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发布啦 0 0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秦二世胡亥元年,也就是 . 公元前209年,刘邦被安排为县里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修陵。

这本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苦差事,不说一路上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和其他不可预料的因素,单单因为秦朝那该死的气质——谁要是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随之而来便是生不如死的惩罚,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干这个活。

但这样一件苦差事却阴差阳错地为刘邦打开了另一片崭新的天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在自己没有更好的选择时,保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平和心态,大抵都是好的。

刘邦率领一帮“劳改犯”向着骊山方向出发没多久,这帮“动乱分子”就溜的溜、逃的逃,跑了一大帮,毕竟谁也不能要求这帮升斗小民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崇高觉悟。

这样一来,刘邦同志就开始琢磨了,这都是什么事呀?这一路上,如果这么猫捉耗子一样玩下去,估计最后只有我一个人会走到骊山去,但是即便我到了骊山,那也会因为失职被处死呀。

既然他们都不愿意去骊山,我也不愿意去骊山,那就干脆大家都别去骊山了。看看,刘邦同志就是一个能听懂“人民群众”的呼声的好同志。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于是,在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刘邦示意队伍停下来,先是喝了一顿大酒,然后清了清嗓子,发表几句简单的演讲:“我和大家一样,都是苦命人,苦命人何苦为难苦命人呢?既然你们不想去骊山,那就都走吧,这个亭长我也不当了,我也逃命去了。”

刘邦这一招,立志当领导的人都要学习。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呢?

第一个细节是刘邦喝酒,喝酒是帮助自己克服内心和矛盾,是在帮助自己增加做决定的勇气和胆量,到底要不要把这些人都放了呢?一个人在重大选择时,一般都是比较纠结的,酒壮怂人胆就是这个道理。说明刘邦这个人是善于给自己找台阶的,万一这个选择做得不合适,完全可以用“酒后冲动”来自我安慰。

第二个问题就是刘邦说话的内容和逻辑,刘邦释放囚犯真的是因为义薄云天吗?不是,一是因为他的工作干不下去了,二是他需要试探一下有没有人愿意跟他另起炉灶。这个时候,要学会做顺水人情。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说反正大家去了骊山也是死,还不如跟我造反,效果会怎么样?大概率也会有人跟他干,但有多少诚意就不得而知了。凡欲取之,必先予之,顺水推舟地把选择权交到别人手里是相当高明的。

刘邦这种“仁义之举”果然感动一帮人,多少人呢?十几个!其余的人都散了。留下来的人觉得不能知恩不报呀,刘亭长为了我们,工作和生活都顾不上了,我们就这么一走了之,那还算个人吗?再说,到哪里不是混生活,跟着刘亭长这样的好人混,不香吗?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刘邦准备带着这十几个人落草为寇。大晚上的,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派了一个人去前面探路。

一会儿,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把路挡住了,建议刘邦往回走。

刘邦的酒劲还没醒,再加上刚刚做了一个人生的重大抉择,热血沸腾的劲也没有平复,于是便脱口而出:“大丈夫独步天下!一条蛇有什么害怕的!”

说罢,飞奔上前,找到大蛇,拔剑而出,将大蛇从中斩成两段,然后率领队伍继续前行。这就是“高祖斩白蛇”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神话色彩,子不语乱力怪神,就不说了。

包括刘邦后来躲进浩渺的芒砀山中,不管如何偏僻,他媳妇吕雉每次都能准确地找到他,说是因为刘邦头上有云气凝结,五光十色的。

这种事情大多是一种包装和宣传,我们只要明白包装和宣传对于成事的重要性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较真。

后来,刘邦也正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奇闻和神话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走投无路的、过得不如意的人来归附他了,队伍慢慢发展到上千人。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9月,沛县的县令也觉得再当秦朝的公务员没什么前途了,准备自主创业。但是苦于自己没有经验,也没有团队,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

这时候,刘邦原来混社会时结识的好朋友萧何、曹参(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县里的公务员)就站出来了,他们对县令说:“老大,你决定搞事就对了,搞事好,搞事妙,搞事大家乐得哈哈笑。咱们不是没人吗?刘老三这家伙在芒砀山已经聚集了一批势力,咱们可以发挥拿来主义,拿过来用呀!以前他是通缉犯,咱们不方便合作,现在大家都是革命同胞了,要吸收壮大嘛!”

沛县县令还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他也不知道就凭自己这点本事压不压得住刘邦那条地头蛇,只觉得萧何他们说得有道理,便派樊哙去召唤刘邦回来参加革命。

刘邦一听,喜出望外,终于不要躲在深山老林里,经常和媳妇玩“观云找人”的游戏了,于是二话不说就带着队伍往沛县赶,咱不能辜负领导的一番好意是不是?

结果,刘邦带着人马赶到沛县城下时,却发现城门紧闭,说什么也不开门。原来樊哙走后,县令反应过来了,萧何、曹参哪是在帮自己找帮手,就是在引狼入室呀。于是下令关闭城门,并捉拿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在沛县玩了几十年,耳目众多,听到风声后,连夜翻出城墙投奔了刘邦去了。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后来,刘邦、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利用自己的本土优势,策动城中百姓闹事,杀了县令,刘邦被拥立为沛公,三千沛县子弟纷纷响应刘邦,加入了刘邦抗的秦大业中。

在这里,多说一句给已经当领导的人听,为啥秦朝的县令这么好杀。这主要和秦朝的制度设置有关系,县令虽然是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但是他已经是最基层的官了,下面都是办事的“吏”,这些吏都是以本地人居多,都是些地头蛇,也就是说,秦朝的县令很容易被架空。一个没有控制力的领导,说倒就倒,就这么简单。

至此,混了一辈子的刘邦在秦朝基层公务员的岗位上看不到希望,毅然决然地决定“下海”后,正式转变成了“反秦商学院”的首期开班学员,成为了反秦行业的代表之一。

自主创业,并逐渐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的刘邦一身的干劲。10月,他就趁热打铁地打下了自己的老家丰邑;11月,又再接再厉地打下了薛县。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公司的发展势头很好,刘邦的心里倍儿爽。但是,他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真的因为几个传说故事就对他死心塌地,他手下最能打的雍齿就觉得他这种乡巴佬是成不了大事的,要干大事还是要进入正规平台,于是便率领刚打下来的丰邑投降当时已经复国的魏国了。

这可把刘邦气坏了,好不容易打下三家店,其中一个店就被下面的店长给卖了。我刘老三混江湖一来,什么时候吃个这样的亏?必须要弄死他,否则,以后自己说话都不好使了。

于是,刘邦亲率同志们反扑丰邑去群殴雍齿,遗憾的是,居然没打得过。为什么打不过?因为刘邦的队伍还是个草创班子,讲白了就是徒有其表,哪里经得起什么正儿八经的考验呢?

那丰县是刘邦的老家,那些人为什么不反了雍齿来帮助刘邦呢?越是知根知底的人,越是在评价你的时候去追求理性和客观,刘邦前几十年的表现,除了一堆传说之外,其他方面在家乡父老心中还是过不得关的。

刘邦打又打不赢,家乡人民还不愿意主动帮他,心里很不得劲,懊恼极了。但刘邦懊恼归懊恼,却没有失去理智,他深知自己当下的主要矛盾就是必须打败雍齿来维持自己的威信不倒。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怎么弄呢?傍大腿呗!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在小事上犯倔,要懂得文武之道,张弛有度,要学会借势,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向别人低头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找谁呢?当时义军首领陈胜已经被干死了,秦嘉新立了景驹为楚王,那就去找景驹吧!

若刘邦知道景驹马上就会被项梁干死了,他就绝对不会去找景驹了,但恰恰是这次投奔景驹的行动成就了刘邦,因为在这次的途中,刘邦幸运地遇到并识别了他的人生导师张良。

没有张良,刘邦一辈子充其量就是最后被项羽封个汉王打止了,甚至还有可能提前领盒饭,因为刘邦后来几乎所有的战略规划和纠偏,都是得益于张良。

所以,有时候,一切未知的事情,其实都是机遇,完全没有必要畏惧,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具备把握机会的能力。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张良当时也是去投奔景驹的,两人在途中相遇后,便以同志的身份亲切交谈起来。这一谈,谈出了千古之谜——张良为什么要帮刘邦而不是其他人?也谈出了本文的重点——潜在的老板和隐形的人才如何互相识别?

刘邦和张良的交谈过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张良不断地把自己的研究理论和刘邦进行探讨,让人感觉神奇的是,学历很低的刘邦不光能听得懂,甚至还能恰到好处地补充个一二三。以至于张良心中大呼:刘邦真乃天下奇才!

这个简单的交流过程其实应该当作教科书让大家去反复揣摩和体会,大道至简,这个简单的交谈背后的学问太深了。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先来介绍一下张良这个人,他是标准的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啥概念,韩国近五朝的国务院总理就是为他们老张家开的。虽然韩国在张良时代已经亡国了,但是人家的家族基因早已成功移植到了张良的血脉之中了。

爱,源于付出。老张家祖祖辈辈在韩国耗尽了心血,张良对于韩国确实是真爱。反之,恨,源于失去,秦朝让张良失去一切,张良对秦朝也是真恨。

所以,张良跟其他亡国的百姓不一样,不是痛苦几声,然后该生活继续生活,张良是从骨子里要与秦朝血战到底的,这是他毕业的事业和信仰,也是心病。

张良曾不惜散尽家财,请了一个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路边,对着秦始皇的銮舆扔出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想要砸死秦始皇,可惜秦始皇当时没有坐在那辆车里。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一击不中之后,张良隐姓埋名,流亡天下,后来遇到一个神一样的老头黄石公,被黄石公再三考验之后,赠予一本秘笈,这本秘笈据说是黄石公的著作《素书》,也有人说是《太公兵法》,还有说是天书的。

黄石公赠书之时,还说道:“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功成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在得到这本书后,神功大成,成为了千年一遇的战略大师。

当然,我们还是要牢记,张良这种奇遇并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它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辅佐工具。人生的修炼,底蕴、基础、悟性和勤奋比这种可遇不可求的际遇要重要得多,张家五朝宰相的家族底蕴比这本天书要重要得多。

一个人从小就被熏陶在高层次环境中、接触的都是高层次的人才、谈论的都是高层次的话题、玩耍的都是高规格的游戏,这就是先天性的优势,无法羡慕也无法替代。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那么,这么优秀的张良为什么会看上“不学无术”的刘邦呢?刘邦又是根据什么东西去识别舌灿莲花的张良的呢?一个混迹底层的小草创公司的老板和一个具有超过战略思维的优秀人才怎么会惺惺相惜呢?

为了解释这背后的逻辑,先给刘邦和张良套上一个现代角色,刘邦是草创老板,张良是战略大师。因为我们去研究一个人物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角色定位,不同角色和身份的行事逻辑是有区别的。

对于刘邦这样的老板来说,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制定战略目标、搭建战略队伍、把握战略结果。

对于张良这样的策划大师来说,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梳理战略思路、制定战略途径、找准战略方向。

两者的核心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刘邦(老板)的核心诉求就是要把自己的事做成;张良(策划)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帮助老板做事来顺带完成自己的意愿。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刘邦当时基本处于创业初期,基本上可以说要啥没啥,人才、队伍、实力、渠道各方面都是短板,这个时候就是最考量一个老板的格局和气度、眼力和决策的时候,你得抓住一切机会补齐自己的短板。

张良因为自己创业失败,退居其次,选择发挥自身之长,选择加盟正确的平台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他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共生的老板。这个老板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也不一定是最具才华的,但他的格局必须得够,这样才能做到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然后这个老板的识别能力必须够强,只有识别自己的人才会重视、信任自己,自己的才华才会有发挥空间;最后这个老板的利益取向必须要与自己一致,否则最后一定会分道扬镳。

刘邦和张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互相进行心灵探讨的。两个人正是因为无缝对接,才成就了千古佳话和一番伟业。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若是单论战略、战术这些专业问题,刘邦就算再学50年,估计也达不到张良的境界,术业有专攻嘛,但是他为什么能得到张良的认可呢?我们也有足够理由相信,张良在找刘邦交谈之前,包括之后,一定认真考虑过项羽等其他老板,但为什么他最后就选定了刘邦呢?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那就是老板和人才之间如何去相互识别?

作为老板,一定要向刘邦学习,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什么,人才方面尤其如此,这就是医学上的对症下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的状况,你就会被“传统观念”牵着鼻子走,“战国四公子”个个门客几千,有几个发挥了作用?一句话,广撒网的意识会无限增大你的战略成本。

同时,作为一个老板,一定不要拿自己短缺的东西去考量别人所擅长的东西,你不懂专业,你可以谈逻辑;你不懂逻辑,你可以谈管理;你不懂管理,你可以谈战略;你不懂战略,你可以谈理想。要是你连理想也很模糊,你就要表现出虚怀若谷的样子来,谈态度。

然后,面对高级别的交流,一定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动。若张良讲的东西,刘邦表现出一脸懵逼,那完了,估计张良也就是把刘邦当成一个不成器的熟人罢了;若张良讲的东西,刘邦急于表现自己很懂,也完了,因为他确实不如张良懂,说得越多,暴露得越多。刘邦表现得可圈可点,他恰到好处地回应张良,一是表明自己认真在听,态度很好;二是表示自己在思考,悟性很好;三是表达自己在思考,很有主见。

如此一来,作为一个老板,他的形象和地位破不了,剩下的就交给别人了。这在兵法上叫“先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那么,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充当的是张良的角色怎么办?向张良学习!

每一个时代和社会,其实从来都不缺张良这样怀才不遇(在此之前的张良)的人,一个一心想要做“最强辅助”(职业经理人、军师、参谋等)的人,一定不要在急躁之中迷失自己,不要随意去妥协,因为你一妥协就完了,有了第一次妥协便会有第二次妥协。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人来逼着你妥协。

而是要像张良一样,我就是要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平台和老板,暂时没找到,那就一直找,找到为止,这是起点效应。你一开始就不把自己当人看,最终极大概率不会有人把你当人看。

那么,怎么去找到正确的老板和平台呢?也要向张良学习,坚持阐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就行了!因为不同的老板抛出的问题你不可能都擅长、精通,你还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就以自己的特长去试探各位老板的反应。

所以,很多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朋友,遇到某个领导不能欣赏你的能力和才华时,千万不要陷入懊恼和焦虑之中,换个方向,换个途径,要相信,只要你是千里马,一定会遇到合适的伯乐的。

当然,你自己也要具备识别伯乐的能力,别特么伯乐赏识你,你还以为伯乐想白嫖你,那你试一辈子,也是白试。

刘邦初遇张良:领导与人才之间的对话密码,相互识别的默契与逻辑

刘邦和张良的相互识别之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张良的指导下,他于来年二月拿下砀县,并在在砀县整编了六千队伍,队伍人数爬升到了近万人。

并在三月份,又攻克了下邑。

这让刘邦充满信心地要回到丰县去教训雍齿,大有“今非昔比”的感觉,可惜的是,不怪雍齿看不起刘邦,刘邦再次失败了,从而逼着刘邦往另一个方向寻求出路。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但这一回,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人与人之间的识别是非常讲究对等的条件和思想的,切莫一厢情愿,也切莫自行其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6746.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