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5月13日电(记者 龚雯)回想起一个多月前还面临着死亡威胁的28岁小赵,感叹自己真的太幸运:疫情期间,他不仅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而且由于体重超重,除了接受其父亲献出一大半的右叶肝脏外,还得到了另一名素不相识李女士的“捐赠”,来自李女士术中产生的“废弃肝”。
据悉,“亲属肝”加“废弃肝”双供肝肝移植在国际上较为罕见,这场特殊的手术长达15小时,有许多既往没有遇到的难点及风险,手术团队“过五关、斩六将”地一一克服,保障3台手术安全完成。
李女士术后6天顺利出院,小赵父亲也逐渐康复出院,小赵则于12日在肝移植手术出院后第一次回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肝外科门诊随访,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谈起疫情下这场特殊的肝移植,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周俭至今难以忘怀。他表示,小赵2013年因厌油腻就诊外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给予抗病毒治疗,今年1月随访中发现甲胎蛋白升高,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由于小赵伴有严重肝硬化并有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史,我们建议他行肝移植治疗。考虑到供体等待时间及费用等因素,小赵及家人选择亲属活体供肝,经过检查评估,小赵的父亲符合作为供体的条件。”周俭说,但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身高178厘米的小赵体重有250斤,属于超重人群,需要的供肝体积要大于常人,即使其父亲捐献体积较大的右半肝也不能满足生理要求。小赵母亲和几位其他家属均表示愿意捐献肝脏,可惜他们与小赵血型不相容,只能作罢。
面对困境,“双供体”的思路在周俭脑海中诞生:小赵父亲献出一大半的右叶肝脏还不够,若再有一个小一点的肝脏不就可以救小赵了?但是那小一点的肝脏谁能够捐献呢?
巧合的是,同期,患有肝尾叶局灶结节增生的李女士正好就诊肝外科。周俭发现她的肿瘤样增生结节横跨肝脏的左右尾叶,同时挤压肝左、中、右静脉和门静脉,经评估及讨论,手术需要切除肝脏左叶才能“虎口拔牙”,将增生的结节切除。
在手术团队的详细科普下,李女士及其家属经过考虑后同意将其术中产生的废弃肝左叶用于小赵的肝移植手术。“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我非常愿意。”李女士表示。
经过仔细周密的讨论筹备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许可后,3月18日,3台手术先后在肝外科手术室展开。周俭及其团队先为李女士行左半肝切除+肝尾叶增生结节切除术,随后进行小赵父亲的右半肝供体获取术,在两个供肝分别经修整并确认可用后,小赵的手术才开始。最后,小赵接受了其父亲的右半供肝(570克)和李女士废弃的左叶肝(370克),双供肝共重940克,可满足小赵250斤体重对供肝的需求。
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团队团队术后查房(中山医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利用因为良性病变而行手术切除的废弃肝脏作为供体实施肝移植术,开辟了新的肝脏供体来源,有望帮助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据悉,今年3月至今,处于“边抗疫、边救治”的中山医院已完成40余台心、肝、肾的器官移植手术。
漫画作者:何义舟
来源: 新华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