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家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大小军阀不计其数,但今天仍被人称颂的却寥寥无几,而布衣将军“冯玉祥”因其拳拳爱国之心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爱国情怀和深明大义我们有目共睹,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子女教育上也相当有方法,其唯一健在的儿子冯洪志虽不像他一样声名鹊起,但也同样心系祖国,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贡献。
冯洪志于1917年出生在北京。作为冯玉祥之子,在战乱年代虽然不用为温饱发愁,但他的童年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无忧无虑。
其一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极为复杂多变,今日风光无限,明日就有可能人头落地,甚至连家人也跟着受牵连,冯洪志小小年纪便经常感受提心吊胆的滋味。其二是因为冯玉祥对其要求十分严格,即使再忙对儿子的功课也会亲力亲为的关心,还时常检查他的作业,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批评训斥。
那时年纪还小的他怎能体会这种深沉的父爱,只是觉得父亲过于严厉,为了让父亲满意,便只能加倍苦读。看着同龄人在外嬉闹玩耍,他也曾和父亲争执过,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随着国内局势愈发动荡,12岁那年,冯洪志便被父亲送往苏联,在那里完成剩余的学业。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小小留学生,在国内鼎鼎大名的父亲在此却无人知晓,更何况冯玉祥还曾特意交代过不要过多照顾他,冯洪志从未得到过任何特殊待遇,索性还有二姐陪伴,让他不至于那么孤单。
因为童年的经历,冯洪志很早便学会了独立自强。在苏联期间,他全身心的投入学术研究,心无旁骛地钻研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录取书。
当时,有多少军阀的子女成为了沉迷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冯洪志的优秀品质,正是得益于冯玉祥的教育理念。尽管身居高位,他从不溺爱孩子,家中连佣人都没有几个,孩子们自幼便要自己打理生活起居。冯玉祥的住所也并非什么高门大院,反而是位于乡下的一户茅草房。家里的一日三餐从不见什么玉食珍馐,甚至经常吃寒酸的窝窝头。
在冯洪志的记忆里,自己的生活条件不但比不上那些跟父亲称兄道弟的朋友,甚至还比不上普通人家的孩子。正因如此,他特别吃苦耐劳、勤奋踏实。
回到祖国后,他看到中国的工业发展如此滞后,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这辈人所肩负的重任,他本可在父亲的光环下进入政坛,但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因为他深知,祖国的未来,需要的是知识。
于是,他于1945年前往纽约物理学院,继续钻研、继续深造,从未在同学老师面前显露过自己过人的家境,也从不贪图吃喝享乐。通过不懈地努力,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
如果冯洪志愿意,他完全可以加入美国国籍,这无疑会让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更上一个台阶。当别人问起他是否考虑改国籍时,他却义正言辞地说:“我绝不改国籍!我身上流淌的是中华儿女的血液!”
今天的冯老已经104岁高龄了,并且早已坐拥上千亿的资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一直致力于两岸统一的事业,父亲的教育方式和处事原则影响了他的一生,让他在暮年依然无时无刻地记得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