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发布一下 0 0

记者 刘雨涵

5月9日凌晨,获得“人民艺术家”和“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演员秦怡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秦怡于1979年凭借电影《海外赤子》回归影坛,片中插曲《我爱你,中国》响彻华夏大地。

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1982年,60岁的秦怡出演了根据夏衍作品改编的三集文艺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她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杨彩玉,出色演绎了弄堂之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并借此获得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上海屋檐下》成为秦怡后半段演艺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

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已过花甲之年的秦怡仍是不辍耕耘,1985年,她出演了由陈鸿烈执导的爱情剧《我是一片云》;1987年,又与屠怀青、姜文联合主演了电影《闺阁情怨》。秦怡说:“一定要敲木鱼一样的,而且不断地有文化艺术作品出来。宣扬什么,爱什么,丢弃什么。你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归根到底要学习。”

即便小角色,秦怡也是不吝出演,严肃对待。导演黄祖模回忆说:“1982年我拍电影《张衡》,其中老夫人一角,想来想去非秦怡莫属。但我又担心,像她这样有名望的大演员是否肯出演配角。不料,秦怡很爽快答应了。”导演要求演员们每天按古人的言行举止练形体。老夫人一角总共没几个镜头,可秦怡照样同大家一起练,从不缺席、迟到。

后来还秦怡写成了随笔集《跑龙套》,她在书中写道,“再小的角色也是角色”“如果戏里每一个角色都能够演好,那整部戏就会不一样”。秦怡阐释心中的“龙套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表演。

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秦怡还曾担任上海影视公司董事长。这是上海电影家协会成立的公司,她说自己是“赶鸭子上架”,自称“不懂事的董事长”,但也投拍了包括《红色康乃馨》《激情年代》等经典影视作品。

离休之后,秦怡也从来没有让自己闲下来。除了继续参演影视作品,她还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秦怡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初的推动者之一,在吴贻弓的带领下,和一批老艺术家一起,为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A类电影节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为秦怡有一个罹患精神病症的儿子,因此她还对残障人士格外上心,担任了“特奥形象大使”,在耄耋高龄接连去西安、青岛、武汉、南京等好几个城市,为上海举办的世界特奥会做宣传。她曾在上海市文联60周年纪念活动时发言说:“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可以为我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加强学习创造条件,使我年迈的双足尽可能地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大家深受触动。

由于秦怡的名望,经常有商家请她为商品代言,但她从来没有接受过。她说:“我也知道拍商业广告来钱快,省力气,但这些广告背后的责任太沉重了,我怕自己担负不了,这个钱我不能赚。”

缅怀秦怡|为赈灾捐出全部身家,“人的价值不看所得,要看付出”

但是面对危难,秦怡却慷慨解囊。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电影人举办的赈灾义演上,秦怡表示:“如果我能够回到二十几岁,我也可以到赈灾的现场去做点工作。但是今天这么老,已经不能出很大的力,所以我想我也要尽我所有的能力,捐20万。”而这笔钱几乎是秦怡的全部身家,“一回到上海,我就叫他们快点给我找钱。不够了,因为抽屉里头,叽里旮旯儿,平时乱摆钱,拿出来,20万够了,我还剩1000块钱可以用,全部拿到慈善基金会。”有人担心她日后的生活,她表示:“我还有工资可以领。”因为这笔钱原来是打算留给儿子养老的,在儿子去世之后,她觉得转而为灾区儿童建校舍,是它最好的去处。

秦怡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再多的钱也好,再怎么被说漂亮也好,得再多的奖也好,总有一天,你是要走的。你走了,一切就都消失了,多好的东西你都拿不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最要紧的东西是什么?还是一个价值——自己给予这个世界什么。别人不会在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看你付出了多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