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及波卡创建者Gavin Wood首次提及 Web3作为一种愿景,似乎是所有区块链行业项目的营销点,但多人说自己的项目将通往Web3,但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Web3。 要充分理解Web3的含义,就必须先看互联网的发展史,以及Web3与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之处
Web1.0(1994-2004)
主要是指可读的静态网页,以单向阅读为主,网络提供什么,用户就获取什么,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Web1.0并非完全没有交互或支付功能,只是这些功能因为转账基础设施无法保障安全性而受到很大限制。在Web 1.0时代中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就是必胜客。他们在1995年开发了一个订购披萨的网页,消费者可以在页面中下单,等到披萨送到后再付现金。
Web2.0 (2004年至今)
主要指可读可写的平台类网站或者App,也就是如今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参与创作,填充内容,互动共享性加强。比如亚马逊、Twitter和各种各样的可以装载在手机中的App。它们由企业提供平台式的产品和服务,规则由平台制定,内容由平台掌控,尽管用户拥有平台账号,但数据并不掌握在用户手里,平台通过用户流量来获利,商业利润归属于企业,与普通用户关系不大;
Web3.0
除了包容Web2.0的「可读可写」功能外,最重要的特征是应用的内容及数据归属于创作者本身,它们记录在公共区块链网络上,目的是让公有网络产生的价值回归到用户个人手中。 Chainlink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Nazarov在近期关于Chainlink未来发展的演讲中提到,Web3生态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并且在近期进入了主流视野:“如今Web3的应用场景覆盖了DeFi、NFT和通证化所有权这几个领域,但是这一切才刚开始。现在仍是加密技术发展的初期,之后这项技术会渗透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所有行业的各个角落
简而言之,Web3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旨在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合约系统,并颠覆个人和机构达成协议的方式。Web3复刻了第一版互联网(即Web 1.0)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Web 1.0的特色是用户自己架设博客网站以及RSS feed。在此基础上,Web3还结合了Web 2.0丰富的交互体验,比如社交媒体平台。Web 1.0和Web 2.0相结合,就形成了Web3的数字化生态,在其中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交易受到了加密技术保障。用户无需再信任品牌背书,而是可以依赖确定的软件代码逻辑来严格执行协议。 虽然Web3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它有潜力将互联网恢复成当初设计者所希望的那样:完全透明、可靠且易于使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