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准备向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提供高达520亿美元的补贴,以吸引本土科技企业回流。
但没想到,面对如此高额补贴,美国最大的芯片公司之一——英特尔却明确回绝了补贴的好意,拒绝撤离中国。宁愿主动放弃520亿美元的补贴,也拒绝回归本土,有人说:这是英特尔欲擒故纵的策略,目的是吊美国的胃口,以期拿到更优惠的政策。也有人说: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英特尔怎么舍得撤离?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英特尔拒绝撤离中国,是真心的么?
一、诱人的市场——英特尔离不开消费体量庞大的中国。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中国每年消耗的芯片数量均以“千亿”计算。根据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总量达6354.81亿个,进口总额达4396.9375亿美元。而2021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消费额不过5600亿美元,也就是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家便消费掉了全球生产集成电路的80%。
其中在芯片领域,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球芯片销售总量为5559亿美元,中国内地销售额达到19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2万亿元,中国的销售份额占到全球销售份额的近1/3。
在商言商,逐利是企业的本性。放弃一个年销售额几千亿,而且还在不断加速增长的市场,去和别人瓜分520亿的定额补贴,划算么?
况且,这520亿美元到底能否落地,是否有什么限制条件,都是未知数。而中国市场的红利可是实实在在的。为了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而放弃已经握在手里的现在。
连小学生都能算清楚的账,英特尔可能犯糊涂么?
二、不能承受之重——失去行业话语权。
前段时间,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云计算大厂和三大运营商纷纷入局。在这些企业所需硬件的供应商名单中,我们发现英特尔占了大头。为实现在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的稳定运营,数据中心对服务器芯片、存储芯片和内存接口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而这些都是英特尔的传统强项。
事实上,如果英特尔对中国市场再不上心,国产半导体产业对英特尔的依赖会越来越低。
仅今年4月份,国内半导体产业相关融资就发生了49件,B轮之前共22件,B轮之后共27件,而且共有7家半导体企业成功上市,IPO规模最大的纳芯微从公开市场拿到了58.11亿元的融资。
试想,如果英特尔一旦退出中国市场,倒逼中国加速培育自主芯片产业。届时,对中国市场失去掌控能力的英特尔,还拥有多少行业话语权呢?在美国主导的一次芯片听证会上,英特尔CEO基辛格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基辛格坦言:迫于“芯片荒”的压力,中国近几年在半导体产业链投入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鼓励中国本土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如果英特尔选择在此时撤离中国,将很有可能失去行业话语权,这个结果是英特尔无法承受的。
三、无奈的坚守——英特尔在中国的庞大产业链。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不是说离开就能离开的,企业同样如此。
从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第一个代表处以来,这个来自美国的半导体巨头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英特尔先后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了实验室、工厂、研发机构,还设立了销售部和渠道平台,触角甚至延伸到了广袤的农村。
截至目前,作为全球少有的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于一身的科技巨头,英特尔在国内共设有16家分公司和办事处,投资额接近4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英特尔公司除美国本土以外,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广、设置机构最全的国家。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根植中国近40年的英特尔,早已与中国的产业链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陡然连根拔起,移往美国,恐怕会伤了自身元气。况且还有前车之鉴。
有数据表明,2021年,因为强行减少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美国半导体行业当年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多家半导体企业因此倒闭。这种背景下,英特尔还想试试么?
四、结语
如今的英特尔,为了应对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变化,积极谋求战略转型。在中国,英特尔已经由原来的“Intel in China”,变成了“Intel China”。表面的一字之差,却是英特尔针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深层变革。
预示着英特尔不再是“立足”于中国,而是“落户”于中国。不再将中国作为英特尔全球化营销布局的一环,而是将中国视为第二总部,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共同发展。
相信未来随着我国对半导体产业积极的政策支持下,英特尔又能收获一波可观的行业红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