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会发现,和有些人相处轻松愉快,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奇妙感觉,春天般的感觉,阳光一样暖。绝不会有被侵犯的担忧,或者被逼迫的尴尬。那种内心的松弛感和熨帖感绝对是一种生命的营养。可以说,相处的最高境界是让人舒服。
其中一定有某种超常的素质在营造着这种境界。这种素质也许包含很多方面,但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在相处中给人留空间。
这个问题首先得反过来思考:什么样的情况是不给人留空间?不妨来列举几条。
有一类人得了“好问症”或“窥隐癖”,对问题喜欢连珠炮式的追问,一定要对方委屈心意、浪费脑细胞来回答,让人产生被穷追猛打的狼狈感和被窥破隐私的焦虑感。
有一类人是“控制狂”,控制欲极强,像个多管局局长,对周围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关心”,都要掌握在自己手心里才能安心,貌似如来佛的慈悲,实际上给人造成心理的压迫感,影响了别人的身心自由。
有一类人是“自恋狂”,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时不时把自己的那点小东西拿出来晒一晒,忘乎所以,优越感十足,满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猴子尾巴翘多高。殊不知你的优越往往就是别人的尴尬,让人内心产生逼仄感。
有一类人喜欢抓人的小辫,揭人的疮疤,伺机攻击别人的错误或不足,置人于不利境地。无慈悲宽容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甚至有几分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阴暗心理。
就其性质来说,不给人留空间包括两种:一种是无心的,纯属处世技巧不足,这种人往往性情粗犷直率,说话做事只想着自己一边,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属于性格缺陷,属于情感低。
另一种是有意的,这种人做人不厚道,有几分狡诈,爱耍小聪明,明明知道对方(要注意他是有选择的)会不舒服,还要故意为之——这就是人格缺陷了。这种人最好敬而远之。
前一种人让人不舒服,后一种人简直让人厌恶。前一种情况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犯”过,尤其年轻的时候;但随着岁月的磨砺、阅历的丰富,会慢慢“改邪归正”。
至于后一种情况,就要多攒人品了。“攒”这个字用得真的很传神,很多不好的习性都是一不小心“攒”出来的。有些故意不给人留空间而让人生厌的人,自己恐怕都不知道自己的人品滑到了哪个档位,这就显得非常悲哀了。
如果往深处分析,不给人留空间骨子里的原因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在相处中不给人留空间,往往是因为心中没有装着别人,忽视别人的感受,“蹂躏”别人的情绪,甚至践踏别人的尊严。
这样做的后果表面上看是压缩了别人的空间,实质上则是压缩了自己的空间。可以说,不给别人留空间就是不给自己留空间。这个宝贵的信条往往需要万千教训才能换来。
所以,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让人舒服就是让己舒服。这是人际交往的辩证法。大家以为如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