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球零距离
编辑|地球零距离
几亿年来,地球的气候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CO₂)水平的自然波动而变暖和冷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把二氧化碳水平推高到2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 - 超过了自然排放 - 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造成了持续的全球变暖,可能使全球部分地区变得不适合居住。
近日,科学家们在《自然》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构造板块、火山、侵蚀山脉和海底沉积物是如何控制地球的气候的。利用这些过程可能在维持我们星球“适居”气候方面发挥了作用。
从温室到冰河时代
温室和冰室气候在地质过去就已经存在了。白垩纪的温室(从大约1.45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大气二氧化碳水平高于1000PPM,而今天约为420PPM,温度比今天高出10°C。
但是,地球的气候在大约5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冷却,在冰窖气候中达到顶峰,温度下降到比现在大约低7°C。
地球从白垩纪的温室气候(左)演变为新生代的冰屋气候(右),导致内陆冰盖。
是什么引发了全球气候的这一巨大变化?
科学家们怀疑是地球的构造板块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构造板块如何储存,移动和排放碳,科学家们建立了构造“碳输送带”的计算机模型,来验证此猜测。
碳输送带原理
构造过程是将碳释放到大洋中脊的大气中 -在哪里两个板块正在彼此远离 - 使得岩浆上升到地表并产生新的海洋地壳。
与此同时,在海洋海沟 - 两个板块交汇的地方 - 板块被拉下并被回收回地球深处。在下降的过程中,它们将碳带回地球内部,但也通过火山活动释放出一些二氧化碳。
“地球构造的碳输送带将大量碳从地球深处转移到地表,从大洋中脊转移到俯冲带,在俯冲带,携带深海沉积物的海洋板块被回收到地球内部。这些过程对气球的气候和可居住性起了关键性作用”。
模型中显示,白垩纪温室气候是由快速移动的构造板块造成的,这急剧增加大洋中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生代冰库气候过渡时期,构造板块运动缓慢,火山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下降。但令科学家们惊讶的是,在传送带系统中发现了一个更复杂的机制,涉及山地建设,大陆侵蚀和海底微生物遗骸的掩埋。
新生代构造板块减缓的隐蔽性降温效应
构造板块由于碰撞而减速,这反过来又导致山体建设,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在过去的5000万年中形成。这应该会减少火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我们的碳输送带模型却显示排放量增加了。
原因是富含碳的深海沉积物被向下推,为火山提供了燃料,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抵消了板块减速的影响。
那么,到底是什么机制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下降呢?
答案就在于山脉,它们减慢了板块移动的速度,并在深海中储存碳。
一旦山脉形成,它们就开始被侵蚀。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与一系列山地岩石发生反应,将它们分解。河流将溶解的矿物质带入海洋。然后,海洋生物利用溶解的产品来构建它们的外壳,最终成为富含碳的海洋沉积物的一部分。
随着新的山脉的形成,更多的岩石被侵蚀,加速了这一过程。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储存起来,地球变冷了。
多佛白色悬崖的石灰岩是富含碳的海洋沉积物的一个例子,由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碳酸钙骨架残骸组成的。
岩石风化作为一种可能的二氧化碳去除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如果世界要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大规模部署二氧化碳去除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火成岩的风化作用,特别是像玄武岩这样的岩石,含有一种叫做橄榄石的矿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方面非常有效。根据一些估计,在海滩上撒布橄榄石可以从大气中吸收高达一万亿吨的二氧化碳。
当前人类引起的变暖速度如此之快,因此要避免灾难性的全球变暖。迅速减少我们的碳排放至关重要。但在人类的帮助下,地质过程也可能在维持地球“适居”气候方面发挥作用。
声明: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