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国藩何许人也?<
毛主席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将其著作当作黄埔军校的教科书。
从湘军领袖,到两广总督,是慈禧心腹,更是晚清第一重臣!
但就是这样的人物,科举考试却经历了6次落榜......
02 >父子“同考”,成乡里风景<
道光十二年的早晨,湖南湘乡的一对父子踏上了漫漫“赶考路”。
父子赶考问路
在清朝,家族显赫与否,不论钱财,只论官位,这就是古代的“官本位”思想。
曾玉屏(曾国藩的祖父),辛苦奋斗几十年,终于从贫农变成殷实的地主。发家后,他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把子孙二人送去科考。
曾国藩的父亲,在经历十六次落榜后,终于中了秀才。老曾家五六百年,终于破天荒地出了个秀才!
于是这天曾氏大摆宴席,乡亲们也都来庆祝。
曾父中秀才,大摆酒席
但是同年,身为儿子的曾国藩,却落榜了!
看着热闹的宴席,曾国藩暗下决心:势必要出人头地!
03 >落榜6次,终成“秀才”<
古人看似勤奋,实则很笨,就是“死记硬背”。
曾国藩五岁开蒙,八岁读完四书五经,九岁就开始作八股文,十四岁就踏上科举的考场。
但第六次考试布榜时,曾国藩却被点名批评了。
每次考试结束,主考官会公布几篇优秀范文,同时,也会挑选几篇低分文章,当做”反面典型“。
曾国藩这次就被选中了,被批评为“文理不通”,就是“话都讲不明白”。
曾国藩落榜,且被公开批评
对于清朝的读书人,被挂榜批评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就像你上小学,考了倒数第一,被老师全校点名一样。
这一次,曾国藩在整个湖南读书人里都出了名!
不过这反倒激发了曾国藩,他开始转变思路,弃“勤”取“巧”,善于总结和对比,埋头苦学一年,终于,道光十三年,曾国藩走出祖宅,再一次踏上科举之路。
不过这次他自信打通“任督二脉”,在作文时疏通见解、一气呵成。整场的发挥,都令自己满意。
果然,放榜当天,曾国藩在榜尾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他终于中了“秀才”!
04 >官场晋升之路<
先梳理一下清朝的选举制度。
先中“秀才”,相当于小升初。这是踏入科举场的第一步。
继而中“举人”,相当于中考。清道光年间,考中举人的比例是80比1。
最后进京中“进士“,相当于高考。根据史料显示,清朝两百万人中,才会出现一个进士。
“进士”还有一次殿试,由皇帝选出所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郎。这就相当于全国高考前三,是所有读书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了这些荣誉加身,读书人才能进入官场。
比如“举人”,最差也能混个知县当当,就是现在的县长级别。这就足见古代读书的好处了!
清朝部分官制
说到曾国藩,在中了“秀才”后,他捷报频传,拿下了进士三甲,进了翰林院。
清代的翰林,是所有宰辅的出身。可以说,只有翰林出身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做到“位极人臣”。
这无疑给了曾国藩一个绝佳的仕途起点。
总结曾国藩的官场,有几个重要成就:
一是咸丰年间组建湘军,镇压了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使他既在朝堂有话语权,又手握一支雄兵威慑,曾国藩的地位从此扶摇直上。
二是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真正做到“位极人臣”。
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职位,直隶是京津一带,两江则是江苏和上海,都是清朝税收最富庶的一带,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上名人有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清朝总督划分
老曾家五百年的命运由此转变,成为晚清“湖南第一氏族”。
曾国藩的逆袭,既源于六次落榜后的不气馁,更得益于中国传承千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作为封建制度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既打破了豪绅对官场的垄断,又为朝代统治输送了顶尖的人才,可谓是古代“权力机器”的润滑剂!
但相反,它又加剧了封建统治的刻板教条与腐朽没落,毕竟吟诗作赋,不等同于治理国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