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赵武灵王偏爱孟姚给自己生的小儿子赵何,要趁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赵何扶上王座。看上去赵武灵王被儿女私情冲昏了头脑,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赵武灵王还有另外的谋划,同样颠覆传统。
自从胡服骑射以来,赵武灵王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资治通鉴》记载了4件大事,头一件就是赵武灵王的壮举,说五月戊申日,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了一场盛大仪式,把国家统治权正式传给赵何。
东宫是太子的住处,在东宫举行礼仪,意味着赵何是以太子身份继位的,名正言顺。
接下来,赵何以国君身份来到赵氏家族的祖庙,举行庙见礼。
今天我们一提到庙,首先想到的是佛教寺庙。其实寺也好,庙也好,原本都和佛教没关系,是后来被佛教借用去的。先秦年间祭祀祖先,还没有清明节上坟这么回事(清明上坟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在一个专门的建筑物里祭祀列祖列宗的牌位,这个建筑物,就是庙。所谓庙见礼,就是在列祖列宗面前正式做出宣告,以期得到列祖列宗的承认。
人生重大事件自然需要得到列祖列宗的承认,最常见的大事就是结婚。所以在传统周礼当中,新婚夫妇并不是拜了公婆,入了洞房,就算正式成为夫妻了,而是要在完成庙见礼之后才算正式成婚,彼此才算有了法律义务。只不过庙见礼到底从哪天算,这是礼学当中的一笔糊涂账。
登基自然更是大事,必须进行庙见礼。等庙见礼结束,赵何离开祖庙,登上朝堂,接受群臣的朝拜,这才完成了全部仪式的最后一环。
然后,人事安排有了一些调整,元老肥义受到提拔,做了相国,还做了赵何的傅。
肥义在赵国的政治地位相当特殊,他是最先支持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人,被赵武灵王引为左膀右臂。肥义接受的最新任命,意味着在政府机构里,他是国家总理,为全局操盘,在私人世界里,他是新任国君赵何的老师、高级保姆兼撑腰人。
“傅”,一个很特殊的职位,就职者通常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而且从理论上讲,傅不是任命来的,而是恭恭敬敬请来的。大体上说,傅一身而兼三职:一是老师,二是高级保姆,三是半个父亲。对王储既要教育、培养,也要照顾一下生活,还要起到站台和撑腰的作用——有了德高望重的人给王储或者国王站台、撑腰,等于在不动声色间警告野心家们不要心存非分之想。
《史记》和《战国策》有记载说,在赵何正式接班之前,赵武灵王请周绍为他作傅。《战国策》的记载还很详细,说赵武灵王很早就耳闻周绍大名,郑重其事地去拜访过,却被周绍称病推脱掉了。但给赵何作傅这件事实在太重要,非得请周绍出马不可。
周绍虽然德高望重,但显然在赵国没有什么政治根基,所以在傅的人选上,周绍的出场只是第一步,等赵何正式做了国君,就该由元老重臣肥义充任傅的角色,进一步夯实赵何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赵武灵王做好了这一切的安排,自己是不是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要么含饴弄孙,要么种花养草了呢?
这是相当合理的怀疑,例证也不是没有,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就是主动放权,积极退休的典范,厌倦了治理帝国,转身侍奉菜园子去了。但赵武灵王正当盛年,虽然心头滋长起了儿女情长,雄心壮志却并没有什么衰减。
安排赵何继位,肥义辅政,等于把继承人问题提早解决了,内政也不用自己操心了,自己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极其大胆的战略谋划当中了,这就是:研究一个从北方打击秦国的可行性方案。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赵武灵王从此不再称王了,自号“主父”。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名号,谁也说不清它的涵义,只能说它大约相当于秦汉以后的“太上皇”。
太上皇通常不做事,只享福,但赵武灵王不但要做事,还做得很辛苦。在摆脱了烦人的内政之后,他身穿胡服,亲自带兵长驱西北,侵吞胡人的地盘,然后准备从云中和九原探索一条行军路线,由北向南奇袭秦都咸阳。
云中和九原是近几年打下来的新地盘,赵武灵王在这里又是设郡,又是建城,还修筑长城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云中城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40公里的地方,古城遗址还在。九原大约在今天包头市西边不远,再往北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那个阴山了。
以前无论是赵国也好,还是三晋一起也好,都是最标准的中原国家,如果要打秦国,用兵方向一定是向西。这么多年打下来,秦国的防线已经很牢固了,函谷关和临晋关两大要塞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但赵武灵王竟然别出心裁,把今天内蒙古的大片地盘收入囊中,将来再打秦国的话,就可以扔开函谷关和临晋关不管,直接由北向南去打咸阳了。
这种打法,很像是汉朝时候匈奴骑兵进逼长安。但对于赵武灵王来说,毕竟仗还从没这么打过,必须谨慎小心,先把路线勘察清楚再说。
怎么勘察呢?赵武灵王又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隐姓埋名,以赵国使者身份进入秦国。这一去,除了想要亲眼看看秦国的山川地形之外,还想亲自接触一下秦昭襄王,掂量掂量对手的斤两。
秦昭襄王被蒙在鼓里,但宾主相见之后,总觉得这位赵国使者身材魁梧,气度恢弘,不禁起了怀疑:臣子怎么会有这个范儿呢?
会谈结束之后,秦昭襄王越想越不对,赶紧派人追回赵国使者,但赵武灵王已经捷足出关了。等搞清楚了这位使者的真实身份之后,《资治通鉴》的原话是:“秦人大惊”。
秦人之所以“大惊”,一方面是因为赵武灵王的这番举动确实超乎常理,一方面是秦国察觉到赵武灵王来者不善,秦、赵两国的蜜月期看来就要结束了。
这里有必要交代几句后话,关于长城。
草原民族欺负农耕民族,这是历史的常态,即便强悍如秦国也一样挨欺负,所以若干年后,宣太后设圈套诱杀了义渠王,秦国趁机发兵扫荡义渠,占有陇西、北地、上郡,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所以在那个时候,秦都咸阳以北有两段长城:北边不远处是秦昭襄王时代修筑的长城;再向北很远一段路程,到达今天内蒙古境内的,是赵武灵王长城。
秦昭襄王长城距离咸阳实在太近,毕竟世间难得双全法,这种安排的好处是后勤补给方便,相应的坏处就是缓冲能力太弱。所以到了汉朝,匈奴骑兵一旦突破这道防线,转眼之间就能打到毗邻咸阳的国都长安。
事实上匈奴也真的这么打过,很让汉朝焦头烂额。而在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云中城的时候,义渠部落还在活蹦乱跳,秦昭襄王长城也还没有动工。所以,赵武灵王如果真的统率一支胡服骑射的大部队从云中、九原一带奔袭南下,直指咸阳,确实能给秦国造成很严重的威胁。但赵武灵王没能等到这个机会,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离经叛道给历史开先例,而他毕竟只是凡人之躯,终归吃不消的。
赵国的事情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不多久就会出现腥风血雨。再看秦国,统治集团对赵武灵王的恶意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这一年的战略重点还在楚国身上。再向东看,齐、魏、韩那边纷纷扰扰发生了好多事情,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