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睡意全无。这分明是冬季供暖期,屋内怎会如此阴冷。下床一摸暖气片,冰凉。猛然间意识到,今天已经4月1号了。呵呵,四月啊。
或许是与“死”音似,印象中的4月,因为粘带了“四”字,特别不受我的待见。并不是因为4月间曾经有什么发生,仅仅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心中已经筑起了一道石坝,本能地抵御“四”的侵袭。这种偏见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在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后,这种刻板的映像依然蛮顽。可是细细想来,即便是死亡本身,和4又有多大关系呢?
过去的很多个3月,反而有很多“不堪”的记忆。这么多年几乎一直在学校呆着,每每3月,往往是新学期开始的时节。春节假期后离家的不舍、新学期的期待甚至未来的恐慌与畏惧,多数在3月萌发。每当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变得像刺猬一样,一碰就蜷缩起来,用尖锐的刺掩饰自己的不安。反倒是之后的4月,在彷徨之后终得一丝安家,可以好好地把自己的规划付诸实践。现在想来,或许真的是我误解了4月,甚至误解了死之本身。
无论是3月或4月,都是平凡生命必须经历的过往。重要的不是某个时刻的表象意义,而在于“人”本身。正如柴静所言,“人”经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中,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起来。这桥段像极了因自己的阴暗面幻化成的无天。想要“看见”,尤其是看清自己,就要从梦寐和偏见中解脱出来,迎接本真的回归。
人活着,就应该活出自己的本真:真心爱家人,真心交往朋友,真诚表达自己。但遗憾的是,生活中充满了“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般的无奈,真心未必会有真心报,有时反而会受伤。等到心里的伤痕结了痂,硬化为比周围组织更加坚硬的外壳,心中的这道石坝也就铸成。我极力想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但曾经的伤害让我心存芥蒂,不得不披上一层保护色。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经历伤痛后,会痛定思痛有所总结,进而提升对自己的认知。一如我对读博意义的反思。我时常想到,读博的全部意义真的就是为了那几篇小文,为自己日后求得一份职业奠基么?在两年前我物质匮乏的时刻,这绝对是我心中的标准答案。事过境全,我物质上依然贫乏,但精神上更加富有:读博不易,每个置身其中的导师和同学身上都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可以用读博的机会接近这个群体,才有可能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弥补自己的性格上的瑕疵,进而解开自身无意识中的蒙昧与荒蛮。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这是鲁达擒方腊后,宋江劝他还俗做官时的谢绝之言。心已成灰,看以看做是万念俱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经历江湖险恶后的一种超脱和豁达,一份经历人生起伏后的淡然。“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水浒传》中鲁达对自我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悟性,做到这些也很难,但人总要成长的,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或许可以从点滴做起。比如,尝试打破心中的石坝,涤荡那些坚硬的成见,以平常心态看待4月。
山东——山西——辽——浙江,求学的路已经走了很长,经历许多,我依然庆幸:
信念还在。
亲情常驻。
友情还在。
不能因为走了太远,就忘了为何出发。早安,四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