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发布一下 0 0

5月13日下午,枣庄市政府举行解读《枣庄市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副主任秦魁作新闻发布。

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秦魁介绍说,为深入贯彻今天上午召开的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表彰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精神,努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市场环境,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我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枣庄市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共15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金融纾困方面,主要是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应急转贷、展期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做好资金接续。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办理流动资金贷款,符合条件的由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并给予担保费率优惠。

二是优化涉企服务方面,主要是支持服务业企业转型升规,对升规服务业企业和升限零售住餐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降低企业办电成本,做好煤炭生产供应,强化电力运行调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优化环保服务,统筹污染物排放指标,新建项目所需污染物总量指标,可从“十四五”期间拟替代关停的现有企业、治理设施或者治理项目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环评服务机制,实施即来即审、并联评估,压缩环评办理时限。全面推行惠企利企政策“免申即享”经办模式。

三是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方面,主要是深入开展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建立“技改专项贷”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或股权投资支持。加快企业绿色低碳数字转型,支持创新载体建设,新建一批创新平台。引导文旅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支持零售企业做大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要素保障方面,主要是强化用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对符合拿地条件、急需开工的工业项目允许预支用地指标,预支数量控制在2021年各区(市)核补指标的50%以内。优化用工服务,搭建企业用工平台,多渠道发布企业用工信息。设立工会职工培训专项资金,开展工业类、高技能等企业急需人员技术培训。推出社会保险补贴,鼓励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引导枣庄学院、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枣率阶段性提升。

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市财政局副局长王颖,市工信局副局长王家鹤,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刘涛出席并一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通过 “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市财政局如何推动惠企政策更好落实?

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王 颖:为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实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市财政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推进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作为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系统优化,创新建成“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于2021年9月29日正式上线运行。

“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作为我市财政奖补政策统一发布渠道,将44条奖补政策细分为85项分别录入系统(其中:免申即享51项,即申即办34项),涵盖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人才政策、专利资助等事项,实现财政奖补政策 “网上申办、一网通办”“免申即享、即申即办”。平台运行伊始,市财政局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门户网站、电视、报纸、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知晓度和关注度。近期又起草了《致全市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通过市委政研室、枣庄快报、工信局微信公众号,链上企业家微信群,市财政局网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扩大“枣惠达”平台影响力,让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各项惠企政策,确保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企业通过“山东政务网枣庄市”门户网站,注册企业法人用户,登录后在特色服务中点击“枣惠达”,即可进入业务办理界面。通过“枣惠达”平台,企业可了解各项奖补政策,进行网上申报,查询兑现进度。只需一次申请,推行不见面办理,即可静候资金发放。充分保证了奖补资金高效透明直达市场主体、直接惠企利民,极大提升了企业享受奖补政策的便捷度。

“枣惠达”平台自2021年9月29日运行以来,累计兑现奖补资金9500万元,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步,市财政局将进一步完善“枣惠达”平台,优化相关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把财政奖补兑付资金作为重点保障项目,统筹调度资金,足额兑现,确保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财政力量。

记者:在服务工业企业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王家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先后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关于支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20条措施》等一系列惠企利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给企业政策、给企业解决问题、给企业家地位”“三给”服务思路和“距离上贴近、思想上贴近、感情上贴近”“三贴近”服务原则,全力以赴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添薪助力。一是抓住一个“实”字,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围绕政策落实,制定惠企清单,主动深入企业帮助开展政策匹配,用好“枣惠达”平台,2021年兑现落实工信领域市级奖补资金7259.4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抓住一个“服”字,靠上服务,排忧解难。建立“一包到底”工作机制,局党组成员分别帮包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每月赴帮包区(市)重点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特别是全市工信系统探索出了“点对点”预约导引服务、全程闭环管理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缓解工业企业遇到的生产物资运输困境,切实发挥了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作用。三是抓住一个“促”字,积极抓技改促转型。以智能化为方向,以基金为抓手,深入开展“技改焕新行动”,探索“政投保贷券服+企业”的“6+1”智能化技改新模式,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5.9%,居全省第5位,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四是抓住一个“联”字,积极搭建“政企学研”交流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举办企业家沙龙、“链上企业家”现场观摩会、“企业家进高校”等活动,充分激发调动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

下一步,市工信局将继续立足“企业娘家人”定位,不断畅通企业家沟通交流渠道,持续完善“一包到底”工作机制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入企宣讲各类政策信息,精准指导企业用好扶持政策,协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助力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我市在金融支持企业纾困解难上开展了哪些工作?

干货满满!枣庄市出台15条惠企新政

刘 涛:全市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持续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金融要素保障机制,不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一是联合市人民银行、枣庄银保监分局制定《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服务和金融系统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从强化重点领域资金保障、加大对市场主体的金融纾困、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金融政策和产品宣传等多个方面引导金融活水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7.66亿元,较年初增加29.78亿元。鼓励金融机构为防疫企业和医院开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工商银行枣庄分行从收集资料到贷款发放仅用时3天,为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发放3000万元抗疫贷款。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保本微利运营,加大“支小支农、降费让利”力度。截至4月末,全市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全市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贷款1.52亿元,在保责任余额6.5亿元。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配合有关部门持续推广“人才贷”“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票据等政策性工具落地生效。不断提升金融辅导和金融管家工作质效,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重点企业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市农发行以碳排放权质押模式为企业投放贷款400万元;建行枣庄分行推出“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产品,用已确权应收未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作质押,为客户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授信9000万元。

三是优化线上金融服务。积极接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暨地方征信平台,完善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平台。目前枣庄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平台已公示涉企政策177项、公布金融产品136个,累计撮合融资417亿元。下一步将引导企业通过“枣贷码”发布融资需求,撮合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线上对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辟重点项目专区,引导银行机构对重点项目信贷支持和资源倾斜,全力打造“工业强市、金融先行”工作品牌。截至4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向207个省、市重点项目授信409.84亿元,贷款余额203.67亿元。

记者:各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领域,有哪些政策支持?

秦 魁:服务业是吸纳就业和保住市场主体的关键。针对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帮扶服务业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一个“减”字,多措并举为企业降成本减负担。通过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扩大“六税两费”减征范围、降低缴存比例或缓缴住房公积金、减免房屋租金等一系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普惠性政策,助力服务业企业进一步缓解资金和经营压力。比如,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2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分别按10%和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按50%征收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二是聚焦一个“助”字,分门别类助力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针对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困难行业,分别明确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纾困扶持措施,支持服务业企业转型升规、提档升级。比如,针对餐饮业,出台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优化餐饮业保险服务、发放餐饮消费券等措施。针对零售业,提出利用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等措施。针对旅游业,提出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承接符合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会活动等措施。针对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提出阶段性免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进一步加大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力度等措施。为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规模、提高知名度,我市将每年发布服务业综合百强名单、服务业重点行业20强名单、年度20佳服务业重点示范项目名单。

三是锚定一个“准”字,细化疫情防控措施稳定企业经营预期。要求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建立精准监测机制,提升精准识别能力,强化精准管控隔离,推广精准防护理念,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防控影响,有效恢复和保持服务业发展正常秩序。开展服务业重点领域涉企收费检查,防止乱收费冲抵减税降费红利。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对企业投诉发现一起核查处理一起,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立项、合同管理、结算验收和支付管理,做到应付尽付,杜绝前清后欠、新增欠款。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报道)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