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巨浪汹涌的洋流被一双双眼睛捕捉到,信息传回位于宜昌高新区的湖北中南李鹏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从宜昌向沿海地区发送台风预报、海浪预警和涡旋提示,指导船舶规避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布局扫描了海洋的眼睛,克服了颈部的关键核心技术。今年,中南李鹏将努力实现从海洋勘探设备供应商向海洋信息数据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海洋传感物联网生态产业链。
台风在哪里登陆,多久到达陆地,有多少风,这些都可以准确预测,防灾减灾才能有效。在中南李鹏信息指挥中心,屏幕上布满箭头和曲线,传达着大海的心跳。公司副总经理马刚介绍,公司已在沿海建设60个海洋综合探测监测站,将各种海洋监测传感器整合到物联网中,开发海洋数据产品。
中南李鹏成立于2009年4月,专注于船用雷达的研发,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企业。目前已形成了海面测风、测浪、测流和海面目标、海洋能源自供电系统、海洋光电系列、水下安全系列、深海综合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海洋环境探测和海洋灾害预测产品,覆盖国内沿海省、市、自治区。
在公司的组装车间里,一排排列着一根两米多高的黑色柱子,看起来像一个小灯柱。马刚笑着解释说,这是公司新开发的天线。过去,架设一个高大的雷达天线,平整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要花费几千万元。“十三五”期间,中南李鹏开发了海洋雷达地形共形技术,几乎可以在不破坏原有地形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成本已降至几十万元。天线、主机、机柜等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自2017年起,中南李鹏在武深两地成立海洋大数据开发公司,开发海洋数据产品。2020年,公司在国内建设的首个智能海洋示范应用平台项目通过验收测试,当年数据服务产生约3500万元,标志着公司从海洋勘探设备供应商向海洋信息数据服务提供商转型。2021年海洋数据服务收入预计超过6000万元。
去年11月18日,中南李鹏海洋信息中心签约落户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该中心依托现有的智能海洋信息系统,主要开展海洋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发、展示、产品开发和服务。马刚介绍,中南李鹏是本土企业。在SDIC集团等各级政府和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将在宜昌站稳脚跟。“十四五”期间,公司重点布局智慧海洋和数据产业,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136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宜昌总部基地、三个产业化基地和六大战略项目,力争到2025年底完成营业收入20亿元。
自主研发,自成体系,多年的投入,效果越来越明显。2020年,中南李鹏被工信部公布,入选第二批专业化、特色化、新型小巨人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推行R&D,应该是我们快速发展的秘诀。马钢告诉记者,中南李鹏已被列入湖北省科技创新板上市种子企业,计划在2023年实现IPO,打造市值100亿元的全球海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行
中南李鹏是国家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企业、国家专业特色小巨人企业;湖北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企业,湖北省分业无形冠军企业。多年来,中南李鹏专注于主业,持续解决科技关键问题,现在成效明显。2020年,公司将逆势发展,实现应收账款和税金翻番。这充分说明,只有掌握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宜昌高新区坚持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增殖工程。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企业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新的发展动力。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高新区应及时帮助解决。比如,要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政策的实施,为人才创造适应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图片来源:宜昌高新区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宜昌市高新区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