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发布一下 0 0

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四周年祭日,也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的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四年前的今天,我写了第261篇微文。今天,我将其补新修改,再次发出。遥望南天,叩首泣拜,述说生者对逝者的无尽怀念,也让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建言史实被更多人知晓,以鼓起赓续奋斗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十四年前的今天,四川龙门山系突发弥天灾难——

山崩了,地陷了,河塞了,路断了。

十数万家园被毁,87150位同胞罹难(含失踪)。

值此祭日,心香一瓣,悲歌一曲——

切莫忘记惨痛的往事,永远缅怀逝去的生命。


谨以一组自拍照片表达深切缅怀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14年来,灾后余生的人们,含悲忍痛,不屈抗争,创造着新生活,以告慰逝去的亲人。灾难压不垮顽强的人民。


14年来,爱在共和国的大家庭里传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被天灾摧毁的土地上,新的家园神奇耸立。


谨以这组自拍照片表达对灾后重生的人民的祝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14年了,未曾忘却这一切,华夏子孙血脉相连,我们会永远记挂与尊重每一条逝去的生命。惟有前行,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来表达对人民的赤诚。


14年了,未曾忘却这一切,为的是尽职履责,自觉做好每一个人所承担的、不一样的工作。有前行,百折不挠,砥砺奋进,去实现强国的梦想。


未曾忘却,面对震惊世界的灾难,在中央的统一号令下,一场新中国建国史上前所未有的力量大集结,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人道主义篇章。在抗灾救援中,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让我们航空人深感愧疚: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需求,受困于灾情的及时勘查,也无法对更多的灾民施救。


未曾忘却,时任空军装备部长魏钢将军陪同军委副主席、时任空军司令许其亮,冒着巨大危险,率先进入灾区上空,侦察航拍灾情,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许司令,拍板决定飞临核心灾区。面对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牺牲,他要求干部身先士卒,自己也亲乘前往。在他乘坐的空军11252号直升机(机型米-17B7)起飞前,他轻声嘱咐:“少上几个人,万一有事,减少点损失。”当亲耳聆听魏部长讲述此景此情,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眼眶涌满感动的泪水。这才是我们的军人,这才是人民的将领,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后来,魏将军亲笔著文,写下了这段感天动地的往事(可用文末的“阅读原文”链接,文笔真切感人,内附多张珍贵照片)。


空军11252号直升机乘员和返程带出的外国友人,中立者为许其亮副主席,左2为魏钢将军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未曾忘却,在2008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举办的《生命之翼——抗震救灾与航空装备》专题展(在数百平米、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里举办)。此时离灾难发生仅半年,如此高效,如此高规格,得益于魏钢将军的全力推动和亲力亲为(当时他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他亲自部署活动,配置资源,调动参展英雄机队,征集实物展品。展览所用的灾情航拍照片,绝大部分为他亲摄。其时,我任学会秘书长,受命于活动组织,从中受教殊深。这场再现航空救援场景、讴歌英雄、赞美大爱,同时又反思与总结经验教训的专题展,收到很好的效果,多名中央领导同志观展,做出指示,为其后开展建言活动营造了必要的社会舆情。


政协主席、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观展(CCTV主播康辉担任讲解)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空军司令许其亮观展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巴基斯坦空军准将久那德参观展览及题词(右1为时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吴松,左1为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王旭东,左2为时任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齐贤德)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与康辉在展厅现场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同共同主持直播节目的军事专家尹卓、CCTV主持人文静在展览现场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未曾忘却,在时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刘高倬的推动、学会副理事长刘大响院士的组织下,乘展事成功举办之势,开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加强航空装备发展”科技咨询项目研究,召开“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体系高层论坛”。参与工作和活动的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已刻不容缓,应就此事向中央建言。2009年3月,以顾诵芬、师昌绪领衔的27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署,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加快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文末附建议书全文)


以刘大响院士为首的起草小组,自左至右:王旭东,张聚恩,刘大响,王湘穗(北航教授,战略研究专家)第573篇《汶川震灾祭与应急救援谏》


未曾忘记,2009年4月,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27位院士的建言书做出批示,指示有关部门研究、规划和部署。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这份“建议书”化作一幅恢弘的蓝图,成为一场“富国、安邦、惠民”的大工程;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宏伟任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此为突破,我国通用航空事业发展也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从2009年5月起,国务院应急办会同25家部门(单位)与机构,经一年的工作完成《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规划研究报告》,并编写和实施《十二五期间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10年11月14日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


2016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部署通航发展。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2018年4月16日,国家应急管理部挂牌设立,推动全国安全生产、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包括航空应急救援工作,进入更为统一、高效的新阶段。


2019年9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同月应急管理部以【2019】89号文下达《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简称《方案》)。《纲要》内容涵盖全交通业,其中关于通航的内容不少,对于通航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案》以应急救援为通航发展的着力点,继2010年国务院应急办牵头设计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之后,再次对其做出深化与完善,且更全面,更具操作性。


《方案》明确规定与提出应急救援航空体系的任务、建设原则、能力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八大救援任务——空中侦察勘测,空中指挥调度,空中消防灭火,空中紧急输送,空中搜寻救助,空中特殊吊载,空中应急通信,参加国际救援。

四大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依托现有,节约高效;统筹布局,优化配置;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五大能力建设目标——快速响应,区域覆盖,综合救援,联动保障和高效指挥。

四大建设重点——构建应急救援航空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航空网络,建设应急救援航空关键力量,完善应急救援航空保障条件。


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与协调行动下,我国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大发展阶段。各地方政府和体制内外通航企业,积极投身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和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热情高涨,成绩斐然。


中央提出的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一专多能、军民结合、应急与常态建设结合、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以及建成综合力量与森林航空防火、海上救助、警用航空、应急测绘和医疗救护5支专业力量相结合的、通航企事业单位高度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同时也必须看到,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任务并未如期全部完成,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还在路上,制约通航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在此祭日,扪心自问:我们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水平和速度,是否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了?如果还没有,该怎样把这项“解民倒悬,利国安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痛定思痛,居安思危,让我们再次呼吁,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脚步!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们人人都需要。一旦突然的灾难来临,不止自然灾害,还有如医疗救助、紧急事件处置等,每个人都在“局”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将得到新的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及其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一定能够建立起符合国家利益、满足人民需要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我们热切期盼着,并愿为此再尽绵薄之力!





附:《关于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全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令下,军地各部门迅速调集力量,全力展开抗震救援;其中,航空救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航空应急救援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机型不配套,缺乏救援专业队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关注与期盼。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约2亿;各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制约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2008年更高达11752亿元。在抗灾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中,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世界许多国家最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与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亿万人民的热切期望不相适应。其中,又以直升机问题最为严重。目前全世界共有4万余架直升机,其中民用直升机约2.4万架,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近4架,而我国2007年底在册的民用直升机只有124架,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如按国土面积计,我国每10万平方公里1.3架,为西方八国(美、俄、加、澳、英、法、日、德)平均水平的1/50,也仅为巴西的1/7。所以,尽快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增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已刻不容缓!


我们一致认为,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是应对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的需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大国强国的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


为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向中央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建议一:由国务院应急办或国家发改委主持,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设立“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两个专项,列入当前拉动内需、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财政规划。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是国家应急救援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四类突发事件的处置与救援,涉及预测、监测、监控、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军队、地方、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资源与能力,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以国家意志推动并组织实施,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平灾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子。


规划应确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前急需项目。目前,应尽快开展以下两个专项的论证与立项:


一是制订“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专项”。航空装备是航空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发展航空装备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和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能力与水平。该专项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直升机、运输类飞机及多用途通航飞机的发展;促进无人机、浮空器和卫星等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解决其动力、机载设备和救援装具的配套与自主保障问题;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领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采购国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


二是制订“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专项”。主要包括机场网络、通信网络、航空维修、气象服务、后勤支持、飞行员培训等内容。应尽快确定和实施航空救援场点总体布局规划,逐步构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建议二:由国家空管委主持,组织军、地有关方面着手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组织好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


空域和土地、海洋一样,都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低空空域不开放已成为制约我国航空事业特别是通航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关键。建议尽快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及实施时间表。抓好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探索我国空域管理改革的路径。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应急救援和通航产业需要的现代化空管系统。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签名:(共27位)

顾诵芬

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科技委

师昌绪

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庄逢甘

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刘大响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科技委

钟群鹏

工程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士橹

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

冯培德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科技委

徐建中

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张福泽

工程院院士

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所

蒋洪德

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高镇同

科学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曹春晓

科学院院士

中航工业621所

傅恒志

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

宋文骢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611所

李椿萱

工程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戚发轫

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陈一坚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刘兴洲

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石 屏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南昌飞机公司

蔡睿贤

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王 浚

工程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天

科学院院士

中航工业601所

陈懋章

工程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明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601所

关 桥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625所

尹泽勇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608所

杨凤田

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601所




【最后的话】


27位院士共同完成了这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善举。不幸的是,此后13年里,其中九位先后辞世,离开了他们不忍割舍的事业。他们是:


师昌绪、庄逢甘、陈士橹、宋文骢、石屏、蔡睿贤、李天、刘兴洲、蒋洪德


让我们永记他们的英名与贡献,承继他们的热情与忠诚,把他们未竟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