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魅力修炼之安徐正静

发布一下 0 0

#头号周刊#安徐正静,这是鬼谷子对领导者的高级要求。

鬼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安”“徐”“正”“静”。这四种修养不仅是在领导者应具备的,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具备的修养。

“安",安详,安详是一个人成孰的象征,只有成熟的人才能沉静安详,淡定从容。安详之人都是经历过风雨和挫析的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年少轻狂,不再浮躁,能够从容地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成败得失。

“徐”,从容、平和。从容、恬淡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和气度, 从容之人做事不急不缓、不焦不躁,面对世态炎凉不愠不怒,即使遭遇种种挫折与不幸也不会自暴自弃,即使获得成功也不会喜形干色。

“正”,指的是正直。古人云:“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工直如绳。”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高贵品格。正直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怀揣道义,铭记责任,具有极为明确的是观、价值观,于己不谋私,于人不虚伪,于公不读职。正直之人务实、认直,诱不倒、压不垮,心不染尘,眼不容沙,敢于反对奸邪,坚持正义。

“静”就是沉静,沉静之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与人无争,宽容忍让,沉着自信,默默进取。沉静是一个人阅历深厚的表现,阅历越多,体会越深,处逆境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得失沉着冷静。沉静之人,只在乎无愧于心,只要自己曾全力以赴,就能安然自若,问心无愧。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之众南下,攻打东晋。此前,东晋军队连连战败,得知前秦军逼近淝水后,建康城里更是一片惶恐,可谢安依旧镇静自如。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出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

领袖魅力修炼之安徐正静

这一战,史称淝水之战。开战之时,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晋军必败几无悬念。然而,坐镇建康的谢安似乎并无担忧。《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之时,谢安却怡然自得与客人下着围棋。棋局进行中,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接过信看完,什么话也不说,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大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

史书记载,淝水之战,晋军在战场上实现大逆转。苻坚损兵折将,自己也身中利箭,孤身北返。苻坚兵败后,前秦国内陷入混乱,两年后,苻坚也被人杀害。

淝水之战,是谢安一手策划导演的神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宋代的李焘在其《六朝通鉴博议》书中,点评谢安镇之以安,谋之以静,并认为谢安的强作镇静,其实是在激发身边人的勇气。

领袖魅力修炼之安徐正静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这个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想成就统一大业。这五路兵是:一、辽西(今辽宁义县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二、南蛮王孟获起兵10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三、孙权起兵10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四、降将孟达起上庸兵10万,西攻汉中;五、曹军以大将军曹真率兵10万,攻打阳平关。50万兵马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

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丞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

原来诸葛亮不愿泄密,故瞒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实际上已在运筹帷幄、暗里调动兵马,以不同方法去震慑各路兵马。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军师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鬼谷子认为,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容易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容易不思进取,也容易滋生骄傲优越的心理,不再严于律己,所以才提出了“安、徐、正、静”这四种态度。能做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的人,便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到这种境界,位子一定能坐得牢牢的。在企业经营中,我们的带头人,一定会经历各种困难挫折,荣誉和胜利,在这个时候更要积极、努力、平和、正直,这样我们才能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体现出超凡的领袖魅力,驾驭企业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