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一家农户正准备翻新房子,房屋主人潘平在打扫老房子时忽然发现衣柜后方放着一个陈旧的木头箱子,打开一看众人都吓了一跳。
只见箱子中满是作战时用的武器,有红缨枪、火药筒、马鞭、皮带扣、鸳鸯刀、刺刀、枪套,另外还有一枚领章和一个帽徽。
查证以后,潘平才知道原来这些东西都属于他的奶奶贾春英。潘平不禁疑惑,奶奶贾春英的身体素来病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她收集这些东西做什么呢?
其实,别看贾春英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凡小山沟的普通老太太,她的履历可不简单。
贾春英青年照
苦命的童养媳
1912年,贾春英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贾村,她的父母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民。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民生活困苦思想落后,重男轻女情节尤为严重,贾春英家里也不愿意养一个做工干活都比不上男孩子的女娃娃,在贾春英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将她送到了阳新县潘桥石云村的倪氏家里做童养媳。
贾春英自小寄人篱下,上学读书自是想都不用想,每天能分到一碗稀饭都算是好的。不仅如此,她还要帮婆家做各种各样的活计,做得好没奖励,做得不好还要被婆婆打骂。
原本贾春英是要像其他童养媳一样操劳一生的,幸运的是她突然出现的“表哥”拯救了她的命运。
1925年初春的一天,临近傍晚,倪氏突然要求贾春英上山砍柴打猪笼草。
时间已经很晚了,贾春英本不想去,可又不想被婆婆责骂,只能硬着头皮一个人上山。
背柴的小孩子
等到贾春英打够一筐猪笼草,天已经黑了,她只好摸黑回家。
一个瘦弱不堪的13岁女孩,背着柴还提着猪笼草,天色一暗视物不清,走山路本就磕磕绊绊,偏偏老天还故意捉弄她一样电闪雷鸣的下起雨来,贾春英一个不小心脚下一划,顺着山坡就滚了下去。
好在一个年轻的书生正好途径此处,发现了摔倒在地的贾春英,连忙将她扶了起来。
送贾春英回家的路上,书生与贾春英简单的交谈了几句,才发现这原来是自己的嫡亲表妹:“你不认识我吗?我是你表哥罗冠国呀!”
贾春英想起来婆家那边表亲中确实有一个人叫罗冠国,只不过这个罗冠国很早以前就外出学习去了,她从未见过。
背柴的小孩
贾春英礼貌的跟罗冠国问了好,罗冠国搀扶着她一瘸一拐的回到了家中。
贾春英与罗冠国感情不深,还以为罗冠国将她送回家中就了事了,没想到罗冠国竟然为了她同倪氏吵了起来。
“为什么这么晚还要让小孩子上山砍柴打猪草?”
倪氏自知理亏,支支吾吾的为自己辩解,贾春英看婆婆有点下不来台,赶紧在中间打圆场:“我是自己要出去的,不是姑妈要我去的。”
罗冠国知道如果将倪氏逼急了,贾春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因此叹了口气,也没有再说。
贾春英不想让表哥心里难过,就安慰表哥:“没事,我不是富人家的娇小姐,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吃苦的命。”
罗冠国是我国早期为数不多的接受过革命理论的先进革命者,也是一个十分关心人民疾苦的人,他听到贾春英年纪轻轻竟然这样评价自己十分震惊:“命?你的命为什么这样?”
贾春英苦笑:“我命…….苦呗。”
田间忙碌的小孩
罗冠国纠正道:“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苦,还有你不懂得跟命运作斗争。”
“啊?什么?跟命还能斗……我不懂。”
“不懂了吧!好,我每天和一些朋友们在后山祠堂里谈心说事。你也来听听吧。”罗冠国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其实罗冠国此次回乡就是为了动员家乡人民参加革命的,正巧遇到贾春英的事,就想着能拉她一把。
自那以后,石云后山祠堂里每天都有不少穷苦百姓聚集,跟罗冠国学习革命知识,贾春英得空的时候也会前来旁听。
渐渐的,贾春英摆脱了愚昧和无知,丰富了见识和阅历,也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
1927年3月,众人再次齐聚后山祠堂,罗冠国拿出印有镰刀和斧头的党旗,大声问道:“加入党组织不怕死吗?”
“不怕!”
农民运动
于是,在罗冠国的引领下,包括贾春英在内的众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共以后,贾春英经常单独外出执行任务,别看贾春英没读过书,但是为人聪慧,语言天赋极高,其他地区的方言她总是听两句就学会了,所以每次组织交代给她的任务她都能完成的十分出色。
后来贾春英被调离了阳新县,去外地宣传共产党知识和思想。每到一个地方,她总能快速的跟当地的老妇人小姑娘建立起感情,以便探清当地情况,协助组织开展工作。
独特的天赋加上聪慧的头脑,贾春英逐渐在党内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功当选中共鄂东特委妇女会主任,不久又升任为书记。
身陷险境的福星
因为自己幼时悲惨的遭遇,贾春英对穷苦百姓家的女性总是充满同情,因此,她特意在湖北阳新与江西瑞昌交界处的田家庄一带,建立起一个“妇救会”,致力于保护受灾女性。
互帮互助的女性
与此同时,贾春英也经常协助表哥罗冠国四处演讲。
有一次,罗冠国正在台上演讲,突然一伙打手冲进了会场,一边高呼着“红军土匪滚下台”,一边对维持会场秩序的共党人员推推搡搡。
原来,是当地的伪保长发现了贾春英等人的动向,知道他们正在这里煽动群众,所以雇佣了一批土匪前来搅局。
从小贾春英就做惯了粗活,虽然身体瘦小,但是力气却很大,见状,她一步跨上讲台,向着一个抓着群众的打手就冲了过去,打手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贾春英抓住了手腕,按倒在地。
贾春英表情狠戾,踩着打手的肩膀,打手连动都动不了了。台下的群众看到贾春英如此潇洒利落的身手都忍不住为她欢呼,罗冠国赶紧借机宣传我党理论,号召人们像贾春英一样勇敢反抗。
党员运动讲习
这次活动反响极好,贾春英又利用这个机会在当地组建农民自卫队,以大刀长矛为武器与保丁相争,成功将当地保丁的枪支弹药收缴,武装了农民自卫队伍。
贾春英的事迹也逐渐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称赞她是坚毅果断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美丽的女侠”。
运动的同时,“女侠”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不仅学会了骑马、射击,还练就了两手并用双枪齐发的神技。
1930年,彭德怀与何长工等中共将领率领红军来到龙港,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次年3月,滕代远抵达湘鄂赣边区指导工作,将鄂东特委、鄂南特委、赣北特委合并并称湘鄂赣苏区,并成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
不久,鄂东南特委成立,贾春英被任命为鄂东南特委常委,与特委书记吴致民共事,同年八月,又当选鄂东南妇女会主任,负责十多个县镇的妇女同志。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
在彭德怀手下工作的日子,贾春英成长的非常迅速,也让她毕生都印象深刻。
因为贾春英擅长与群众打交道,所以彭德怀经常会将她叫到司令部去了解情况,贾春英做事稳妥果断,经常受到彭德怀的表扬。
1932年6月,敌人开始疯狂围剿中央苏区,红军战士们多次与敌交手,可因装备及政策问题,经常陷入被动。
在反围剿战斗进行正酣的时候,贾春英突然接到了彭德怀的指令,命她前往修水侦查敌军军事部署,并想办法建立以后秘密联络点,方便红军之间传递消息。
在贾春英以前,组织上已经派出了三波侦察兵,可是却无一人生还,贾春英临危受命,肩上责任十分重大。
在贾春英出发以前,彭德怀亲自将她找来司令部,激将一样询问道:“你个女娃子,你敢不敢去?”
彭德怀正在与友人交谈
贾春英表情严肃,十分不满彭德怀的怀疑,没有解释就出发了。
心中不服的贾春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彭德怀证明了自己,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为红军攻克修水提供了巨大的助益。
事成之后,彭德怀再次接见了贾春英,还当众表扬了她。
虽然彭德怀是为了激励贾春英才假意质疑她的能力,但是贾春英听了还是有些不服气的,在她的心中,女儿身的她也并不比其他男兵差在哪里。
在做群众动员时,贾春英就经常跟听讲的女性说:“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女儿身,我们也同样可以到红军队伍中去建功立业。”
在她的鼓励下,大批大批的女性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为苏区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帅气的女兵
当然,不管是深入敌军领地侦查情况,还是动员群众四处演讲,都是十分危险的工作,贾春英也曾数次身陷险境。
名震苏区的“双枪芙蓉”
有一次,在江西武宁县,贾春英刚刚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与汪敏同志一同返回大部队,可路上却遭遇了武宁县国民党保安团的一个连的阻击。
形势危急,贾春英让汪敏原地隐蔽,她自己则带上双枪,跑到远处,躲在一棵树后与敌人展开枪战。
成功放倒四名敌军,贾春英又跑回汪敏身边,抓一把黄土抹了自己一脸,随后背起汪敏就向着敌人的关卡跑去。
此时的汪敏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趴在贾春英的背上抖如筛糠。
走到关卡处,敌人果然拦住了她们二人,贾春英仍旧临危不乱:“老总,我姐姐病得快要死了,我们是到前面看医生的,一刻都耽误不得。”
想通过必须通过关卡
守军检查了一下汪敏的情况,发现汪敏果然脸色惨白直冒虚汗,没多想就让两人离开了,于是两人成功脱险。
1932年1月,贾春英因工作出色能力出众被彭德怀亲自提拔为湘鄂赣省妇女部长,3月,又被任职湘鄂赣省委特派员、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兼妇女主任。
不过她也因为革命工作完成的太过出色而被敌人痛恨厌恶,敌人都叫她“土匪婆子”,以言语侮辱她泄愤。
不过贾春英并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在湘鄂赣省风生水起搞革命。
那时,很多人都被贾春英飒爽的英姿和卓越的品质所折服,她跃马扬枪威震一方的姿态也让人们无比敬仰,所以他们将她和红军传奇女将胡筠放在一起,并称“湘鄂赣双芙蓉”。
起初,两人坚守不同的战场,并没有太多交集,后来两人一同在平江、浏阳、修水、等县工作,渐渐就熟悉起来了。
胡筠
两人脾气秉性相似,兴趣爱好相同,在动员女性参加革命建设苏区的工作上也一样的认真积极,所以很快两人便成为了挚友。
胡筠向贾春英提议一同建立一支“女游击队”,贾春英二话不说全力支持。两人将湘鄂赣省被围剿时散落的女干部、女战士以及士兵家属招募到一起,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女子游击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湖南妇女听说这支队伍并自愿加入,几个月的时间,二人便招收了近千名游击队员。
别看这只是一支由女子组成的游击队,但是她们的战绩十分显赫。
一次,敌军又来围剿平江黄金洞,得到情报的红军早已撤出,国民党围剿军扑了个空十分恼怒,便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夺,几十名穷苦百姓无辜丧命,众多贫民流离失所。
贾春英与胡筠听说了敌人恶贯满盈的恐怖行径,当即决定出手制止。
敌人沿途烧杀抢夺
二人连夜调动女子游击队队员,提前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的村庄之中,等待敌人进入。很快,敌人来到村庄,继续作恶,贾春英一声令下,埋伏在房顶上、街道中、门房里的游击队员一同开枪,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一番激战,女游击队取得了胜利,不仅将这股敌人悉数歼灭,还缴获了大量的军火物资,武装了女子游击队伍。
二人的光辉事迹也就此传扬出去,自那以后,她们每去到一个地方,必定会引起当地妇女同志们的夹道欢迎。
至今,湖南省平江县还流传这一首民谣:“上打咚咚鼓,下打砰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枪女芙蓉。”民谣主角就是贾春英和胡筠。
1934年1月,胡筠在转移途中被错误杀害,终年36岁。
工作中的胡筠
贾春英听到消息悲痛异常,多次跟战友感慨:“可惜了,胡筠了不起,很会打游击,是个难得的女将!”
“英雄相惜”在她们二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可是在那个年代,死人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就算是像贾春英、胡筠这样的人物,也难免过了今天没有明天。
所以贾春英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投入到新一轮的斗争之中。
隐居深山的普通老妪
1934年夏,国民党军围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十六师,红军伤亡惨重不得不采用游击战术。
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下,情报的传递与物资的运输显得尤为重要,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群众经验丰富的贾春英完成。
游击战争
在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的艰难环境中,贾春英和队员们坚定顽强,用鲜血一次次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为战士们送来一批批救命的粮草,保护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多年征战,贾春英在军中已是传奇一样的存在,因其长相端庄能力出众,也是众多战士追求的对象,但是贾春英都不喜欢,直到遇到老乡潘涛。
两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接触,也就逐渐建立起了感情,可是似乎是缘分不足,两人并未能厮守终生。
1938年两人结婚,1940年潘涛便在日伪军作战的过程中光荣牺牲了。
潘涛去世的时候,他们的孩子降生不过一月。
别人都在担心贾春英伤心过度,她却一个人默默承受了下来,一面耐心的抚养孩子长大,一面继续帮助组织完成情报工作。
老年贾春英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9年5月阳新县解放,劳苦功高的贾春英担任第八区妇女主任。
1950年,贾春英年轻时落下的伤病复发,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贾春英没办法,向组织提出申请辞职还乡。
组织同意了贾春英的申请,贾春英带着家人又回到了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
这里的父老乡亲没人知道贾春英的真实身份,只知道她年轻的时候“闹过革命”,就连她的儿子潘兴嵩都不知道她过往在党内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贾春英也从来不仰仗军功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连国家的抚恤金都从来不去领取,多年来一直自食其力养活孩子和自己。
在乡下, 她就像一个普通平凡的老太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终默默无闻的生活在这个角落。
1984年3月18日,贾春英因病逝世,享年72岁。
纪念贾春英夫妇的活动
她的身世之谜一直没被亲人知晓,直到2013年7月家中翻新老房子,看到她的那些旧物,经过多方查证以她的后人才知道,原来名震苏区的“双枪芙蓉”其中就包括她。
贾春英十分重视对后辈的教育,所以她的儿子、孙子都成长的十分出色,每年去贾春英过往战斗过的地方走访都会支援当地建设,捐款总额已经超过百万。
“家富万贯过不了三代,但精神的财富可以世代相传。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感激先辈,应把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接受采访时,潘兴嵩如此说道。
贾春英之孙潘平
就像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所说的那样:“贾春英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整整10年的残酷斗争,凝聚了湘鄂赣苏区从最初创建到最后游击战争的全过程。”
贾春英出生于贫穷之中,行走过水深火热,遭受过最严厉的打击、体会过最切肤的伤痛,可是苦难没能压垮她的意志,她就是中共党员最杰出的代表。
挽救祖国山河的先辈总会逝去,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可以世代相传,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他们的故事传唱。
肉身会烂,精神不腐,他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理应还他们一个更加美满的太平盛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