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无锡人才”官方公众号发布,梁溪区出台了人才购房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人才自费购买区内首套自住商品房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同时,对享受购房补贴的房产原则上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
此前的5月7日,重庆市渝中区发布《“渝中人才”黄金十二条》等系列人才政策,从团队引进、购房补助、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等12个方面给予人才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在购房补助方面,政策规定,在渝中区购买首套住房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高100%契税补助,对有突出贡献的一、二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助。
早在几年前,从各地如火如荼地推出各式各样的“人才新政”、“含金量”最高的招贤令,“抢人大战”已然打响。而持续至今,显然“大战”还未落幕;“抢人”,也早不是什么新鲜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各个城市对人才的优惠政策虽涉及放宽落户限制、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入学便利等多个方面,但此次无锡和重庆对特定人才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仍创下了纪录。据报道,过去一些城市的购房补贴,最高基本上在200-500万元,并没有哪个城市可以给予1000万元的补贴。城市急切、热烈的揽才方式,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显而易见,也是对外经济实力和底气的一种展现。
图为2020年3月19日拍摄的重庆渝中半岛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活力离不开人等生产要素自由合理地流动,因此吸引人口、聚集人口是人口结构改变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相比“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显然能为城市带来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动能和资本支持。当人才成为城市的资源和支撑,城市使尽浑身解数拼抢也就不意外了。
但“抢人”的时候“许诺一时痛快”,当一个地方“抢人”的热潮退去,冷静下来后也许才迎来真正的考验。虽然补贴政策某种程度上成为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如果人才落地后,当地没有足够的产业和资源聚集来留住人才,进而反哺自身,那着眼于特定人群的额外补贴无疑会过分依赖和消耗公共财政,最后可能会陷入承诺无法兑现的窘境,以及“抢人却留不住人”“花钱却挣不到钱”的不良循环。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抢人”能不能成功,或者说城市能否利用“抢人”提高竞争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城市,发展依然是重要的一环。发展说来简单但包罗万象,包括人才晋升空间是否广阔、营商环境是否良好、经济前景是否明朗、医疗资源是否丰富、公共服务是否完备等等。人才对于自身发展的考量,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城市依靠人才,人才同样依托城市,当城市的“抢人”手段从稀缺的政策倾斜到综合的生活质量,或许能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奔赴。
毕竟,“抢人”是一时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却是要城市时时、久久思考并为之努力的。
图片:新华社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