时,曹操正为确定哪位嫡子作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而一直困扰。曹操的正妻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熊一直默默无闻,曹彰有猛无谋,因此继承人之位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曹植
从感情上来讲,曹操无疑更喜欢曹植,与曹丕相比,曹植文采更出众,当年南朝的谢灵运就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对其才气推崇至极。《曹植传》说他“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大才子,对同样大才的曹植高看一眼是非常正常的。
但曹丕也不无优势,不但因为他是嫡长子,而且由于他“出道”早,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结识了一大帮谋臣勇将,其中就包括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司马懿、陈群、吴质等人,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而曹植也结识了一帮颇有才气的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拥有高贵家世而又有军事素养的杨修,还有丁仪、丁廙,他们相互吟唱应答,在上层社会也有不小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在立嫡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两股势力也在若明若暗地争斗,这一点曹操其实也心知肚明。
曹丕
所以,作为利益极度相关的崔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不做,他闹这一出,反而无形中会帮了曹植,作为帝王,特别是曹操这种权力欲极强的帝王,如果臣子一股脑的支持某一个皇子,曹操会怎么想,怎么做,只会打压而不会助长,崔琰是否有这种明帮曹丕、暗助曹植的想法不得而知,但曹操心里肯定跟明镜似的,无论你是哪一种,都会被曹操所忌。
如果你是支持曹丕,那你就是心术不正。
曹操既然是下密令,自然是不想公开询问,免得激化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矛盾。而大家也都领悟了领导的精神,各自用密折回报曹操。唯独崔琰选择公开向曹操回复,这是什么,这是在向曹丕邀功,在逼曹操立刻表态,以曹操的腹黑,他会认为你大公无私吗?不会,他只会认为你是自作聪明,包藏祸心。就算他当时不杀你,甚至是赞扬你(毕竟是曹操自己下令询问),你的这笔帐他也记下了。
曹操
如果你是暗助曹植,那杀你更没商量。为何?
第一、跟我曹操玩弄心机,你会死得很难看,这很可能就是曹操看穿了崔琰机心后的心态。
第二、为了自己喜爱的曹植一世平安,也要弄死崔琰。
曹操虽然喜欢曹植,但理智告诉他,立曹丕为世子是更正确的选择,而且他不认为曹植是曹丕的对手,所以此时的曹操应该有预感最后胜出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次子。
“知子莫若父”,对曹丕的脾性,曹操应该很清楚,崔琰如果属于曹植一派,自己百年之后,曹丕肯定会对依然还有一定的势力的曹植下手,曹丕如果动起手来,曹植能否保全性命很难说。只有曹操自己动手,尽量削弱曹植的势力,甚至包括有可能站在曹植一边或者可能同情曹植的人,让曹丕知曹植根本没有力量与他一较高下,这样他深爱的曹植才能多活些日子。
曹丕
综合来说,小编更倾向于第二种,崔琰是玩弄心机,暗助曹植,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既是在维护曹丕,也是在保护曹植,其用心之良苦,是没有多少人能看透的。
所以崔琰几乎怎么做都是错,最后他成为曹氏家族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