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发布啦 0 0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向山东诸国颁布求贤令,商鞅应求贤令入秦,三个月公费旅游遍历秦国。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商鞅

回到栎阳后,商鞅给秦孝公提供了一揽子的国家变法改革计划,俩人一拍即合,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真的是风云际会,英雄相惜。假如商鞅此时知道,二十年后,自己将被秦孝公儿子嬴驷车裂惨死,不知会作何感想。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秦孝公与商鞅

自此,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秦国一统天下的战争机器,也开动了。

商鞅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

  1. 搞户籍改革,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将民户按什伍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若有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须及时告发,告发者有赏,不告发者受罚。如此一来,全国民众彻底被律法所牵制,一切的违法行为均会受到严厉制裁,并且散漫的民心也被约束起来,这就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大网,将所有民众管理的服服帖帖。
  2. 搞土改,所有的领土不再分封,土地变成了国家直属管理,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同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归为私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大激发了民众的耕种热情。
  3. 搞兵改,实行军功进爵制,简单来说就是想升官晋爵那就多砍脑袋,其他的都不好使。可想而知,秦国士兵再到战场上去都顾不上害怕了,就剩激动了,砍一个脑袋就升一级,搁谁谁不兴奋。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商鞅

战争打的是什么?是综合国力,说白了就是粮食和兵力。

商鞅这三大政策真的是切中要害,激发了底层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粮食和兵员取之不尽,秦国被完美地打造成了一个杀戮机器。

要知道,战国初期,秦国简直就是一个啥也不会且穷得叮当响的街溜子,出身不行,还菜的一逼。一开始,秦国得叫别人大哥,谁看他不顺眼都能过来踹一脚,顺便吐口唾沫,面带鄙夷的来上一句乡巴佬。

商鞅变法后,秦国腰杆子不仅硬了,还膀大腰圆,没事就光膀子拿着大砍刀去别人家里溜达,上去就来句你瞅啥,看人家里有好东西就想抱回家。也有不服气的,赵国见了秦国就回一句瞅你咋地。好嘛,那就干仗吧,老秦人可是真上啊,直接在长平坑杀了老赵家45万男丁。

最后,宇宙超级无敌大猛人秦始皇嬴政隆重登场了,成年人才不做选择,全都要!最终把别人家地盘都收到自己家去了。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秦始皇嬴政

秦国从小弟到大哥大,也才不过130年而已!

商鞅之殇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孝公的好儿子嬴驷即位,同年,商鞅以谋反罪被车裂。

不得不说,历朝历代变法改革者下场都比较悲惨,难逃工具人的悲剧命运,如汉朝桑弘羊卷入谋反案被杀,明朝猛人张居正险遭开棺鞭尸。

有人说秦孝公死之前给商鞅挖坑,秦孝公曾当着嬴驷的面说:若嬴驷不贤,商君可取而代之(求嬴驷的心理阴影面积)。并且在商南秘密给商鞅安排了一支大军。秦孝公故意这么干,就是为了让嬴驷有借口杀掉商鞅。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商君可自立为王

笔者不敢苟同此观点,如果秦孝公真想杀商鞅,直接找个理由杀掉就是,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绕这么大一圈,万一商鞅真的率领大军挥师咸阳灭了嬴驷怎么办。

人性总是如此复杂,尤其是面对权力的时候。

权力的运行自有其规律和不可触碰的底线,商鞅之死,正是在于其触碰了权力运行的三条底线,最终招致了车裂惨死的下场。

一、孤立无援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正因如此,处在政治斗争中的人都会默默编织自己的政治同盟网,拉帮结派便是常用招数。

教员也曾说过,什么是统一战线,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确是道尽了政治斗争的精髓。

商鞅变法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取消了贵族的分封特权,贵族再也没办法建立国中之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同时,商鞅实行军功爵制,一切都要靠军功说话,不上战场玩命就没办法加功进爵,这就剥夺了宗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两大变法举措给予秦国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得罪了大批的宗室贵族。

商鞅变法中重要的一条是连坐制和重刑重罚。连坐制是一人犯法,刑及三族,必须株连父母,妻子和儿女。什么是重刑?砍头,砍脚,脸上刺字,割鼻子,车裂都是家常便饭。秦孝公的大哥赢虔因触法被施以劓刑,太子老师公孙贾被施以黥刑,且执法时甚为严苛,不容有任何通融的余地,这都为商鞅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赢虔被施以劓刑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他: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这就导致商鞅在整个朝堂之上,除了变法的新兴力量之外,无一盟友。宗室贵族和旧官僚等都无不欲杀之而后快。

二、主弱臣强

秦孝公给嬴驷留了一个好江山,整个国家欣欣向荣,但嬴驷就是不开心,因为作为一把手,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整个国家的军政国政都由二把手一把抓,也没人找一把手汇报工作,嬴驷好不容易有点治国理政的想法就被商鞅批评幼稚,搁谁谁能忍?

每次嬴驷和老宗室贵族见面,贵族们就在那嚼舌根,商鞅如何刻薄寡恩,商鞅如何迫害老世族,商鞅在商南建造宫邑,私藏军队,意图谋反。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太师甘龙

以上就是嬴驷的日常,被一帮人怂恿去干掉那个自己也看不顺眼的人,谋反就是最好的借口。古往今来,这可是屡试不爽的杀人诛心之利器,你看谁不顺眼,你就说他想谋反。

如此境况,商鞅焉能存乎?

三、权力失衡

权力格局历来都是讲究平衡,平衡才能稳定长久,但平衡又何尝容易呢?

当时秦国朝堂有三股政治力量,分别是王权、相权和世族,而相权来自于王权,王权有一大部分来源于世族,这也是王权合法性的基础。

其中关键处在于,王权能否去维持其中的平衡,三股力量平衡,朝堂才能稳固。

秦孝公在世时,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且无条件信任和支持商鞅,此时相权的力量得到加强,同时,王权为了国家的发展,出面说服世族配合相权。权力格局达到暂时的平衡,所以商鞅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下去。

秦孝公去世后,权力格局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嬴驷作为王权的代表,其对于王权本身权力的渴求,导致其对强大的相权有发自内心的忌惮。久被压制的旧世族为了复辟,迫切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王权和世族就不谋而合,而相权就成了被打击的对象,商鞅作为相权的代表就成了权力失衡的牺牲品。

变法强秦,但商鞅必须死,只因触碰了权力的三大底线,值得深思

商鞅成为权力失衡的牺牲品

值得玩味的是,商鞅虽然被车裂,但以其为代表的变法却存在下去。多年以后,嬴驷稳固了自己的王权后,毫不犹豫把旧世族一脚踢开,稳固了新法。

嬴驷厌恶的不是变法,他只是厌恶自己的权力被压制而已。

商君已死,但商鞅的法律制度成为后世治理国家的制度根基,并延续至今。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改革者,希望他们都不要再重蹈商鞅的悲剧命运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