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发布啦 0 0

1949年10月,解放广州的战役正式打响。

当时的中国,历经百年的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

快速解放全中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乃是民之所向。国民党背道而驰,必将败北。

短短十二天的时间,国民党在势如破竹的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广州宣告解放,人们载歌载舞,欢呼喝彩,希冀着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同样,这份消息也被刊登在了报纸的头条上。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广州解放

作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在本次解放战争中功不可没。

他的照片也一并刊登在了报纸上。

这份报纸在我军的各个部队流传,士兵们争先阅读传看。

可在湖南四野12兵团46军团当中,一名小战士面对报纸上的照片陷入了沉思。

他小心翼翼地从衣兜里掏出一张被布裹着的照片,那张照片已经泛黄,布有褶皱。

照片上也是一个男子。

这名小战士仔细地两相比对着,报纸上的人脸上虽然已经有了皱纹,略显沧桑。

却难掩大将风范,神采飞扬,尤其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青年时期的邓华

而他手里的照片上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郎,满脸的稚气也难掩那清澈坚定的目光。

虽然两张照片上的人年龄相差较大,可仔细看,五官、神态都极其相似。

这名小战士越看越笃定,越看越恍惚,忍不住悲从中来,低声啜泣着。

原来这位小战士名叫邓贤诗。

报纸上的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在那漫长而又苦难深重的战争岁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原本的父与子不得相见?

甚至还杳无音讯,不知彼此的踪迹?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

  • 身已许国,难再许卿

邓贤诗的异状引起了身边同伴的关注,大家纷纷感到不解。

不就是一张照片嘛,有什么可激动落泪的?于是连忙向他询问缘由。

邓贤诗擦干眼泪,双眼泛红,一脸认真地哽咽着对战友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战友听见了他的回答后,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认为他是在开玩笑。

鼎鼎大名的邓华司令怎么可能会是他的父亲呢?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 (左)

一定是邓贤诗作为一个孤儿,太过于思念父亲才会如此异想天开,因此战友们纷纷安慰道:

“你不是一个人,还有我们在你身边呢,虽然没有了亲情,但我们部队不就一个大家庭吗?”

战友们都知道邓贤诗从记事起就不知道父亲的存在,有的人说他的父亲已经战死沙场。

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信息闭塞,一切都无从考证。

他的母亲邱青娥在他十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

邱青娥至死都不知道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究竟在哪儿。

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说已经战死沙场。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左二)

丈夫生死未卜,儿子尚年幼,自己却即将撒手人寰。

身边又无可托靠之人,邱青娥就这样含恨而终。

邱青娥临终前,卧榻在床上,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

便将儿子邓贤诗叫到跟前,从怀里摸出一张照片,郑重地交给邓贤诗,虚弱地说道:

“这就是你的爸爸,名字叫做邓多华。你要永远记住,他是一个英雄,在战场中保家卫国。你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报效祖国,把侵略者赶出去。”

说到动情处,邱青娥流下了思念的泪水,落到照片上,晕染开来。

她连忙拂去泪渍,害怕这唯一的念想也被破坏殆尽。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年轻时期的邓华

当回忆的闸门被打开,那些已经逝去的过往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向邱青娥席卷而来。

有甜蜜,也有苦涩,一幕幕回忆犹如默片般在脑海中闪现回放,转瞬即逝。

1925年,她芳龄十五。

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她嫁给了照片上这个令她如今朝思暮想,却又无法相见的人。

这个人就是邓华,从此以后,邱青娥就将整个身心托付于他,丈夫就是她的一切。

可奈何命运弄人,当时的中国,并不太平。

内忧外患之际,胸有鸿鹄之志的邓华不甘安于一隅。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昔日的良人留下这一对孤儿寡母,去奔赴属于他的理想——于水深火热中解救中国人民。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世间安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邓华心中的挣扎可见一斑,夫妻和乐的场景不再。

自那以后,夫妻俩聚少离多,直到1927年,她诞下一子。

面对新生命的诞生降临,邓华自是十分欢喜的,看着怀中粉唧唧、肉嘟嘟的的小奶娃。

作为父亲的自豪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该给儿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呢?

他苦思冥想,翻阅家中的古籍,想从中找到答案。

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一定是个贤德之人。

胸有点墨,指点江山,为中国的栋梁之才。

邓贤诗,儿子的名字就由此诞生,这一个饱含着父亲希冀的名字,从此将伴他一生。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贤诗在学习

还没等到儿子邓贤诗长大,由于革命形势愈加严峻,心忧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邓华知道首要责任是民族大义。

大丈夫必须勇敢地站出去,同反人民、反民族、反国家的恶势力斗争到底。

就这样,邓华再一次舍小家为大家,留下邱青娥和邓贤诗这一对孤儿寡母。

  • 世间安有两全法

谁曾想,这一别,对于邓华和邱青娥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来说就是永恒。

当再回首时,两人早已天隔一方,今生今世再无缘可续。

临别前,邓华也知道革命形势险峻,此行恐怕凶多吉少。

自己可能会战死沙场,再也回不来了,为了给妻子留下念想,也为了让孩子记得他的父亲长什么样,便给了妻子一张自己的照片。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左)

他对妻子愧疚道:

“国家现在需要我,我必须得去,只是对不住你们娘俩啊,你要照顾好我们这个家。等我打完仗,等到国家解放的那一天,我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好好的过日子。”

只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命运万般由不得人,这对小夫妻再也等不到那天了。

邱青娥为了让丈夫放心,故作轻松道:

你在前方尽管浴血杀敌,后面有我,你不必挂念孩子、家庭我都会照顾好的……”

话还未说完,离别愁绪就涌上了心头,丈夫的此行,是生离,还是死别,这是一个未知数。

巨大的不确定感使邱青娥涕泪涟涟。

两人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只觉其苦不堪说,其痛难言停。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出发的那天,邱青娥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握着照片,眼含热泪。

目送着丈夫远去的背影,不知不觉间,眼泪朦胧了视线,丈夫的身影在阳光下愈发渺茫。

有什么东西从脸颊滴下,濡湿了衣襟。

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邓贤诗似乎也感受到了父亲即将远去的悲哀。

向父亲离去的方向扑棱着双手。

邓华在外舍身卫国平天下;

邱青娥在内忙着家长里短,养育孩子,维持生计,就是她的日常。

两人虽然不在一起,却都在为了彼此美好的未来共同奋斗着。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此去经年,邱青娥操劳成疾,年华永远停留在了28岁。

她无比期冀的美好未来再也等不到了,她至死,都没有等到那一天。

邱青娥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入了土,来哭丧的,只有那孤苦伶仃的儿子。

彼时的邓贤诗不过十岁左右,心智尚未成熟,还不知道即将迎接自己的是什么。

只知道母亲没了,这个家空空荡荡的,对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父亲,他只感到很陌生。

没了母亲,父亲又不知所踪,年幼的邓贤诗一个人很难继续生活。

村里的父老乡亲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英雄,不忍心看着他的孩子流落在外,便合伙抚养他。

稍微长大一些后,邓贤诗知道大家都不富裕,都是在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

一直靠他们来养自己肯定不是个办法,便决定外出闯荡。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革命部队当了战士。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

  • 历经百折千磨,父子终团聚

对于母亲悲惨的身世,邓贤诗从小就是耳闻目睹的。

如今这些苦难的回忆犹如排山倒海般向他席卷而来。

再加上身边同伴的不相信,委屈之情一下子涌上心头,面红耳赤的和同伴争论起来。

事件开始发酵,部队中的指导员闻风而来,想要制止这一场躁动。

弄清楚前因后果后,指导员语重心长地对邓贤诗说道:

“你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你是个孤儿,对父爱的渴望我们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实事求是呀!”

邓贤诗看见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异想天开,便拿出父亲那张久远的照片作为凭证,给指导员查看。这一看可把指导员看蒙了。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指导员一只手拿照片,一只手拿报纸,发现两张照片里的人面相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和眼前的邓贤诗神态也有几分相像。

再加上邓贤诗自称是个孤儿,说他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万一这个消息只是个谣传呢?

一想到这儿,指导员不敢大意,赶紧向上级汇报了此事。指导员对邓贤诗说:

“现在我已经将你的情况汇报给了上级,如果邓华真的是你的父亲,那么你们父子俩一定会团聚的,你就放心吧。”

原本以为已经失去,不会再拥有,可如今却有可能失而复得,邓贤诗的喜悦感难以复加。

同时又害怕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莫大的不确定感又在他的头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着层层上报,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上级高层。

其中就有46军的军长詹才芳和12兵团的司令员萧劲光。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但他们并没有贸然将此事直接告诉邓华,害怕这只是一个误会。

如果到时候两人没有血缘关系怎么办?

这样不论是对邓华,还是对邓贤诗都是一个打击。

于是萧劲光和詹才芳一起找到了邓贤诗,想要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两人是否是父子关系。

两人坐在指导员办公室里,等待着邓贤诗的到来。

一阵敲门声后,小跑进一个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的年轻小伙。

向指导员等三人敬礼报告后,肃立在一旁,等待着指示。

此人正是邓贤诗,两道灼灼的目光从他进门的那一刻起就上下打量着他的全身。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萧劲光

经过仔细确认后,萧劲光和詹才芳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都在心里感慨道:

“像,真的太像了!”

对于此事的真假,两人心里面都有了个大概。

接着是询问环节,邓贤诗一五一十地回答了詹才芳和萧劲光的询问。

两人了解完相关情况后,认真地和邓华的过去比对着,发现的确有很大的重合之处。

邓华曾经的确对他们说过,自己还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

下落不明,不知道今生今世还能不能再相见。

每次一提起那个生死未卜的儿子,邓华总是黯然神伤,情绪低迷。

可身处战乱时代,想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人又谈何容易。

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凛凛大将终究还是在儿女情长面前流露出了脆弱而又无可奈何的一面。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身为邓华的战友,詹才芳和萧劲光自然是十分希望他能够尽快找到儿子的。

好了却他的一桩心事。

邓贤诗现在就是他们的希望,可眼前这个希望却好像快要覆灭,因为有一个点和实际情况重合不上。

当他们询问邓贤诗的父亲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邓贤诗说他的父亲叫邓多华,名字对不上。

两人心里咯噔了一下,为了保险起见,便暂时放弃了让邓华和邓贤诗直接认亲的计划。

萧劲光和詹才芳回去后,不露声色地对邓华旁敲侧击道:

“现在改名的人挺多的,你改过名吗?”

邓华虽不明所以,还是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我以前叫邓多华,出来革命后,就把名字改了。”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一听到这儿,两人都知道邓贤诗就是邓华的儿子这件事已是八九不离十。

但他们没有直接将此事告诉邓华,而是让邓贤诗亲自手写一封信。

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再由萧劲光转交给邓华。

邓贤诗提起笔,纵使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总觉得无从下笔,满腹的心酸苦楚即将得到解脱。

一种不真实的错觉将他包围。

受过太多苦难的他,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之喜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笔尖下的文字缓缓而出,以手写心,流露的真情跃然纸上

亲爱的邓华司令,您好!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名叫邱青娥。我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我觉得你就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叫邓多华……邓华司令,如果您真的是我的父亲,能不能回信告诉我?

一封信写毕,邓贤诗仔细地将信密封好。

郑重地交给了萧劲光,萧劲光立马派人给邓华送去。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 (右 深色衣服)

送信的人昼夜不停地奔波,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封来得太迟的信送到了邓华手中。

邓华接过信后,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以为只是寻常的公务信件。

但当他打开,读到“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名叫邱青娥”这一句时,心中的澎湃荡漾瞬间升腾。

邓贤诗、邱青娥,这两个他日思夜想的名字竟然出现在了眼前。

以为自己和儿子今生无缘再相见,没想到他却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出现。

邓华带着激动探寻的心情继续往下读下去,越往下读,他的心就越激动难耐。

想要马上见到那二十二年未见面的孩子,拿着信的手微微颤抖,泪水滴落,和着笔墨,晕湿了纸张。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孩子就是邓华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思子心切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邓贤诗见面。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中)

邓华一放下信,交代处理好公务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邓贤诗所在的部队。

一路上,邓华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对不住这个孩子啊。

从孩子出生起,他就没好好尽过当父亲的责任。

当孩子母亲去世后,还把他给弄丢了,让他一个人在外漂泊了那么多年。

父子两一相见,邓华跨步向前,紧紧地抱住了儿子。

久违的熟悉感瞬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邓贤诗再也忍不住,大声哭喊道:

“爸爸,我终于找到你了!”

此时的邓华也已泪流满面,不住地拍着儿子的肩膀,柔声安慰道:

“孩子,都过去了。”

父子相见的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默默地从屋里退出去.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了这一对久别重逢的父子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一家人

两人促膝长谈了很长一段时间,仿佛要把这几十年来缺失的话语都讲完。

经过一番交谈后,邓贤诗对父亲的隔阂芥蒂全都消失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英雄。

从父亲的口中,他了解到了父亲伟大的一生。

  • 乱世浮沉,身心报国

1910年,邓华出生于湖南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读过私塾,受过高等教育,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并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此后的一生中,都在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

邓华参加训练的照片

他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也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建国之后,还组织指挥过海南岛战役,被封为开国上将。

这一路走来,受过伤,流过血,挨过枪子儿,但他都挺过来了,对于事业,他问心无愧。可家庭,却是他的难言之隐。

妻子死时,他不在她的身边,本想把儿子接到身边,可战事紧张,部队又不允许搞特殊,便将此事搁下了,待之后形势稍缓,等他回到老家时,儿子已无踪影。

但所幸,最后儿子回到了他的身边。这个故事,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