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发布啦 0 0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896年的夏天,满清糊裱匠李鸿章,甲午战败后下台,被慈禧派到欧美考察。去之前,李鸿章带着一肚子的疑问。


这一年,他已经74岁。带的行李里,还有一副楠木棺材,大有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决心,誓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大清还有救吗?


可等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李鸿章看着遍地的高楼大厦,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非洲野人突然闯进了文明世界,三观完全被颠覆,除了震惊,就是不可置信。


最后,走的时候,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已经搞洋务,办工厂,三十多年了,居然连基本的军用品也造不出来。


5年之后,李鸿章去世。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和福特同时崛起的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等人,集体涌入底特律。


美国汽车工业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只发行了5块汽车牌照。10年后,全中国跑的汽车,也不过几百辆。


之后,德国大众在狼堡崛起。日本丰田也不甘示弱,借助丰田生产法,后来者居上。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轿车,从1956年生产,到1981年停产,只造了1540辆,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398万辆。


这就是,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差距。


萤火之光敢与日争。


当时,无人敢应。几十年后的今天,李书福跳了出来。


我敢。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他先是吃下沃尔沃,转身又拿下奔驰。这个曾经的台州放牛娃,白手起家,只用了二十年,就超越了外资品牌几百年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有三招: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迈开的腿。


而这三招,恰好也是每一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点。


第一、发现的眼。


机会只有在没人发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有一双发现巨大商机的眼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造车之前的原始财富积累,全靠眼光毒辣。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照毕业照。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挤得同学们怨声载道。


但是,李书福却看到了商机,托关系当了两个月学徒,就买了台相机,自己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几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百。


有了钱,他也想开一家照相馆。


房租倒没多少,可设备贵。一个反光罩,就要一千多。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搁一般人,要么借钱买设备,要么继续拍野照。


李书福两条路都没选,而是自己琢磨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材料,就仿制了一套,效果跟正品差不了,就这样发了笔小财。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份资料,说洗照片的显影液,主要成份是溴化银,简单的化学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银子,这可比照相赚钱多了。


于是,专门干起了重金属提取,当时整个台州的显影液,差不多都被他给卖了。


显影液毕竟有限,李书福又开始走街串巷收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贵金属。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但这行技术含量太低,大家看到李书福发了财都跟着干,互相压价。所以,李书福果断放弃,等待下次赚钱机会。


人间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


李书福鞋破了,为了省点钱,直接跑到鞋厂买鞋,他看到鞋厂在给冰箱厂加工零件。


于是,就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零部件厂太少,饥不择食,冰箱厂被逼无奈,找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鞋厂。


第二种,零部件厂是有,但市场需求突然暴涨,原有产能跟不上,只能临时凑凑。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一件事,家电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高利润阶段,此时入场,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拉着几个兄弟,开了一家配件厂。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异形贴片开始,逐步介入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最后,干脆做自己的品牌“北极花”电冰箱,同时还给其他知名厂家做贴牌。


鼎盛时期,北极花产值过亿,是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


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因为扎堆生产和通货膨胀,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挤压。


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留定点生产厂家,没有进入名单的全部“关停并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能进名单。再加上,当时“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温州八大王”事件刚过去没几年。


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明哲保身,选择把企业捐给国家。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比如,现在的农业巨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就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把当时的希望饲料厂无偿捐给国家,不过上交没成功。


李书福也上交,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有进名单,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很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了行业巨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知道李书福,是该感到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草根创业者有个特点,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但凡有点钱,总想着多读读书,提高提高文化修养。


反倒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对读书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了工厂没事干,也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但是,商人的眼睛是闲不住的,总能发现商机。


当时深大分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旧,他觉得长期住,还是收拾一下,就跑到装潢市场买材料。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结果,发现有一种镁铝曲板,国内生产不出来,只能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李书福感觉自己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


一方面,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以后的装修建材肯定跟着涨。


二来,这玩意的技术问题自己能解决,照相机、冰箱多精密啊,都能搞定,一张板子算个啥。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获得超额回报。


说干就干,立马退学,然后压上全部身家,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张镁铝曲板。


1991年,一个季度就卖了800多万。第二年7000万,第三年就到了1.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也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开照相馆、提炼贵金属、造冰箱,到搞建材,李书福似乎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新机会。


核心就是拥有一双洞穿商机的眼睛,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机会少了,还是你没有发现的眼,看不到机会。


另外,很多人也能看到商机,但为啥最后没有成功。


那是因为,到了真干的时候,犹豫不觉,担心各种风险,结果,担心来担心去,好事全错过了。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光有发现的眼,成不了事,更主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很多机会,是拿命拼出来的。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第二、勇敢的心。


李书福有三敢。敢说、敢干、敢买。


1.敢说。


很多人对李书福的印象,这哥们是汽车狂人。个人名言,造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其实李书福性格挺内向,当狂人纯属无奈。


因为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以前的汽车市场,完全被合资和进口车垄断,高端有奔驰宝马、中档有丰田大众,便宜的还有夏利。


吉利根本插不进去手。


而且,国产车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买韩系,也不愿意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李书福为了打开吉利的知名度,想尽了一切办法“博眼球”。


他自己呢,也经常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动不动就放炸弹。


有一次在某行业大会上,李书福当着通用高管的面说,福特通用没啥了不起的,早晚会破产,气得对方当即离场。


博眼球不是李书福的专利,大佬都喜欢用。不知妻美刘强东、对钱没兴趣马云、红衣教主周鸿祎。


说到底,就是为了曝光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9年刚有疫情,西贝贾国龙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疫情继续,西贝撑不了三个月。


话音还没落地,5天时间银行就特批了4.3亿授信,让他发工资。现在,你再喊,银行谁理你。


博眼球,必须早,而且要猛。


就像刘强东娶了奶茶妹,一年帮京东省了多少广告费啊。


2.敢干。


李书福当年造车,不像现在车企搞新能源,国家有补助。那个时候,实行目录管理,只允许目录里的企业生产。


李书福为了造车,先是跑到台州黄岩区请示领导,领导答复不可能,又跑到省机械厅,答复还是不可能。而且领导明确表示,就是跑到北京也没用,就算私自造出来,也不能上牌。


正常人,大概率会死心,但李书福认死理。


汽车不行,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于是,花了几千万收购了台州一家快倒闭的摩托车厂。经过一年调整,造出了国内第一辆踏板摩托车,刚一上市就卖爆了。


后来,又跟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派摩托车,鼎盛时期,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


但是,离造车还是很远。


首先资金不够,别的车企开工厂动辄几十、上百亿,李书福手上的资金最多五亿,而且一大部分还是台州民间的互助资金。


其次,汽车可不是摩托车,对技术工艺要求非常复杂。当时别说李书福了,国家队也没有自主造车的能力,第一批桑塔纳轿车,完全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


就在这种没钱、没技术,甚至国家不支持的情况下,李书福还是决心要造车。

怎么办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拿了台州800亩地,实际却按汽车生产来规划。


不懂技术,就买了几台奔驰、丰田,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买零部件组装。


最后,愣是搞出了“吉利一号”。

可当李书福开着造好的车,跑到省机械厅,希望得到批准时,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以。


实在逼得没办法,想了个“歪点子”。


李书福发现客车的生产目录,没有轿车严格。客车不就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嘛。


然后,找到有客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2400万,双方合资办厂,用合资公司的名义造客车。


开了以后才发现,因为厂子在监狱里面,出入非常麻烦,工人又是服刑的犯人,技术不好培训,也不好管理。


本来计划监狱不行,就搞个分公司,但当时明文规定分公司不能用目录,路彻底堵死了。


经过那么多磨难,李书福也顾不上目录了,一心只想把车造出来。最后,决定先造车后办证。吉利第一批批量车——豪情6360,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988年8月8号,他特意选了个吉利的日子,举办豪情6360的庆祝大会。


结果,发给各界名流和政府领导的请帖,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化解了这场尴尬。


而吉利的造车资质,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10天才拿到。


3.敢买。


很多人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恰恰相反,李书福才是付出最多的人。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表面上看吉利确实占了大便宜,08年吉利准备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年营业额才40亿,沃尔沃的营业额1000多亿。


而且,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汽车行业横跨百年的万亿级巨头。


吉利一个中国十八线小品牌,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还没几年。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标准的穷小子娶白富美。


可实际上,吉利虽然营业额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且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李书福只要不贪心,以后每年赚个十几亿,轻轻松松的事。


而沃尔沃呢,表面是北欧豪华车代表,实际上08年亏损了15亿美元,09年亏了7亿美元。等于李书福辛苦干10年,还补不了沃尔沃一年的窟窿。


福特百年巨头,运作十几年,也亏的一塌糊涂。


说白了,此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千金大小姐,看着漂亮,其实不管是娶她还是养她,都是无底洞。


当然了,沃尔沃有吉利缺少的品牌资产和技术专利,可收购它,就意味着赌上李书福自己一辈子攒下来名誉和财富。


很明显,这是一场豪赌。


最后,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他还是决定牺牲短期利益和赌上身家性命。


但当时的吉利,毕竟实力有限。李书福掏空家底,也只筹到一半的钱。为了筹款,他把世界上有钱的金主借个便。


先是找大庆和上海政府借了几十亿,欧洲银行借了一大笔,全球的几家知名投行也拿了一些。


借到最后还差两亿美金,李书福居然找福特借。等于从福特手上借钱,买它的产业。


关键是福特借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不说资本市场,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光是现在每年赚的钱,早都收回成本了。


但事先,除了李书福,谁敢买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财富永远奖励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书福的敢说、敢干、敢买,不能讲是他成功的核心,但没有三敢,一定没有今天的吉利。


但是,对于创业来说,光有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还不够。因为商业是理性的,拼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造车,技术不行,车质量不好,纯讲情怀,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李书福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核心是迈开的腿,用两条腿走路。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第三、迈开的腿。


以前国产车有个经典笑话,俩车撞到一块,双方都违反了交规。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心凉半截。白车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点上头。


结果,两人下车看清楚了以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了。


原来是众泰SR9撞上了江淮陆风X7。


这种事,在国产车刚出道的那几年比比皆是,众泰因为抄保时捷太狠,江湖人送绰号——保时捷泰。


要想搞清楚这两件事,需要先讲讲中国造车的大背景。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建国后,国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第一台解放牌卡车,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造出来的。


后来,我们自己也举全国之力,造出了红旗轿车,可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停产了。


没有办法,汽车技术太复杂。以福特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从清朝就开始研究车,技术迭代了上百年,我们不可能无师自通。


所以,国家决定引进外资品牌,搞合资办厂。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这些合资品牌。


可即便是这样,技术迭代的速度还是非常慢。


拿桑塔纳来说,1979年国家就确定跟大众合资建厂,可直到1980年才正式开始。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底子太差。


举个例子,当时我国的汽车转向盘只有6个指标,德国有106个,其他零部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手工组装办法,一天最多装两台。大众最普通的工厂,一天也能装生产1000台。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又磨合了三年,直到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才生产出来。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厂,所有的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结果造一辆桑塔纳就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


这也是为啥当年一辆桑塔纳能顶北京一套房的原因。


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了进步,但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


所以,民族品牌起步只能去抄,要不然,连造车的门都摸不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了太远,这几年的保时捷泰、路虎江淮几乎看不到了,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人才,所以李书福花了大代价培养技术人才。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二十年办了10所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培养硕士,有博士后的工作站。有多名院士坐镇的研究生院,以及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这样的本科学校。


前后为行业培养了15万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新。


06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之后,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上市,瞬间火边大江南北。到今天,帝豪系列仍旧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毕竟是个长期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外资品牌,必须要迈开步子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工业的巨人肩膀上。


所以,李书福赌上身价性命收购沃尔沃、奔驰之后,表现得可谓“佛性”,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一定的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所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依然没有直接插手沃尔沃的经营和管理,主动摆出学生姿态,虚心请教,不强求对方直接转让技术,吉利甚至出钱在沃尔沃家门口,建了一个欧洲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公用。


奔驰也是一样,用的是领子期权。股票涨了少赚,亏了也少亏,不在意资本收益,只求能获得品牌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图小利,必有大谋。大概在李书福的心中,吉利的造车梦还远不止当下。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从1982年开第一家照相馆,到97年造摩托车,李书福创业四十年,造车20年。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产车崛起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发现的眼是有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勇敢的心是敢为天下先、迈开的腿是先抄后创,再并购。


这三点,有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有时代的无奈选择,但归根结底,是中国草根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找到的最佳路径。


不管未来的商业环境怎么变化,这三点,也将会是每一个想从底层跃迁的普通人,最好的的选择。


因为,先行者李书福,已经用它闯出来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