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全城等雨”而暴雨迟迟不来,广州政府居然被投诉了!
投诉者怒气值点满,直接在12345批评广州指挥不当:
“气象预报不准,停产停课政策死板不灵活。”
不止这位家长对停课决定深感不满,还有人批道:
“乌纱帽重要,但也不要懒政啊。”
甚至有人认为天气乱报对全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政府应该问责。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话音未落,暴雨倾盆而下!
天河、黄埔多处道路出现积水(图源:网络)
面对这次暴雨,广州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把风险降到最低。“全城等雨”恰好暴露了这座城市深藏在骨子里的特质:
广州,宁愿承受骂声,也不愿听见哭声!
虽说突然的停课通知给很多家长带来困扰,但不应该就此指责政府。
暴雨没来,是幸运;来了,可能是灾难。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悲恸还未过去一年,广州近几年的5·7、5·22、5·23特大暴雨也均被载入史册。
这回,当暴雨还在天上犹豫不决,广州政府已经忙坏了:
提前发短信多次提醒全市市民防范暴雨、准备肉菜;提前增派地铁人员24小时值守;
提前宣布广州多个公园景区关闭;提前宣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提前在沿江路段、易积水路段跟隧道口设置救生圈跟救生艇……
(图源:情报哥)
(图源:微博网友)
虽然“天选打工人”都在朋友圈调侃:再不下雨很尴尬。
有说“龙王”在排队做核酸拿绿码进城、有说刘青云跟陶大宇在协助击退暴雨……
大伙儿能笑着调戏气象局,也正是因为全城应急措施准备就绪,拖鞋长柄伞各就各位,心里多少是踏实的。
(图源:微博网友)
而气象局就像个乖巧又敬业的老实人,自嘲中不忘提醒要大家继续保持警惕,语气淡定从容:
“是有点小尴尬,但我们还是不会掉以轻心的,会继续监测。”
回顾前几年的5月,广州基本都会开启“倒水”模式。
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初夏是短时强降雨的集中时期,突发性很强。
造成这类暴雨的机理,在气象领域仍然等待破解。
但,在不可修复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一个生命损失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2014年“5·23广州特大暴雨”,22万民众受灾,6810间房屋倒塌。最终7人不幸遇难,1人失踪。
一名年仅六岁的小女孩被洪水冲走,一名司机在高速途中翻测滚下山坡……
2020年“5·22广州特大暴雨”,全市多处出现严重水浸,地铁13号线停运,黄埔永和街录得超百年一遇的全市最大累计雨量……
那场暴雨,最终造成全市4人遇难,其中两人困在隧道,不幸溺亡。
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大水漫城,是广州最伤感的城市记忆。
面对一次次的暴雨袭击,重视预警、提前部署、升级应急方案,都要全方位严格落实,而不是等到灾难一次次卷走生命和财产后,再去问责。
所以这次,广州吸取了教训,在沿江道路、易积水路段以及隧道口特意放了救生圈跟橡皮艇。
所以这次,广州根据全市可能面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的预测信息,决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如果按照政策规定,只有当台风黄色、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时,学校才应当停课。
但广州选择了适时调整。
2014年发生的“5·23特大暴雨”中,增城小楼镇腊圃小学后门一处围墙底部的山体轰然倒下。
我们不知道,如果当时没能及时疏散全校师生,会有多少个家庭被泥石流冲散,多少父母在雨中撕心裂肺……
广州,宁愿承受骂声,也不愿听见哭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州的特大暴雨,大部分是“分区雨”。
这次广州与其他城市“有结界”,事实上,一南一北的从化区跟南沙区也跟市区存在“结界”。
这造成一种平行的时空错觉:
我看窗外,风平浪静;新闻里的从化,一片汪洋。
近年来,广州强暴雨几乎都有明显的分区特点,通常会大范围突袭东部的黄埔跟增城,以及北部的白云、花都跟从化。
广州地铁的应急预案中,似乎也根据“分区雨”的特性有所侧重。
这回,广州地铁在全市31个车站贴心准备了智能售货机,试点“一分钱领雨衣”,大大方便了没有准备的市民。
而这31个地铁站,大部分都分布在从化、花都、白云、增城、黄埔这几个往年受降雨影响比较严重的区域。
广州作为一个地铁交通发达的沿海城市,地铁每天平均客运量超过600万人。
相当于广州实际管理人口约1/4。
当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广州地铁要承担的防控任务相当艰巨。
还记得去年7·30的午后,一场暴雨突袭广州东部么?
当时天河跟黄埔短时间内骤降大雨,黄色泥水涌入地铁21号线神舟站,情况之紧急一度让全广州人捏了把汗。
所幸的是,车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部安全疏散站内乘客,封堵进水点,启动公交接驳……一气呵成,没有人员伤亡。
事后,广州地铁官方当天给出结论,表示因“地铁出入口施工影响,导致挡水墙倒塌,排水系统不畅”。
这个教训,给地铁敲响了警钟——
降雨量并非造成地铁站水淹的唯一因素。
地铁站是否处在低洼地带,周边是否存在施工影响、以及地铁排水及不及时等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就在神舟站进水前十天,郑州发生7·20特大暴雨灾难。
当天,郑州连挂7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防范,但已经来不及了。
当积水冲垮出挡水墙涌入郑州地铁5号线车厢,眼看着水位从脚下淹至腰部的500多名乘客,谁曾料想到,这座北方城市会在一场强降雨中变为泽国?
多少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幕,至今让人后怕。
官方通报,郑州7·20暴雨灾害造成292人遇难,47人失踪。
暴雨过后,生活终将很快重启。但,每场暴雨留下的教训,不该那么快被遗忘。
如果你在广州的地铁站口驻步停留,会看到三条警戒线。它代表三种应急机制。
当车站外部道路大面积水淹,超过一级警戒线时,车站会暂时关闭出入口。
当出入口、安全疏散口水位达到“关站线”时,广州地铁将及时组织关闭受影响车站。
而当外部道路大面积水淹,且积水漫进车站,影响列车运行,受影响的部分区段乃至全线线路将停运。
大自然是善变的。
事实上,针对复杂地形下的特大暴雨预报,一直是道世界难题。
2017年“5·7广州突发特大暴雨”,打破了广东省3小时雨量极值,刷新广州日雨量历史记录,花都区倒塌废弃房屋109间。
当时广州市气象局在官微中分析道:
“本次特大暴雨历史罕见,前期强降水信号征兆不明显,初步分析是因为海上偏东和偏南暖湿气流突然北上。”
气象的预测性分析做不到100%准确,气流的任何细微变化,最终会导致预报结果千差万别。
这回暴雨没有如期而至,气象局在回应中也提到“落区”这个暴雨预报中的传统难题。
降在哪里是个多变的未知数,但广州近年来降水量和雨强已呈现出清晰的增长趋势。
近10年,广州平均年降水量多达2193.8mm,约为北京的3.75倍、上海的2倍,雨量的增加速度为32.2mm/10年。
这说明,突发性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危害会不断增大,而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也随之更为重大。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宁愿承受骂声,也不愿听见哭声。生活在这样的广州,是我们的骄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