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身为汴州刺使、宣武军节度使卢钧下班后在街上闲逛,突然间他停住了脚步。
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异族小伙子,在当时唐朝异族人并不少见,小伙子长相也不猎奇,但他手中却拿着儒家经典读的嚷嚷上口。
进士出身的卢钧惊讶不已,一个外国人竟然如此喜欢儒家经典?
卢钧忍不住上去与小伙子攀谈起来,原来这个阿拉伯人小伙子叫李彦升出身贵族,少年时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经商,早早的接触了中国文化。
卢钧考教了他几个儒家问题,发现李彦升答得很是得体,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尤为难得。(突然想起我学英语的悲惨岁月)
卢钧不禁升起爱才之念,鼓励了李彦升一番,并邀请李彦升闲暇时来家中做客。
长时间的接触俩人交情愈发深厚,卢钧对李彦升这个好学的少年愈发喜爱,随着少年学识增长,李彦升觉得不能埋没少年的才华。
在唐朝历史中从不缺乏外国人当官,位居高位的更是不在少数,但从没人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或许是出于对李彦升才华的认可,卢钧向皇帝上奏请求准许李彦升参加科举。
唐宣宗收到奏折时可能是倍感诧异的,他心中也忍不住好奇这小伙子到底有多大学问?派人调查之后发现身世清白,于是准许李彦升参加科举。
李彦升不负卢钧所望,一路过关斩将,考取进士。
百官震惊了,考生震惊了,天下百姓沸腾了。那一年及第的人数也只有22人,一个外国人居然考中了!
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反方:“卢大爷德高望重,但他效忠于皇帝,拿着国家给的俸禄,却推荐外国人,难道我们国家的人不行吗?外国人是唯一选择吗?我对此很不理解。”
正方:“卢钧是真心举荐那个人的才华而不是徇私枉法,如果从地域上确实有华蛮的分别,但是从“教”上难道也有分别吗?
我认为分别在于心,要看他的思想志向,如果生于中原不恪守礼义,那么他也只是徒有华人外表,而生于外域行为举止合乎礼义,那也有一颗华人之心。
像卢绾背叛大汉而在匈奴逝世,他是夷族的人吗?金日䃅对汉朝忠心耿耿,那他是中华的人吗?由此看来观人在于观心。
现在彦升,从千里之外而来,能够以学识被卢钧赏识。卢钧明知他不同仍然举荐他,以此激励外国人,使得日月光辉照耀下的一切都归化于文化开明。
所以这“华”在于心而不是地域,如此这般又怎么会有外族呢?“
注:古代的蛮夷一般指外国,这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毕竟文化体系不同。
个人认为 “华” 指的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可,上升到国家层面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硬性指标,不等于儒家思想。
为了便于理解在不改变原意下对原文略有修改,有兴趣的朋友我可以发原文给你。
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给新人作者一点支持,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