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有情物,岁月为无尽藏。踏出校门成为选调生的那一刻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而当我开始尝试把时间的镜头慢慢拉近、将空间的胶片逐渐定格,便会发现3月至今,种种抗疫的温暖瞬间开始凝聚成一张张感人的画面。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在基层农村,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历一次次角色蜕变,也收获了一次次感动,星星点点的力量点燃了爱的薪火,照亮了春暖花开的美好明天。
三月的同舟共济中,
我们是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从3月15日晚接到全员核酸筛查的指令,到后续推广的抗原检测,在工作流程上我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单人单线到单人多线,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接手他人工作而不出错,每个人也可以持续作战而不抱怨。而这期间经历的通宵鏖战打印核酸码、与同事们每天的朝夕相处、和村民们的日渐走近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与时代,紧密相连。
被称为“六边形战士”的我们为与病毒赛跑,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白天与黑夜的轮转中不停寻找着“病毒”的踪迹。而守在家中的村民也是“耐不住性子”,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争相积极报名志愿者,汇聚起与家乡“同频共振”的“红色力量”。
在三月,无数默默的坚强的“全能选手”们,都在真诚地、努力地践行自己的使命,也因此,我们都能够彼此理解、彼此包容,慢慢地我们成为了抗疫命运共同体。
四月的和风细雨中,
我们是大家的“守护者”
或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如果一起经历疫情中的配药难、看病难、出行难,见证配药员、陪护员、开证员日夜兼程的辛苦付出,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到相似的心境。
在整个四月里,“守护”是不变的主题。“早五晚八配送50斤药品”,村里退役军人杨师傅有着自己的坚守;“一人一车筑起荡田村守护高墙”,工程队负责人周师傅也有着他自己的初心使命。每天、每时、每刻,坚韧、执着、勇敢,每个人都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全民抗疫”的担当。
在四月,我作为晚上值班人员,更拥有了与村民直接对话的“渠道”。在值班室里,我看到了需要送孩子就医的年轻夫妻,他们虽然着急却没有抱怨,而是耐心等待通行证明的开具;在这里,我也看到了凌晨1点因父亲病情恶化需要紧急去医院手术的老大哥,而在开完证明之后他仍不忘说一声谢谢。在荡田村的夜晚,小小的服务窗口下映照的是流动的人、跳动的心。
四月里,我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的温暖,他们恪尽职守守护着一方人民;也感受到了村民们的良善淳朴,他们用自己的善解人意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让我看到人类的悲欢在此刻是相通的!
五月的青春激情中,
我们是保卫战里的“冲锋者”
时间慢慢流逝,人们对“疫情”结束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大上海保卫战”应声而出。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们,也开始转变思路、坚定信念,纷纷立下“军令状”,将“决胜疫情”作为心中默念的目标。
“我们这里已经实现动态清零了,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其实,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有村民志愿者在道口轮班12个小时,哪怕是夜间值班,依然全副武装毫不松懈;村委会的灯火依然不灭,在一方小小的值班室中仍有人等待着寻求帮助的村民;尽管志愿者们有需要照顾的孩子、有需要完成的工作,但是他们依然克服万难,选择坚持。这些坚守的背后,都是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信心和底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冲锋者。
面对过去的“疫”时光,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些遗憾、不甘......但是,疫情的“来袭”让我们彼此相连,未来也在“决胜”的号角声中逐渐显现,那些“平凡微光”汇聚起的强大力量,我想就是希望和必胜。
编辑 | 俞萝寅
责编 | 干钰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