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历史上的管仲到底有些怎样的成就?

发布啦 0 0

在《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塑造了许许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这些人物中,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智多而近妖”的卧龙——诸葛孔明了。而在孔明尚未出山效命刘备的时候,他也有着自己的偶像。在其躬耕于南阳的时候,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

那么管仲、乐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本事呢?能够拥有诸葛丞相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小迷弟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之一的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其著有《管子》一书流传后世,不过根据专家的判断,《管子》这本书应该并不是管仲本人写的,更大的可能是后人所作,不过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如今倒也无从知晓,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进行佐证。

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历史上的管仲到底有些怎样的成就?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困,但他有一个好朋友名叫鲍叔牙,家里相比管仲要富有一些。在两人一同游玩的时候,管仲总会占他的便宜,但鲍叔牙依旧把他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没有疏远他。

等到后来,两人分别侍奉齐国的两位公子,但管仲侍奉的公子纠却在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争夺权力的时候失败了,管仲也因此下狱。这个时候,又是他的好朋友鲍叔牙站了出来。他向齐桓公说道:“管仲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您应该重用他,而不是囚禁他。”正是由于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才从牢狱出来,并且被齐桓公重用,在齐国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管仲自己曾这么评价自己和鲍叔牙的关系:“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 管晏列传》

正是因为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后世也衍生出了“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和人之间的友情。

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历史上的管仲到底有些怎样的成就?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事实证明鲍叔牙看人的眼光很准,管仲执掌齐国的政务后,齐国的国力一天天的增长,慢慢地,齐国成为了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其他的诸侯国也纷纷屈服在齐国之下,尊奉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除了军事实力上的增长,管仲还相当地看重经济的发展,关心民生,《管子》一书中这样写道:“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管子》

而在政治上,管子则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个词语的含义就是尊奉周王,征伐蛮夷。

管仲也正是那么做的,在当时的山戎进攻燕国,北狄进攻中原的时候,管仲都极力劝说齐桓公去救助其他的国家与少数民族作战。在卫国被狄人灭国之后,齐桓公和管仲也为他们提供了物资,帮助他们复国。

孔子曾这么评价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不是管仲的话,我现在怕是已经披头散发,穿着胡人的衣服了吧。)

但对于周王室,管仲却恪守周礼,不僭越一步。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在管仲的帮助下,成功平定了内乱。周襄王为了自己对管仲的感谢和敬意,准备以上卿之礼来对管仲,但管仲却拒绝了,依旧坚持接受下卿的礼遇。

可以说,正是因为管仲的存在,齐国才能发展的如此强大,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也为日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