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发布啦 0 0

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听过一些毛主席或者是其余开国元勋终其一生都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但具体俭朴到何种程度就不太清楚了。今天我们就简单说说建国后主席的一些生活习惯,希望大家能喜欢。

毛主席进入中南海后的衣着饮食,一向十分简单。从1953年底到1962年底,毛主席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他总是用清水洗脸,从未用过一块香皂。手染了墨或油污洗不掉,就用洗衣服的肥皂洗。

他从没用过什么霜、什么膏、什么油之类的护肤品,甚至也没用过牙膏。他只是用牙粉。他说:“ 我不反对用牙膏。生产出来就是为了用。都不用生产还发展不发展?不过,牙粉也可以用。我在延安就用牙粉习惯了。”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一次列车员惊讶的发现,毛主席的牙刷已经磨得快要秃毛,简直不相信这就是领袖的用品。然而不到牙刷彻底变成不毛之地,毛主席就不肯换新。他一直使用毛竹筷子,大饭店里的象牙筷子他一次也不用。他说:“太贵重了,我用不动。”

在饮食习惯上,更反映毛主席的土。他几十年离不开茶水,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 过一小时才起床。如无大事,天天如此。不过毛主席喝茶与他人不同,要用手指头伸入杯子,把剩茶叶抠进嘴里,嚼一嚼吃掉。而且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他对残茶必要抠到嘴里吃掉,这无疑是幼年时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养成的习惯。尽管毛主席的父亲在韶山当地还算比较有钱的富裕农民,毕竟生活还是不能与城里比,也不能同当地豪绅比。

毛主席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便不讲究吃喝,最高的要求不过是一碗红烧肉, 解放后仍然保持了这习惯。 毛主席还一再强调说:“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

跟随他时间较长的人都知道,在毛主席面前不能讲吃讲喝,表露出对美味的欣赏。因为毛主席会认为这是低级趣味的体现,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平时,毛主席喜吃粗粮和青菜,有时还馋野菜。进入中南海后,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他始终吃红糙米,而且里面还必须掺上小米,或黑豆,或芋头,这个习惯当然是战争年代形成的。

毛主席平时吃饭,一般是四菜一汤。这四菜少不了一碟干辣子,一碟霉豆腐;这一汤,有时就是涮盘子水。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但是,毛主席正经吃饭的时候并不很多,他从来不愿事事循规蹈矩,不愿束缚他的个性,工作起来不分钟点,吃饭也没有钟点,只以感觉饥饿为标准。一天吃两餐的时候多,也有只吃一餐的时候。若是连续工作几昼夜,还可能吃五六顿饭。他不愿意总是正经坐到饭桌旁用餐,总是保持着战争年代那种毫无规则的用餐方式。毛主席吃饭始终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一把炒黄豆,或是几个烤芋头,或是一缸子麦片粥,甚至只是一盘马齿苋都可以算作一顿饭。

为了适应毛主席这种生活方式,卫士值班室便只好放个电炉子,并有个大搪瓷缸子。毛主席突然饿了或是要吃的,便由卫士们在电炉上用搪瓷缸子为他煮一缸麦片粥或煮一缸子挂面,再拌着生活秘书叶子龙为他做的霉豆腐,吃下去就算一顿饭。

1957年春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的前夕,有两天没睡觉,只吃了一顿正经饭,还喝过两缸麦片粥。由于卫士们不能强迫毛主席吃饭睡觉,那样还会导致他发脾气。值班的卫士封耀松面露难色地上了正班后,小声劝:“主席,您已经十几个钟头没吃饭了。给您搞点来吧?”当时毛主席拼命伸着懒腰,然后放下手,布满红丝的眼睛望着封耀松,倦容已无法掩饰。这时他才勉强说:“不要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就行。”

当时封耀松还想劝说搞点别的,但是毛主席已经将手一挥,便低头抓起笔。封耀松不敢言声了,这个时候不照着办是不行的,只好拿了几个竽头来为毛主席充饥。尽管这时已经有小厨房,想搞点别的好吃的很容易。

在解放后的岁月里,毛主席对一切山珍海味都不追求,尤其厌烦宴会。对于接待外宾他也作过指示:“不能总是山珍海味,既浪费又不实惠。”保健医生徐涛多次劝毛主席注意营养,改变饮食习惯,多吃点好东西,毛主席每次都摇头。他的固执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所说的道理又是轻易不好反驳的。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据徐涛回忆,毛主席有三句话给他印象很深:有一次,毛主席用竹筷子敲敲碗里的米饭望着徐涛说:“全国农民要是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很不错了,你就可以来跟我提你那些建议了。”

另一次,他皱着眉头朝喋喋不休的徐涛挥手:“你不要说了,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小过的就是农民的生活,我习惯了,你不要勉强我改变,不要勉强么!”

还有一次,毛主席用讥嘲的眼光斜看徐涛:“就你懂得饮食科学?你到我这个年纪未必有我这个身体,我看小地主就比大资本家活得长。”接着把脸转过来,话仍是说给徐涛听:“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不听要吃亏,全听呢,我也要完蛋!”

如果说起毛主席特别喜欢的吃食,那就是辣椒。他说能吃辣椒的人革命性强。

自全国解放后,毛主席的足迹走遍全国,但是他不能逛街,不能游园,不能随便进电影院,不能上百货商店。有时,他一句话就能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他说一百句也得不到去饭馆吃饭的自由。他很羡慕那些工人、农民、士兵和普通市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1956年苏加诺总统来华访问,毛主席去机场送行。飞机起飞后,毛主席忽然说:“咱们找个饭馆吃饭吧。”李银桥提议到新街口附近的一个馆子去:“咱们吃羊肉泡馍吧,我在那个饭馆吃过。”当时饭馆不到营业时间,所以事情好办,宜于布置警卫。饭馆里只有毛主席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尽管在陕北住过多年,毛主席并不爱吃羊肉,吃不了几口。不过,他对进城后唯一的这次不尽事先安排便下馆子, 感到十分兴奋。毛主席的衣着更是简单。在延安时,他只有一身当地织的粗呢子服,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作报告,只是到重庆谈判时才做了两身好一点的衣服。进京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毛主席身体发胖,许多旧衣服显小不能穿了,便送给儿子毛岸英穿。结果毛岸英身上也总是补丁加补丁。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江青在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中穿着也还是朴素的,50年代去苏联几次,做了点好衣服,也还有限。到了60年代,她开始注意穿戴,毛主席却仍然不变。穿在外面的制服破了,便送到王府井织补,内衣内裤依旧是补丁加补丁。毛主席接待外宾时,卫士总要事先提醒:“主席,坐沙发上要收回脚,一伸腿就露馅了。”

这是由于毛主席的粗线袜子上总是带着补丁,往出一伸腿,裤脚抽上来,袜子上的补丁就会赫然露出。久而久之,卫士们将提醒的话精炼为一句:“家丑不可外扬。”

当然,对个别的外宾也可以外扬破了的内衣,那就是胡志明。在来华访问的外宾中,这位在20年代初便与周恩来结交,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共过患难的越南领袖,也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他到毛主席屋里,是唯一可以脱光了膀子摇扇子的人。何况胡志明以朴素闻名于世,在1950年冬进入中国边境请求援助时还赤着脚,他与毛主席都露出破旧的内衣,更可显出心心相印。

五六十年代在中南海给毛主席当厨师的王近仁回忆,他因擅长做湘菜,于1953年从长沙被请到北京西单的曲园酒楼,还当了酒楼的工会组长、西城区工会劳保委员。后来,王近仁被调到中南海给一个湖南老乡做饭,见面才知道是毛主席。

一交代食谱, 发现八宝饭是毛主席最爱吃的主食。王近仁刚进中南海不久,便想按过去正常的做法下厨。可是走进厨房一看,什锦果脯、红枣、花生米、莲子、糯米、白糖和猪油这些最基本的原料却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下他为难了,不得已向卫士长李银桥汇报缺少原料。

李银桥回答说:“王师傅,毛主席要吃的八宝饭,可不是你要做的那种八宝饭。只要把大米、小米、玉米渣、绿豆、红豆、黄豆、蚕豆合在一起煮熟就行了。当年,在长征路上常吃这种饭,毛主席他老人家吃出了感情。”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为了让这个伟大的湖南老乡能吃上家乡口味的菜,王近仁从供应站领来一只鸡,按照湘菜的烹调工艺,做了一道拿手的湘菜东安鸡。没想到,东安鸡随即被卫士们原封不动地退回来了。据他们讲,毛主席说东安鸡是地主老财们吃的,他要吃长征鸡。

什么是长征鸡?王近仁实在不懂。一问才知道,红军长征时,经常是食不果腹,鸡、鱼、肉难得一见,偶尔打土豪后改善一下生活, 不是缺油就是少盐。那时炖鸡找不到合适的配菜,常常是土豆、萝卜、茄子一起下锅,后来毛主席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长征鸡,这真是一种味道并不会好却引发许多回忆的奇特菜肴。

在1960年全国处于饥荒时,毛主席的食谱中还出现一道菜叫叶蛋白,这菜名更奇怪。原来,此时毛主席得知不少百姓在吃树叶、吃草根,为了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他通知食堂自己也要吃树叶。

这一要求, 当时可就难为厨师了,保健医生们都担心,吃树叶会不会中毒?影响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谁负责?但是毛主席吩咐的事又能不办。不得已,王近仁从院里采来槐树叶,用绞肉机将叶子粉碎,放在水盆里浸泡,捞出挤干水分后和玉米面掺在一起蒸花卷、烤饼干。想不到他用槐树叶做成的饼干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欣然给它取名叫叶蛋白。

世人普遍知道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可是据王近仁回忆,其实只是高兴了才吃,通知了以后才能做。如果没通知,即使做了他也不会吃。当时一般居民肉类供应紧张,毛主席家里也自我严格要求,并不是天天有肉,更何况红烧肉?毛主席大致有个规律,每当他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成功地开完一次大会, 就会提出要吃红烧肉。在战争年代他便常说,吃一顿红烧肉就是打了一次大胜仗。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解放后有一次开完中央全会,毛主席高兴地对周恩来说:“恩来,今天吃一顿红烧肉不过分吧! ”周总理立即通知李银桥,给毛主席加了一碗红烧肉。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多,并非如同现在有些人想像的那样,毛主席整天吃红烧肉。

对红烧肉、肘子一类食物,毛主席的确喜欢吃,当时有些炊事员、工作人员出于好心实意认为“有求必应,不求也上”,可以对主席增加营养,对此医生是坚持反对的。

解放后,毛主席的体重已比较重,为健康及防止心脑血管病及某些肿瘤,对饮食作一定的医疗管理监督是很必要的。因此徐涛等医生规定的原则是:红烧肉一类食物,以解馋为主,不求饱食;以瘦为主,略肥不腻;量不在多,次不求频,控制体重,医疗说理。每顿吃三菜一汤, 这是毛主席给自己定的原则。有一次叶子龙见毛主席工作了一昼夜,自作主张通知食堂加了一道菜,结果被毛主席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至于规定的三菜,也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毛主席经常爱吃的素菜主要是辣椒、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尤其是菠菜刚下来的时候,毛主席每天要吃一次。苦瓜炒肉片、黄瓜炒肉片、木耳炒肉片,也是他饭桌上的常见菜。

他吃菜喜欢油水大,又特别喜欢吃猪油,这一点其实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别人一再劝说也没有用。在饮食嗜好的问题上,保健医生拿毛主席没办法,厨师们同样无可奈何。至于海参、鱿鱼、大对虾、燕窝、鱼翅、熊掌一类,王近仁给毛主席当了好多年厨师,从来没有机会同这些高档菜打交道。

据王近仁回忆,他在中南海,除了给毛主席掌勺外,还先后为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老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饭。这些开国元勋们尽管籍贯不同,生活习惯各异,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活俭朴,对菜肴并不挑剔。在那个年代,对那些经历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家来说,讲究吃喝也是一件令人鄙视的庸俗之举。

保健医生喋喋不休,毛主席不耐烦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要勉强我

50年代中苏关系很好,1950 年2月毛主席访苏归国时莫洛托夫到车站送行,转达斯大林的嘱托便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为此,苏联派来专家对帮助中国实行保卫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在中南海里也出现了两位专家。其中一位负责食品和保健,名叫斯乔宾,是克里姆林宫的保健医师;另一位负责安全警卫工作,属于格别乌(1953年以后改称克格勃)系统,名叫尼契耶夫。

这二人到达中南海后,带来了一大堆条例和规定,有些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也有一些过于繁琐,把首长警卫和生活搞得过于神秘化,对此毛主席是不赞成的。

例如克里姆林宫的保健医师斯乔宾来后,对工作的确很负责任,整天手里拿着块白手巾到处擦,发现哪里有一点灰尘和油渍, 就要对有关人员批评一通。 他还要求所有的食品不问来源,都必须化验。而当时中央警卫处则强调控制来源,抓供应基地,封闭经营生产,让敌特没有下毒的机会,便可以减少化验的工作量。斯乔宾却比较死板固执,为此经常发生争执。

负责警卫指导的尼契耶夫,也搬来一些脱离中国现实的做法。例如他提出许多类似沿着中南海围墙内装一圈探照灯的建议, 这种做法不仅会浪费当时还很紧缺的电力,又会在人们心中造成很不好的印象,中央领导人对此都不同意,于是警卫处没有这样做。毛主席对苏联的警卫、保健以及饮食管理的一套方式,历来比较反感,也不肯照此办理,他的生活总是按自己的习惯。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