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不清的风云人物,他们创造过许多不朽的传奇,他们的事迹被史书记载,有些以传奇的方式被人们所歌颂,更有甚者被编入戏曲当中,丰富人们精神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文化。
不过这些人物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往往穿插着虚假和杜撰的故事情节,有些典籍中还伴随着虚构人物的身影,他们和正史人物一起,构建了一个宏观庞大的历史体系,久而久之,这些经过作者润色的角色也渐渐深入人心,被人们所接受。
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三位历史人物,他们虽然在影视节目中耳熟能详,但你翻遍历史古籍也难寻他们的踪迹,让人不禁遐想,他们真的存在过历史当中吗?
第一位——貂蝉
在人们的印象中,拥有“闭月”之貌的貂蝉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亮眼的存在,她为了报答养父王允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进献给董卓,在董卓吕布二人之间挑起争端,最终使二人反目成仇。如果没有貂蝉,当时的老百姓都要活在董卓的残暴统治之下,正是因为貂蝉这样深明大义的举动,才除掉了国贼董卓。
但看过《三国志》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了,貂蝉这个形象有明显加工过的痕迹,《三国志》中记载,董卓和吕布确实因为一位侍女而产生矛盾,最后刀兵相见,也就是说,故事里的侍女就是貂蝉的原型,不过关于这位侍女的身世介绍可谓是寥寥无几,《三国志平话》中提到貂蝉原姓“任”,本是官员任昂之女,后在宫廷中管理锦帽貂裘,故赐名“貂蝉”。
而后“貂蝉”设计让董卓吕布父子相戮,董卓死后,貂蝉做了吕布的妾,可是没过多久,吕布就被曹操所杀,貂蝉也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后来关羽暂居曹营时,曹操想把貂蝉送给关羽以笼络人心,关羽深知貂蝉有保全名节之意,于是没有答应曹操,回到房间后,貂蝉自悬于房梁。
可能对于这么一位美丽又悲情的女子来说,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
第二位——花木兰
花木兰这个英雄形象可谓是广为人知,其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辞》更是被收录到语文课本中,男扮女装东征西讨的事迹跃然纸上。
《木兰辞》详细地记载了木兰从军报国的故事,可是如果把这首辞稍微推理一下,不难发现这里面的情节大多是虚构出来的。
首先就是在征兵入伍的时候,体检是非常严格的,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或者一个扮相就让你蒙混过关,其次花木兰从军有十年之久,这十年时光她是如何做到不被发现的,即使从相貌上看不出来,但女性的生理特征是无法隐瞒的,由此可见花木兰这个角色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些戏剧化的事件只是为了凸显花木兰英勇报国的形象才进行二次创作。
其实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能分析出花木兰这个形象的来源,花木兰处于北魏南北朝时期,而且她是鲜卑族的,这是一个勇猛好斗的游牧民族,从小就要学会骑马射箭,所以花木兰的形象有可能是作者从民间取材。
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而人们也将花木兰的形象加以“忠君爱国”的元素,到了明清时期,花木兰的故事更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改编,因为后人的润色,使得花木兰这个形象愈加饱满,让其从一首普通歌谣中晋升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民国时期一些留洋学生还将有关文学作品带往海外,包括书籍雕塑绘画等,让花木兰英勇的形象登上世界舞台。
到了现代,花木兰的故事开始被搬到了银幕之上,逐渐成为了中国女性平权前八名。
第三位——李元霸
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的武力大家有目共睹,他与排行第二的宇文成都较量的时候,宇文成都使出浑身的力气都没能让李元霸挪动半步,围观者戏称“蚂蚁撼大树”,在后来的战场上李元霸更是手撕宇文成都,凶悍至极。
评书上也曾经说过,李元霸的力气大到“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由此可见李元霸的武艺是多么的高强,此外他在扬州护驾的时候,一锤打弯秦琼的80斤虎头枪,后面又一人压下十八路反王,万夫不当之勇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李元霸找不到对手,所以上天给他安排了一个雷击,结束了他的生命。
但据正史记载,李元霸是个身材矮小的瘦猴儿,看起来萎靡不振,和宇文成都的气宇轩昂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既然如此,《隋唐演义》中说他生擒手撕宇文成都的夸张事迹,恐怕不能让人信服吧?所以这样的虚构人物是不会出现在历史当中的,根据推断,李元霸其实是李世民和三弟李玄霸的结合体。
首先李元霸这个角色就是取材李玄霸的名字,可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烨”,为了避其名讳,所以将李玄霸改名李元霸。
至于李世民,作者则是取材于他的英勇无畏,因为李世民能征善战,在战场上拥有许多彪悍战绩,而且李世民武德充沛,胜者为王,所以把他的个人武力添加到李元霸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因为李元霸的存在,所以《隋唐演义》中刻意弱化了李世民的武力值,只将其当做一个领袖般的存在。
结语:
虽然这些历史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他们却深深地浸入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就是因为他们代表着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通过历朝历代的传颂,这些角色已经深入人心,后期经过艺术家们的美化塑造,他们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至于角色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