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总是与提建议直接挂钩。专家们的关注点深入生活各个角落,上至买房生育退休难题,下至吃饭喝水睡觉日常,简直比父母还要为我们操心。数据显示,吃饭、喝水作为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出建议最多的领域。而在具有针对性的专家建议中,女性和年轻人格外受到关照。不过,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热议来看,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反感所谓的“专家建议”。
这些年,专家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通过数据总结:专家最关心的10大热门主题可以看到,吃饭、喝水作为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出建议最多的领域。在关于“吃”的热门话题中,专家们更多的是从健康角度出发,提醒大家控制饮食。比如“青团每次只吃一两个”“每日吃荔枝不宜超过十颗”“吃螃蟹1天不超过两只”等等。不过也不乏 “不要在吃饭和睡前批评孩子”这类让人闪过一丝疑惑的建议。
除了日常起居,疫苗、生育、退休、教育、买房等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出建议的热门领域。其中既有针对社会发展的提案,比如“建议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建议房产税试点”,也有给普通人的提醒,比如“建议新冠肺炎愈后3个月再考虑生育”“建议初中生接种hpv疫苗”等等。
那么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年轻人反感专家建议呢?主要也是因为发表公共意见的专家,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直接利益联结的,也不需要为决策后果负责,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感这种脱离实际的建议,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战者,知道如何正确生活,希望专家能提出真正合理可行的建议,关注现实,从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出发给出恰当的建议,而非“站在云端,俯瞰民众”
当然这里面其实媒体也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最近房地产政策调控很多,有人就会把陈淮的话剪辑出来,他在里面说“北京的房子就应该大多数人买不起”,“房价调下来不是目标”。
大家听了肯定骂,这话太难听了。可是你真去查下,他不是做咨询的专家,他原先的身份是住建部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你问政策设计为了什么,他说的话难道不靠谱吗?就是他参与制定的啊。
你把时间调回到10多年前,限购政策刚刚出来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到北京,本来他是付出首付就可以买房的,现在告诉他,他要交五年社保才可以买一套房,意思是什么?不让他买啊。就那么简单。
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普遍对房地产都有很强烈的“上车”预期,觉得自己赶不上这趟车,就上不去了。所以你那个时候拼了命都要往上挤。可是这些人加杠杆就像是扒公交车的印度人,真让他们扒上车了,整辆车都要出问题。
所以限购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他们踹下去啊。但是媒体上怎么描述的?
有批坏人(炒房客)会抢走你的房子。限购是为了把他们拦在外面,将来你会有房子的。这话多顺耳?“下面还有辆车,那车位置多,还有空调,你们安心等下一班啦。”到现在再回头看呢?
现在你面前停着另外一辆车,上车的标准很低。很多地方都在降低首付,两成就可以,利率还特别优惠。你上车吗?
这车交了车票钱(首付)上去后说你要连续给它加二十年三十年的油(还房贷),然后你上车就可以有一个座位(自己的房子)。真的值得吗?
所谓的刚需从来都是不存在的。普通民众一辈子就一套房子,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一份能不断增值的资产。如果你花费自己积蓄买下的车票最后不能把你送到这个终点,甚至会让你倒回去资产贬值,你还会上车吗?
骑辆共享单车(租房)也可以啊,随时随地看情况不对了就下车。
你仔细对比下之前那些很难听的专家的话,看看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判断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实也不光年轻人反感。专家好多年就不是什么好词了,被人们称为砖家。我认为媒体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媒体要么不愿意花精力去找可靠的专家,要么故意找哗众取宠的专家。比如,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动物,就找一个不认识动物的专家,把入侵动物认成保护动物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再就是媒体特别喜欢讲名头,XX讲师、XX博士、XX硕士在媒体眼里都能是专家。这些名头我也有,但我不喜欢顶着它们出来。我只喜欢以网名出现,但这样在媒体的眼里就不是专家,至多是个网红。而实际上,我在网上见到很多低调的业界人士,远远比那些喜欢出风头的专家可靠。你遇见过什么样的专家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