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3步让你轻松解决

发布一下 0 0

#头号周刊#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是无止境地讨好别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爱和尊重?


我的朋友王小波,她内心抗拒别人的帮助和建议,无法接纳别人的好意,因为这会引起她的某种屈辱感,她也想改,可就是改不了。

比如: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害怕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甚至抛弃……


隐藏自己的缺点,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自尊完全来自他人的认可……


把“奉献”当作美德,对他人在无理要求全盘接受,心甘情愿为他们服务……

害怕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3步让你轻松解决


你有没有遇到过把“奉献”当作美德,对她人的无理要求全盘接受,心甘情愿为他们服务?《边受伤边成长》一书强调,世界上只有一种投资是稳赚不赔的,那就是爱自己;拥有不被爱的勇气,好好爱自己。


1.你不要成为他人的情绪垃圾站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你首先要明确承认自己很可能会被情绪勒索者浮获。


其次,你要下定决心,不再为了关系而做别人的情绪垃圾站。


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而去迎合对方只会让自己狼狈不堪,迷失自我。


“让自己变得狼狈不堪”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那些通过别人的好感来维护自尊的人,周围往往会聚集很多心理扭曲的人。


后者往往能非常敏锐地感知前者的弱点也因此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再怎么“作”,他们也绝不会拒绝自己。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即使你因为害怕拒绝而顺从对方的意志,也不会因此而感到轻松。


相反,一种难以忍受者不快感会一直萦绕着你。


同样,那些心理扭曲的人同样会因压抑焦虑和敌意而感到不快,他们需要为这种不快感寻找一种破出口。


于是,那些试图通过安抚他人情绪来维护自己地位的人,就成了他们极好的情绪垃圾站。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深深震撼了我。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成为他人焦虑和恐惧的垃圾站。


他在论述这个观点时使用了一个词叫dum p。这个词源于单词dumpcar,意为垃圾车——将恶臭熏天、人人厌弃的垃圾收集起来,然后扑通一下倒进垃圾站。


在作者看来,别人把不愉快的情绪一股脑倒在你身上,就如同垃圾车往垃圾站倒垃圾一样。


当我读到这个词时,我不由得觉得作者形容的真是太精准了。


他在书中写道,我拒绝别人将他们的不安与恐惧以及其他负面情绪,倾倒到我身上。


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别人将自己的不愉快统统甩给你,你自己也难辞其咎。


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对你,正是源于你自身的弱点。

害怕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3步让你轻松解决


比如,那些缺爱的人可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好感和认可。


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站——毕竟人们不会把垃圾扔在干净的地方儿,只会扔到脏乱的垃圾站。


美国心理学家西伯利曾说,为别人牺牲的人终究会被对方抛弃。


事实的确如此,那些聚集在神经症患者周围的人,有几个希望他恢复正常的?这真是一个精辟的观点。


所以,不要做别人的情绪垃圾站。


2.将献身视为美德的可怕之处


《自我分析》一书中的皮克夫人,出生在美国而俄亥俄州一个优渥的家庭里。


然而,她患有支气管炎三十年来深受其苦。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看似和睦的家庭中潜藏着强烈的情感矛盾,这常常会成为破坏家庭关系的导火索。”


有的家庭乍一看很和睦、很美满,但这种美满往往是通过某个人的牺牲来维持的。


这个人或许正深受支气管哮喘或神经症的折磨,但其他家庭成员却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觉得此人正在给他们添麻烦。


这位皮克夫人对其他人尽心尽力,正如书中所写:皮克夫人对母亲百依百顺,对弟弟无私奉献,对周围的人关怀备至……


在这些美德的背后,隐藏的是他为了得到别人的爱而被罪恶感驱使,像奴隶一样屈从。


为了隐藏自己的憎恶而努力去侍奉别人,这实际上我真正的爱相去甚远。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把敌意释放出来对于治疗很重要。


对于皮克夫人来说也是如此。


他的怨恨并没有指向那些把它当做工具的父母和亲人,而是指向了他自己。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患上长期支气管哮喘。


一个社会要想良好的运转,必就必须具备四种价值,绩效价值,城域价值,和谐价值和献身价值。


在不同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不同的价值。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把那些心理扭曲的人当作优秀的人,并赞美他们。


我们意识不到实际上他们并不值得敬佩,因为他们是神经症患者。


另一方面,神经病患者也会内化社会对献身精神的推崇,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西伯利亚认为,每个人都会被自己头脑中设想的义务“绑架”,并因此生病甚至丧命。


特别是那些压抑自己的情感、岂求他人关爱的人,会认为献身是一种义务。


然后他们周围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去压榨他们。


他们一会儿被要求做那个,一会儿被要求做那个如果哪件事没做,他们的内心就会升起一种罪恶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去做,即使把自己累垮,他们也会满足别人的无理要求。


西伯利表示,别人“说”,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义务去“做”。


然而,神经症患者却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义务。


面对狡猾之人的任性要求,他们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同样任性的话。


一个从小被扼杀自己情感,对父母无私奉献的人,做不到做不到像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对他们来说,奉献就是自己的义务。


所以,不能把奉献看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3.不被爱的人会搞错生活方式


童年没有被父母爱过的人是孤独的,为了缓解孤独他们强烈的寻求他人的认可和爱,并将真正的自己伪装了起来。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成年人之所以会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害怕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就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3步让你轻松解决


无论是为他人无私付出,还是充当他的负面情绪的垃圾站,都无法消除他那你内心的痛苦。


小时候,你周围的人都不重视真实的你,结果就是你没有学会该如何爱自己。


要摆脱痛苦除了成为真实的自己外别无他法。


为此,你首先要摒弃自己想要取悦身边人的想法。


我自己也曾被这种情绪折磨过,觉得生存下去就必须取悦别人。


这甚至成了我的行为法则。


但正如西伯利所言,这绝不应该被当作行为法则。


我开始觉得这也许真的不是我的义务。


当时我身边的人很清楚,按下那个按钮就能“启动”我。


菲特.坦克的著作,《你对我的看法与我无关》中有这样一句话,除非我们很相爱,否则我绝不会让你按到我的按钮。


千万不要让别人按下你的按钮。


回想起被按下按钮、被他人随意操纵的日子,我很清楚自己的“按钮”是什么,他就是“如果你不想这样做,别人就会对你有负面评价”的那个心魔。


如果你不想做,他们就会说“大家都在等着你做这件事”,或“大家一直在问什么时候去做”。


只要在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一直被那些狡猾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于那些从小得到爱和理解的人来说,别人怎么看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他们既不会被狡猾的人玩弄,也不会活在自我伤害的恶性循环中。


不会爱时该如何生活,这是贯穿我半生的主题。


被爱的人几乎不会搞错生活方式,但不被爱的人大多都会犯错。


不被爱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操控。


对于狡猾的人来说,他们很好搞定。


你必须下定决心,决不让他人操纵、控制你的人生。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搞定”的人。


不被爱的人,很容易就会被狡猾的人操纵、控制。


所以,小时候不被爱的人,要不与狡猾的人为伍,遇到狡猾的人时要做自己。


《边受伤边成长》一书,鼓励面对不被爱时要面对现实,不委屈自己,不迎合他人,即使没有人爱,也要好好活下去,更要学会爱自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