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9日,蒋介石逝世后的第4天,74岁的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前来灵堂吊唁,看着水晶棺里安然睡去的蒋介石,张学良的心中五味杂陈,错综复杂。
躺在他眼前的曾经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一代历史人物,他与他既有兄弟之谊,也有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就是眼前的这位逝者,改变了自己的余生。该如何为蒋介石题挽联,张学良冥思苦想好几日。
事实上,自从蒋介石去世的那个夜晚开始,张学良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脑海回望几十余年的往事,心里泛起一阵阵波澜,他与蒋介石的恩怨自少时起,然后持续了整个后半生......
图|张学良与蒋介石
蒋介石与张学良:短暂的兄弟之谊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子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开始统治东北。
蒋介石开始思量能否说服张学良,实现“东北易帜”,他思虑再三,派出部署吴铁城北上,前去游说张学良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吴铁城联系了许多东北将领的旧识,晓以大义。同时,让国家统一,也是张学良心之所愿,数次商议后,张学良与吴铁城秘密商定:将于7月21日东北易帜。
张学良的易帜之举虽受到日本方面的不断阻挠,却不曾动摇。终于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国发布易帜通电,公开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服从蒋介石:
“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蒋介石没有耗费一枪一弹就拿下实力强劲的东北,对张学良的鼎立之助,他异常感戴。张学良易帜当日,蒋介石亲自致电张学良:
“此后修内对外,建设万端,匡济艰难,纳民轨物,愿与诸兄共策之。”
此时蒋介石视张学良为“兄弟”,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同时部队听编不听调,张学良依然管理着东北的千里江山。
图|东北易帜通电
蒋介石对张学良颇多关怀,1930年张学良生日前夕,他尚在犹疑时,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追其举办生日宴会。”
对张学良的关怀,张学良托蒋介石心腹表示:“决愿为国家、为介公(即蒋介石)效命。”
同年,吴铁城秉承蒋介石的意思,在一次赈灾会上,豪掷4万元,只为了买下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所做的纸花,会上的人们都十分意外。
蒋介石极尽各种手段,拉拢张学良,让张学良为他所用。事实也的确如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贯彻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当时张学良有四弟张学思,一心爱国,直接跑到张学良居住的顺城王府,声泪俱下地劝说大哥,希望他能率领东北军,奋起而战。
张学良最终还是没有听弟弟的话,在面对敌人的挑衅问题上,实行“不抵抗政策”。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心中认为:“我张学良是对得起他蒋介石的。”
图|张学良
张学良:被蒋介石“控制”的几十年
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兄弟之谊”在1936年土崩瓦解。
世人都知道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实上,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就与蒋介石爆发过好几次争执。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部队的不抵抗、不作为,换来的是敌人愈发的肆无忌惮,同胞的不断受害。
张学良渐渐对蒋介石的这一政策产生反感,他决心接受共产党的建议,联合抗日。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来西安布置“剿共”的任务。
张学良当着蒋介石的面慷慨陈词,要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希望能联合抗日,蒋介石听后当即震怒,直接宣称:“‘攘外必先安内’是我们既定的国策,你们决不可被蛊惑。”
图|蒋介石
10月31日,蒋介石五十岁大寿生日庆典,张学良热泪盈眶进言,希望蒋介石能领导抗日:
“我们损失的兵力已经无法补充,遗下的孤寡无法抚恤,广大官兵的家乡沦为敌手,不图收复,却叫我们来西北剿共,叫我们的意志如何坚决。”
蒋介石当场震怒,留下一句“你们若是非要坚持,那就等我死了以后,再去抗日好了”,然后拂袖而去。
张学良一次次向蒋介石进言,极力促成国共合作,一同抗日,奈何蒋介石一意孤行,张学良最终心凉齿寒。
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亲赴临潼华清池,参加蒋介石离开西安的告别宴会。他全身戎装,仰天长叹:“话已经说尽了,我们已被逼上了绝路。”
身怀一腔爱国之心,张学良向众人宣布:
“经过我和杨主任反复商量,现在我宣布:今夜西安、临潼同时行动,采取非常措施,扣留委员长,迫使他停止内战,宣布抗日。”
图|张学良
12月12日,蒋介石以及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被扣留。整个西安城被控制在东北军、西北军的手中。
被扣的蒋介石怒火中烧,张学良走进他所在的房间:“委员长,您受惊了。”
蒋介石紧闭双眼,甚至直接将脸扭到一旁,丝毫不理睬张学良一句。从这一刻开始,他的心中对张学良留下了莫大的“恨意”,似乎也注定了张学良往后的命运。
张学良说:“今日之事,委员长怕是要有明确交代,东、西北军讲师莫不希望你勇于改过,群策群力,共赴国难。”
蒋介石脸上青筋暴起,身体颤抖,二人没有多聊什么,张学良最终也无果离开。
接下来的几日,是张学良极为繁忙的日子。各方谈判之下,蒋介石最终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图|西安事变纪念馆
12月24日,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一同登上飞机,返回南京。
张学良决心要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他曾向友人表示,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极大的打击,日后大家还要拥护他做领袖,所以送他返回,也是助他恢复威信。
另一方面,此行还带有“讨债”的意味儿,他亲自送蒋介石,使蒋介石答应众人的事情不得反悔。
张学良还想着此行南京,几日后就能回来,但蒋介石却不这么想,他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飞机上,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并排坐在一起,脸上冷漠淡然。张学良坐在后排,蒋介石想着半个月来在西安所受的屈辱,回头看看张学良,忍不住哼了一声。
12月26日,蒋介石、张学良抵达南京。
且自张学良从西安启程的那天起,军统局局长戴笠就派人时时监视着张学良。即使他到了南京,也不能自由会见他人。
图|张学良与蒋介石
张学良原本以为这次送蒋介石的只需要几天,没想到回程一拖再拖。他屡次求见蒋介石,都被拒绝。
12月30日,张学良见到宋子文,宋子文告诉他:“汉卿(即张学良),有件事你听了不要激动,西安的事情,委员长面子上很不好过,反复考虑一番,觉得还是要走走过场。”
宋子文告诉他的是,军委会将会对他进行审判,审判后就会宣布特赦。张学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来南京,要面对的是军事法庭,他没有多言,默默坐了一会,继而默默走回自己的房间。
图|张学良
事情的结果显然不是宋子文说的那样,在军事法庭的审判下,又或者说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
“张学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较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此令”
张学良瞠目结舌,久久沉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宣判。但事实就是,从这天开始,他失去自由,而且,远远不止十年!
张学良被软禁后,先后辗转各地,于凤至、赵一荻时常去陪伴他,照料他的生活,失去自由的日子总是沉闷的,他还以为,只要坚持完这十年,他便可以恢复自由了。
图|张学良与赵一荻
抗战结束,蒋介石仍然没有还他自由
1945年8月,历经数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胜利的喜讯很快传到被关押的张学良耳中,他与陪伴在身旁的赵一荻、警卫们欢欣鼓舞,手舞足蹈,情绪激动之处,更是放声大哭。
张学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期盼的是那道自由之光。
赵一荻用手绢帮忙拭去他脸上的泪水:“汉卿,你的苦终于到尽头了。你是为了抗战才落到这一步,要论功劳,你当为天下第一人。”
“有功无功,我已经毫不在意了。抗战能以胜利结束,我心足矣,现在唯一的愿望,只是自由二字。”张学良说道。
张学良与赵一荻想着,如今抗战已经胜利,蒋介石恐怕再也没有理由扣留他们了。他们从行李箱中拿出欧米茄钟表公司百年纪念的金表,托人送给蒋介石,希望提醒他:是时候该释放张学良了。
1946年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周恩来也极力提出,张学良应当恢复自由。
图|蒋介石
但,蒋介石本人对张学良的提醒久未回应,对周恩来的提议也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却让诗人江西省主席的王陵基,在兴国县的阳明洞外修建房屋,那是他打算让张学良住的。
一天一天地过去,张学良也有所感觉,当年西安的事情,蒋介石是永远也不会见谅于他了。
他思索着,悲伤着,感慨着:“算了,老蒋的心思我算是彻底看透了,自由之事,以后我决不会再想,决不会再提。”
此恨绵绵无绝期,当国民党撕毁和平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张学良先是被转移到重庆歌乐山生活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被送往台湾。
即使在各方努力之下,蒋介石终究还是没能许他自由,曾经判决上赫然写着的“十年”最终成为一纸空话。
图|张学良与赵一荻
软禁岁月,蒋介石召见张学良
漫长孤寂的软禁岁月里,蒋介石先后转移到井上温泉、西子湾、台北市北投居所生活。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原本有保密局负责管束的张学良转由蒋经国管束。
而在这数余年的软禁岁月中,张学良与蒋介石二人还见了一面。一个是战场败将,一个已白发苍苍,好一个物是人非。
那日,张学良在住处被专车接走,还要求不让赵一荻同去。汽车在蒋介石的“梅庄观邸”停下,张学良端坐在客厅的椅子上,脑海中想着:“难道真的是蒋介石要召见?”
图|张学良与赵一荻
不一会,手杖拄地的声音传来,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出现,张学良赶紧起身,摆出军人姿态:“委员长!”
蒋介石微微一笑,伸出手来与张学良握住手,招呼道:“坐,你坐,汉卿。”
想当年在西安,在洛阳,在南京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如今二人都已苍老不少。蒋介石扶着自己的紫檀木拐杖,眼睛注视着张学良:“汉卿啊,你真是老多了。”
“都十几年了,我该老了。”张学良听到他这么说,往事浮现心头,原本想多说什么,可说出口的只有这几句。
蒋介石以语重心长的语气对他说:“汉卿,对你,我是了解的,你再忍耐些,相信国家总有需要你的时候。”
张学良长吁一口气,苍老的脸庞上浮现出一抹苦笑:“我的确老了。”
“才五十几岁,何言老了。”蒋介石喝了一口茶,缓缓说:“今天找你来,是想和你聊聊,十几年了,我们该见见面,再计较过去那些事情,没意义了,实在没意义了。”
张学良双眼注视着蒋介石,点点头。
图|蒋介石与张学良
蒋介石向张学良表示,希望他能写一本书,讲讲西安事变。蒋介石如此做,当然也有他的用心。
这天,多年未见的二人聊了不少。临告别前,蒋介石还说:“汉卿哪,凡事看开一些,国家不会忘记你,我也不会忘记你的。”
“廉颇老矣啊....”张学良一句哀叹。
与蒋介石告别后,张学良很快投入到《自述》的书中,他要将西安事变发生的过程详实地说出来。至于蒋介石看完张学良的《自述》后,并不满意,张学良阐述的是事实,而蒋介石则对蒋经国说:“张汉卿怎么到现在还这样说。”
可想而知,《自述》一书过后,张学良获取自由更是无望!
蒋介石虽说“想开些”,可实际上他心中不曾放下那件往事......
图|蒋介石与蒋经国
“张蒋”恩怨终于画上句号
张学良始终没有恢复自由,有的也只是管束接触而已,能接触、能看望他的友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张学良也在努力适应自己的新生活。
1975年4月5日,89岁的蒋介石猝然去世。
临终前,儿子蒋经国还去看他,蒋介石躺在病床上,还提及张学良,蒋介石告诫蒋经国:“不可放虎!”即便到了最后一刻,他都不打算给张学良自由。
张学良得知蒋介石去世消息的时候,是在晚上。张群给他打来电话,张学良听完震惊了一下,然后“啊”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窗外正下着瓢泼大雨,张学良已经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心中思绪万千。
图|张学良晚年
他终归是要去吊唁蒋介石的,该如何为他写挽联,成为让张学良烦恼的事情。他与蒋介石的恩怨长达半个世纪,这个完全改变了他生命轨迹的人,自己心中对他是怎样的情感?
张学良足足苦想了3天,最后写下短短的16个字: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短短16字,却凝结着孤寂的岁月,几十余年的生命,错综复杂的情感,蒋介石与张学良,两个在近代史上无法忽略的名字,存在与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只能叫人细细去体会。
图|蒋介石
1975年4月9日,蒋介石逝世后的第4天,74岁的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去灵堂吊唁。
蒋介石躺在水晶棺中,张学良站在水晶棺旁边,久久凝望蒋介石,思绪万千,又抬头看看送来的挽联。
张学良没有多停留,很快就离开了。蒋介石已逝,他们二人的恩怨真的了了吗?
1988年1月13日,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逝世。
1990年起,蒋家父子都已经逝世,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他和赵一荻终于盼来自由的那一天,他终于可以去看看老友,看看亲人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