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高宗赵构,后人评说多有争议,但有一点却是世人公认的,那就是他有两任好皇后,特别是第二任皇后吴氏,是他当之无愧的贤内助。
1128年,还不到十四岁的吴氏被选入宫侍奉赵构,赵构看着这个秀丽中带着点英气的女孩,怎么也想不到,她以后会成为自己的皇后,并且两人将携手共度五十六个春秋。
关于吴氏侍奉赵构还有个传说。据说吴氏降生前,其父亲吴近曾在梦中见过一个亭子,亭上的匾额上写着“侍康”二字。亭子旁边植有一丛芍药,却独独只盛开了一朵,这芍药芬芳秀丽,堪称国色。吴父醒来后没多久,吴氏就降生了。十几年后,当吴氏被选中侍奉赵构(未登基前为康王)时,正应了吴父这个梦。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连同皇室众人被金人虏走,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在秦岭淮河以南建立南宋政权,自己称帝成为宋高宗。
高宗即位后的前十年,一边要躲避金兵的追杀,一边要努力稳定新政权,日子过得辛苦又惊险。好在吴氏始终陪在他左右。吴氏不但温柔贤淑,而且因为从小习武,功夫不错,所以经常着戎装带刀剑护卫在高宗左右,并且以其勇敢机智帮高宗化解过不少危难之事。
1130年,被金军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决定到海上避难,仓促之间,船只调配不够,只得规定级别低的卫兵和小吏每人只准携带两名家属。
这个决定引起了卫兵们的不满,百余人聚在宫殿门外讨要说法。高宗和丞相一筹莫展,正苦恼心惊时,吴氏站了出来,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耐心给卫兵们做思想工作,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卫兵们终于退了下去,一场差点引发兵变的危机就这样被她巧妙化解了。
吴氏不但长相秀丽,而且能文能武,颇有才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如丧家之犬般四处奔逃的宋高宗,内心必定苦闷异常,有这样一位聪慧能干、善解人意又值得信任的红颜不离不弃地守在身边,应该是他逃亡生活的一大慰藉吧。所以,宋高宗对吴氏宠爱有加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最初的义郡夫人,到才人、婉仪、贵妃,吴氏步步高升,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宋高宗其实也动过立吴氏为后的心思,之所以没有付诸为实,是因为先前他将皇后之位遥封给了他的结发夫妻邢氏。
邢氏是高宗当王爷时的王妃,靖康之难时被金人虏去。邢氏在金国受尽凌辱,不但衣食欠缺,还被送进了洗衣院受苦。高宗怜其遭遇凄惨,又感念少年夫妻恩情,于是“遥册”其为皇后。后来,邢氏在金国抑郁而终,高宗没有接到消息,皇后之位仍为她悬置。直到1142年,宋、金达成和议,高宗生母韦太后被送回,高宗才知邢氏去世的消息。
韦太后非常喜欢聪慧能干又孝顺的吴氏,力挺她成为新的皇后,而宋高宗早有此意,于是,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成为皇后的吴氏依然善良贤惠,不但帮宋高宗将后宫打理得妥妥帖帖,而且与高宗一条心,从不给其添乱,更不干扰朝政。
邢氏过世后,吴皇后知道宋高宗心里还惦念着她,便主动提出让自己的两个侄儿分别迎娶邢氏娘家的两个女子为妻,以缓解高宗对邢氏的怀念、愧疚之情。
宋高宗自己没有儿子,于是收养了宋氏宗亲中的两个男孩赵伯玖和赵伯琮,其中赵伯玖由吴皇后抚养,赵伯琮由张氏抚养,张氏过世后,吴皇后又将赵伯琮收养过来。虽然两个养子是先后来到自己身边的,但吴皇后并无亲疏之别,均视同己出。当宋高宗有意立赵伯琮为太子时,吴皇后也是全力支持。
对于高宗生母韦太后,吴皇后更是悉心侍奉。韦太后被虏去金国多年,期间也经历了不少难以启齿的事,吴皇后对韦太后不但恭恭敬敬,而且还亲自绘制了一幅烈女图,并着一幅“贤志”的牌匾,挂在自己宫中常常欣赏。韦太后见此颇感欣慰,在金国受辱的心结也得以解开一二。都说婆媳难处,可即便是性子有些严肃的韦太后,也挑不出这个皇后儿媳的错,反倒常常夸奖她。
后宫平静安宁,皇上才能得以全身心放在国事上,可以说,能遇到吴氏这样几近完美的皇后,是宋高宗莫大的福气。
善良又高贵的吴皇后一生勤勉,分别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直到八十三岁高龄才过世。在那个外敌环伺、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她将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看了吴皇后的故事,您有什么感慨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每天坚持下去的动力。
此文由“不爱秋香爱书香”原创,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每天都有好故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