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本古书,叫《醒世恒言》,里面讲:“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人经历得越多,就越会明白:话多,是麻烦的起点,祸从口出。而多管闲事,则是灾祸的根源。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收敛自己的言行。
见人少说话
有句俗话叫: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叮当。
人生在世,言语需谨慎,行动莫轻浮。
稻谷熟低穗,人成熟低声。
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知节制,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小刘刚入职场时,每次去谈业务,一见面就夸夸其谈,以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热情,但这样有时候却起了反作用,人家不是来听你说相声的。他这样口无遮拦,客户会觉得他说话没个把门,感觉他不靠谱。所以他签的单子很少。
长了教训之后,他再出去谈业务,总是斟酌再三才回答对方,客户也因此常夸他稳重踏实。此后,他凭借着谨言慎行的工作态度,一路青云直上,做到公司副总。
每次别人问他谈业务的经验,他都会说:“我宁愿对方觉得我是个闷鬼,也不愿意让对方认为我是个大忽悠,要懂得示弱,不要处处逞强。”
有时候,那些看上去沉默寡言的人,并不是没有本事,也不是不会说话。相反,静水流深,越是胸有沟壑的人,为人越是沉默而不张扬。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三个儿子,分别名为徽之、操之、献之。
有次,王羲之带着他们去拜访大将军谢安。在宴会上,年长的徽之和操之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最小的献之只是礼貌地寒暄,全程惜字如金。
待到宴会结束后,王羲之悄悄问谢安:“这三个孩子将来谁最有前途?”
谢安笑道:“小的最好。”
王羲之纳闷道:“是何道理?”
谢安意味深长地说:“贤明之人言辞少,急躁之人言辞多。”
果然,沉默稳重的王献之,数十年如一日,专心研究书法,后来成为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有“小圣”之称。
言语,代表一个人的三观。
凡有大智慧者,往往如王献之这般,克制而安静,不轻易开口。心中有尺,说话有度,是为人最基本的修行。高山默然无语,自有其巍峨;大海沉寂无声,终成其浩瀚。
遇事少掺和
我们先听个笑话:
西天路上,唐僧心善,发现孙悟空的衣服总有个破洞,便连续几天,半夜悄悄起床帮他缝上。
如此往返几次后,孙悟空终于爆发了,说道:“师傅,求你别缝了,你把洞缝上了,我尾巴往哪里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无端插手别人的私事,以为是助人为乐,结果反倒招人不待见。
年纪越大越明白,管别人的闲事,管的越多,错的越多。
你的美味佳肴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坨屎。
凡事自作主张去干涉别人,多数会给对方造成困扰。
曾看过一个帖子,博主去爬华山,看到挑夫扛着100多斤的货物,在陡峭的阶梯上行走。
眼看挑夫累得满头大汗,他心生同情,询问挑夫是否需要帮忙,挑夫说不用,他以为挑夫是客气,就直接上去把挑夫的货物给提了下来。
没想到,挑夫却因此而跌了一跤。
原来挑夫挑着极重的货物,全身肌肉紧绷,已经适应了货物的重量,这时突然重量被减去,就容易因卸力不及而受伤。
博主本出于好心去帮忙,可站在挑夫的立场来看,这样的帮忙反而是添乱。
不多管闲事,不干涉他人生活,认清相处的边界,是成熟的标志,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冉高鸣在《奇葩说》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你先管好你自己。”
话虽玩笑,却也现实。
掌好自己的舵,休管他人的桨。
自己的船划不好,一切都是徒劳。
曾国藩与四弟曾国荃同在朝中为官,曾国藩知道自己的四弟为人热心爱好帮忙,常常提醒他,管好自己,尽好本分,少去管别人的闲事。
一次,曾国荃接到命令去长沙办事,按正常进度只需一日便可折返。
但足足过了三天,曾国荃才姗姗来迟,延误了上面给的期限。
曾国藩一查才知道,原来曾国荃是受了友人委托,多拉了几车货,才导致行程如此之慢。
事后,曾国藩大怒,写信给四弟:
“不特不必到省管闲事,即衡州东征局及盐局之务亦可不必与闻。”
他劝告四弟不要到省里多管闲事,即使是衡州东征局和盐局的事也不能去听去办。
话虽硬语,内里却尽是柔情。
曾国藩担心弟弟一颗热心都在别人身上,而疏忽了自己为官的本分。
陈郁有诗: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人行于世,犹如过江之鲫,人人都有心中的彼岸,自己游过去之前,先不用操心别人的闲事。
杨绛一生,择高处而立,就平地而坐,面对外界只说一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成名以后,昔日的友人邀请她去为活动站台,经常合作的出版社邀请她去做宣传,一些媒体朋友想让她接受采访。
她一概拒绝:“做学问才是我的本分,其余都可免除。”
人的精力总有限,将时间和精力虚掷在他人的琐事之上,只会徒增烦恼。
专注自我成长,才能让三四月撒下的种子,在七八月开出绚烂的花。
与其多嘴多事,招惹一地鸡毛,不如静心寡言,收获一方净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