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9日下午3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内,中央领导和各大区、各省(市)委书记及中央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端坐在会议大厅里,秩序井然,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
这天的议题既不是中央领导讲话,也不是讨论政治、经济形势,而是由中共西藏工委第二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刚刚胜利结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在几个月前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张国华指挥部队大败印军,这场战争让他打出了名声,和他交过手的印度军官,甚至尊称张国华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张国华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内政外交形势复杂,面临着多方面挑战。恰在此时,印度步帝国主义后尘,于1959年8月开始入侵、蚕食我国西藏地区。
对印方的挑衅行为,我国政府一再克制忍让,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力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间“悬而未决”的事情。张国华也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睦邻友好的方针,命令边境部队不开第一枪,力避发生武装冲突。
1962年9月20日,印军趁张国华回北京治疗“高原病”之机,突然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哨所突然发动围攻,至10月中旬,打死打伤我边防官兵47人。党中央终于决定自卫反击,痛击印度侵略者。
当时的中印边界
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紧急会议,讨论对印自卫反击作战部署,张国华也列席会议。会议开始后,毛泽东说:“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此时周恩来也说:“这次斗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不打则已,一打就要胜利!”
会上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
最后毛泽东来到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沉思了一会,然后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用手做了一个横扫的手势,坚定地说:“扫了它!”
毛泽东
由谁来挂帅呢?刘伯承和徐向前都认为张国华不仅军事上行,而且有政治头脑,是总指挥的合适人选。最终会议决定由“完全符合条件”的张国华出任前线总指挥,反击时间定为1962年10月20日。
10月13日,张国华抱病乘飞机返回西藏。离京之前,刘伯承再次叮嘱张国华,这是和印度的正规军且号称是“王牌军”的部队作战,不是一般的边防警察,不可轻敌。而张国华依旧明确表示,他有信心,能打赢。
张国华返回西藏指挥部后,围绕第一仗如何打开了一次会,多数人都认为初战一定要谨慎,而且我军以前从来没和印军打过仗,印军实力怎么样,谁也没底,因此他们建议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印军敌人一个营。
但张国华却认为,一个军区的部队去吃掉一个营,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这样对印军不痛不痒,要打就一口气把印军的王牌第7旅吃掉。但在高原上吃一个旅的兵力,难度显而易见。
张国华指挥作战
张国华如此自信,自然有他的几点理由:
1.印军的王牌军再厉害,也比不上国民党部队的精英,要知道张国华的部队可是打败了国民党181师的,战斗力绝对有保障;
2.印度很久没打过仗了,士兵们都处在懈怠的状态,而我军部队刚刚平息了西藏的武装叛乱,还保持着昂扬的作战状态,一旦战争打响,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3.当时的作战地点在藏南地区,海拔很高,印度士兵很有可能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但是我军部队已经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了,能适应环境。
张国华的方案上报军委后,军委多数人认为他是“冒险主义”,对他的方案表示反对。毛泽东却非常欣赏张国华的胆量,最后他拍板说:“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国华在得到毛泽东的“尚方宝剑”后,当即表态:要打得好,打得狠,打得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要怕伤亡,打起来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张国华
10月19日,张国华率领前进指挥所进至麻玛地区,统一指挥克节朗地区作战。张国华要求西藏工委负责交通运输的侯杰在24小时内送50车炮弹到前线,侯杰却支支吾吾地说路况不好,很难办到。
当年的西藏确实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但张国华却不管这些,他瞪着侯杰说:“现在是战时,一切都得为了前线!”
侯杰只好想尽办法,叫上足够的人手,找了很多骡子、马匹,踩着溜滑的雪地,花了10多个小时就把炮弹送上去了。
10月20日7时,张国华正式下达命令,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开始。解放军各部队向东西长达21公里战线的印军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挺进。
藏族群众踊跃支前
张国华的指挥部也随部队向前推进,但他因为在高原连日操劳奔波,而且病还没好,竟发了高烧,头痛欲裂。在通过冰峰山口时,因为山高路险,警卫员想用担架把张国华抬过去,他却直接拒绝说:“这是在打仗,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
警卫员不得不搀扶着张国华边走边指挥,部队得知此事后,顷刻间士气大振。两个小时后,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克节朗战役即告胜利结束。张国华不禁笑着说:“这么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仗打到10月22日时,印军王牌第7旅全军覆没,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另一准将旅长辛格被击毙。
在张国华的正确指挥下,我军官兵充分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涌现出了很多战友英雄,庞国兴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庞国兴
庞国兴是我军的一名副班长,他在追击印军时,因为跑得太快太猛,很快远离连队,并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于是他与另外3名一起追击的战士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并由他担任组长。
战斗小组很快发现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其数门火炮正在向我军发射,对我军的追击影响极大。庞国兴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向这个炮兵阵地进行包抄。此时印军正准备转移,他们一见到庞国兴等人,竟被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丢下手中武器,钻入丛林逃命。庞国兴等人顺利地夺取了这个阵地,并缴获3门火炮。
庞国兴等人将缴获的物资归拢到路边后,继续追击印军。他们登上一座山梁后,发现正下方500米处又有一处印军的炮兵阵地,他们居高临下,一齐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印军以为我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追过来了,连忙将4门大炮炸毁,驾车逃走,这样庞国兴等人又夺取了印军的一个炮兵阵地。
就这样,庞国兴战斗小组仅用了2天,就深入印军纵深15里,夺取了3个炮兵阵地,缴获火炮7门,还有大量物资弹药,立下了大功。
庞国兴的战斗小组
战斗结束后,兰州军区给庞国兴记了一等功。1963年8月26日,国防部授予庞国兴“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也被直接提升为排长。
10月23日,中央军委发电嘉奖张国华和参战部队,但这中间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军区前指还没来得及把嘉奖电转发给各部队,中央军委又通知收回该封电报,正当张国华既难为情又惴惴不安之际,中央军委电报又至。这份电报与前一份电文内容相同,只多了一句“毛泽东主席极为高兴”。
原来第一封电报之所以收回,是因为没有点明毛泽东的欣慰和赞许。
11月21日,我军打到国境线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并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线全线停火。
在整个为期一个月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中方于边境东、西两段发动的二次战役,取得了歼灭印军3个旅,击毙、俘虏敌人7000多人,中方伤亡1460人、无一人被俘的压倒性伟大胜利。
印军向我军投降
战后,西方媒体高度评价了张国华的战役指挥艺术:中国军队打得潇洒自如,像小刀切黄油一样轻松。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奉命向中央工作会议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他的汇报生动、新鲜、富有激情,他汇报完以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井冈山(张国华曾是井冈山的老兵)同志,一打仗,你那个病就好了!你这一仗打得好,打出解放军的威风了。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我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张国华说:“部队打得很勇猛,如果停火命令迟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打到提斯浦尔了!”
毛泽东哈哈大笑:“打到提斯浦尔也没关系嘛。他不是常到我们这边来?我们到他那里去也可以,这叫有来有往嘛!”
最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此战的胜利: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
如今已经60年过去了,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取得,与当年那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国华将军可谓是居功至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