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虽然是生死之交,但二人却侍奉着两个不同的主子。
这两个主子呢,又都想要争夺王位,不惜兵戎相见。
结果,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成功登基了,就是齐桓公。管仲辅佐的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竞争对手是肯定不能留的,所以齐桓公就给鲁国发了命令,必须杀掉公子纠,否则齐国就要攻打鲁国。
鲁国一听吓坏了,赶忙是杀了公子纠,还要把纠的随从管仲绑起来送给齐桓公。
为什么呢,原来当初兄弟俩争王位的时候,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齐桓公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仇呢。
可鲍叔牙劝住了,他跟齐桓公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想要治理好齐国,必须要请管仲,他的才能比我高上万倍。
齐桓公也是个贤明的君主,就听了鲍叔牙的话,亲自把管仲接到了齐国,齐国也就正式开始了称霸之路。
那么,管仲究竟干了些什么呢?
招揽人才
管仲可知道,治理国家光靠他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要号召天下人才归顺齐国,号召有才之人投身国家才行。
所以,他初到齐国就想了个办法。
有一天,齐桓公问他,国政怎么样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转没有?
管仲说道:我刚来齐国,人微言轻,出身贫寒,没人肯听我的话。
齐桓公就让他做了上卿,给了他高贵的出身。
过段时间,齐桓公又问,国政怎么样了?
管仲答道:治理国家需要钱财,我没有钱,没法干活。
齐桓公就把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都给了管仲。
又过了一段时间,齐桓公再问,国政为何还是没有起色?
管仲答道:我还没有得到大王的信任,百姓就更加不信任我。
齐桓公就让管仲做了宰相,又封为仲父。管仲终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这事传出去,齐国国政涌入大批人才。对待有仇怨的管仲都能做到这样,对待其他人才肯定更加仁义。
管仲就这样为齐国引入了大量人才。
发展经济
管仲以前做过买卖,所以深刻知道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到齐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时至今日依旧让人赞叹的政策。
他因地制宜,征收赋税。田地肥沃的,多征收一些;田地贫瘠的,少征收甚至不征收。这一举措,迅速收买了人心。
他推行商业,鼓励经营。封建时候,商人地位低下。但管仲鼓励百姓经商,农工商并重,齐国的商业有了迅猛发展。
他鼓励外贸。推行优惠的关税,免费提供食物吸引外商,开放关隘,齐国进出口大大增加。
他发展盐铁业。在那个时候,食盐、铁器,都是贵重物品,他把这个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官府统购统销,增加了财政收入和稳定性,后世称为官山海制度。
他改革刑罚,允许百姓以财物赎罪。比如,一副犀甲,加上一只戟,可以抵死罪;一定量的铜铁,可以抵消小罪。如此一来,国库迅速充实起来。
驭君之术
管仲最被人称道的,还有一样本事:驭君之术。
有一次,齐桓公去打猎,遇到一个老人,自称愚者之谷。齐桓公问其原因。
原来,这老人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后来拿小牛还了一匹小马。结果遇上一群恶徒,非说小马不可能是母牛生的,硬生生给抢走了。
齐桓公后来跟管仲说,这人任由他人抢马,可不是愚者么?
管仲却忽然倒地便拜:这不是老人的错,而是大王和臣的错啊!要不是我们治理国家无能,怎么会让忠厚的人受到欺负呢?请大王治微臣的罪!
齐桓公一听,当即醒悟了,自此更加励精图治了。
还有一回,齐国富饶之后,奢靡成风。齐桓公忧心忡忡,对管仲说道:整个国家奢靡无度,我想要改变这个风气,怎么办才好?
管仲说道:上行下效,请大王看看自己。
齐桓公这才注意到,原来自己吃的是上等美食,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珍奇异物,皇宫装饰的金碧辉煌,原来是自己带的头。
于是齐桓公下令节俭,自己该穿朴素衣服,吃简单饭食。
不到一年,齐国风气大变,国家竟又富裕了许多。
管仲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对于一些商家大户,及时制衡,以免后续危及朝政。
比如对于国家钱币,顺应谷物价格来进行调节、铸造,牢牢把控经济命脉。
比如,鼓励推举人才制度,不问出身,只要有才都可以择优录用。同样,对于坏人也鼓励举报,极大地维护了齐国的治安。
管仲病重时,齐桓公问他,谁来代替他?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却答道:鲍叔牙嫉恶如仇,不适合执政。
这话后来传到鲍叔牙耳朵里,鲍叔牙却大笑道:管仲说得对。
管仲为齐国称霸,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名留青史的大臣,也成为了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榜样。
就连诸葛亮未出山时,也都是自比管仲,由此可见管仲的影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