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趣味故事课程 余亦诺 下载
其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他给予百姓们的,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 制约权,而是一种暴戾的“合法伤害权”。古代的官吏们肆无忌惮地搜刮百姓, 因为他们知道,皇帝作为权力集团的真正仲裁者坐在深宫之中,不可能把他 的权力触角伸到帝国的每一寸角落。这种“天高皇帝远”的现实,让他们在 权力结构底层有了更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
作家趣味故事课程 余亦诺 下载
如今,胥吏们被朱元璋发动群众 这一雷霆杀招彻底打倒在地,百姓们拥有闯进衙门直接拿人的权力。表面上看, 是老百姓闯进“公门”去抓人,实际上是皇帝伸展出来的权力触角在抓人。
帝国权力结构仍然没有改变皇帝制约胥吏,胥吏制约民众的现状;不 过是颠倒了一下程序而已,变成了皇帝制约百姓,百姓制约胥吏。也就是说, 将以前掌握在胥吏们手里的权力暂时移交到百姓们手里而已。但是这种临 时性的权力对于百姓来说,是远水救不了近渴。而陈寿六的明星路是不可 复制的,因为大明朝只出了一个朱元璋。
朱元璋之后,这种“旁入公门”的做法就再也没有被他的继任者们继 承下来。但“知丁法”所营造出来的“人人都是特务”的政治氛围却一直 延续了下来,成为大明王朝权力演进中的主旋律。
15.海瑞的遮羞布
万历十五年(1587年),大明朝的副部级官员,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死了。 这条消息犹如一道惊雷滚过阴霾沉沉的帝国天空,给这个步履沉重的王朝 带来了稍许的震动,很快就归于平淡。北京城里的皇帝和负责人事的官员 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们再也不用为这个道德模范使用问题而伤透脑筋。
对于海瑞临终前后的情形,史书上有着相当生动的记载:“卒之前三日, 兵部送柴薪多耗七钱,犹扣回。”兵部送的柴火多了一些,他如数退回。
“病不药。"拒医而死。“无一语及身后事。”既没有官员例有的遗疏, 也没有一句遗言。海瑞所能做的都做了,难道对于这个世界,他就真的无 话可说?
海瑞去世,他的生前挚友,时任佥都御史王用汲到家中探视,看见海 瑞房间所用的帷帐都是葛藤皮做的,破损不堪。身上穿的衣服也是补丁套 补丁,破得不成样子,堂堂大明朝的副部级官员居然寒酸到如此地步。海 瑞膝下无子,王用汲就承担起丧葬事宜。他整理海瑞的遗物,“检箧内仅 禄金一十余两,绫、纱、葛各一"O
此情此景,让王用汲泪洒当场,海瑞的后事是他发动同僚里凑份子办的。 海瑞的死讯传出,“百姓奔走相告,扶服悲号,若丧慈母”。朝廷派出专 员,送海瑞归葬于家乡琼山时,“丧出江上,白冠素衣而送者夹岸,哭而 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官员们的感受与百姓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作为体制内的他们无法从海瑞那里获取到体制带给自己的温暖。海瑞的形 象在民间越高大,他们内心的寒意就越深重。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纠纷。他的人生信条和执着得近乎怪异的个性使 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也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愿意 主动以他为榜样生存于体制内,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 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极为有限。
海瑞具备的反伤害能力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当教谕(相当于县教 育局局长兼公办学校校长)。位卑不敢忘忧国,就是在这一期间,海瑞写 下了《驿传申文》和《驿传论》两篇政论。驿传相当于今天的地方政府招 待所兼邮政局,与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海瑞见那些往来的官员及其亲 友在招待所胡吃海塞,用夫用马,巨额招待费地方政府买单,地方政府把 压力又转嫁给地方百姓。当时全国发生了多起百姓投河上吊事件,都是因 为不堪重负。海瑞写道,地方官为了献媚于人,而使小民投河上吊,这是 为媚人而杀人。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刚刚从官场起步的海瑞在文章里传递出一个怎样 的信号?他写道:
——如今福建的官员,和洪武年间相比,不过增加几个人而已,近日 又裁减掉了市舶司的镇守太监,在驿站流动的人员和洪武年间大致相等。 有人整天抱怨说严格按太祖的制度办事,驿站维持不下去,所以天天把制 度改来改去,却从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洪武年间可以维持,现在就不行!
——他们还说什么此一时,彼一时,说什么洪武年间事情少,法律严, 如今事情多,法律也更宽松。事情多,难道朝廷最近有什么特别的差遣? 法律宽松,难道朝廷修改了法律?
——就这么些官员,就这么多工作量,法律法规两百年来也都没改, 不遵守太祖制定的驿站制度,分明是出于个人的私心,还找什么借口!
海瑞最后给出的结论是:除了 “求复国初”,也就是除了按太祖皇帝 朱元璋的规矩办事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和措施,即便是“议事尽其变, 防弊尽其周”,考虑得再周详、再严谨,也无济于事,“皆下策也”!
那么让我们再回到海瑞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 或许是感觉到了自己已经来日无多,海瑞给万历皇帝写了一份奏疏。这份 奏疏字字如刀剑,入骨三分。如果说刚刚步入权力系统的海瑞,以一个小 官僚的身份对国家体制的看法是“求复国初”,即按太祖皇帝(朱元璋) 的规矩办事;那么在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宦海浮沉,海瑞所坚持的政治理 想并没有变化。他在呈给万历皇帝的报告里,如此写道:
——皇帝励精图治,国家并没有变好。这主要是因为对官场上的贪渎 之徒刑罚过轻。
——官员们要求朝廷对士大夫能够以礼相待,对他们以礼相待,那又
拿什么对待无辜的百姓?
——如今天下贪污腐败成风,只有恢复太祖皇帝贪污八十贯就绞死的 律令,以及剥皮实草的酷刑,才能扭转贪风。
前后对照,我们会发现时间在变,海瑞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份 刀头舔血的奏疏背后,是海瑞心头难以舒缓的怨气。身为官僚集团中的一 员,海瑞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官场异类。他就像是一个带着前世诅咒的复 仇者,向这个既让他忠实依附,又令他极端厌恶的官僚群体发起一轮又一 轮的攻击。尽管如此,他生存的价值要远远低于他的道德消耗值。海瑞死后, 万历皇帝一语就道破其中真谛:瑞在世庙时,直言敢谏,有披鳞折槛之风; 清约自持,有茹藥饮冰之节。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 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
皇帝说这番话的时候,海瑞已经不在人间。在万历皇帝的眼中,像海 瑞这样的“清官”只能“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做一块官场的招牌, 用来装饰道德的门面,鼓动官员们学习其精神。至于“当局任事”,参与 实际权力运作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到了后太祖时代,官僚集团在利益的驱 使下,只能蒙住双眼,无视高悬于帝国天空的那面道德旗帜。眼睛里看不见, 不代表现实里就不存在。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海瑞,官员的谁也不 敢明目张胆地嗤之以鼻,还必须装出奉为圭臬的样子。对于这个言必称“祖 制”的家伙,他们反对他,就等于反对“祖制”,谁能担得了这么大的罪过。 海瑞“挟祖制”横空出世,很快就占据了大明朝道德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与七月,刚刚从地方官升任南直隶提学御 史不久的房寰,因“自负材谓”并受同僚鼓动,居然冒险上疏,弹劾他的 顶头上司、当时名动天下的“当朝伟人”海瑞。
房寰在奏疏里用词极为苛刻,简直就是一场人身攻击。下面我们不妨 来解读一下房寰攻击海瑞的几大理由,看一看能不能立住脚。
—-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莅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
海瑞是个大奸大伪之人,天下人完全被他的虚伪表象所蒙蔽。他在任 上断案,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对于疑案的判决,海瑞主张:“与其屈兄, 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 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 宁屈小民"。海瑞的断案原则完全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断 案过程中,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海瑞的断案原则完全不符合 法治精神。另外海瑞曾经要求土地争议的解决一律要以书面契约为依据, 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草根农民来说,这么做不具有人性化。那些大字不识 一个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很少使用书面契约来发生借贷关系。由此推断, 海瑞的做法不仅武断而且可以说是毫无道理可言。
根据《野获编》记载,当时的吏部给事中戴凤翔曾疏参“瑞出京师, 用夫三十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人。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敕访民事, 恐吓当路,直至本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入二司中道,致夫皂俱 被责三十,尚不愧悟! ”也就是说,海瑞在要求别人不要铺张浪费的同时, 自己出行却大讲排场,且有假公济私的行为。另外由于自己的独特行事规则, 每到一个地方为官,都搞得地方不得安宁。地方乡绅和有钱人因害怕而背 井离乡,导致地方生产衰落、经济凋敝。
——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
为惩处贪污,海瑞建议对涉贪官员按“太祖法”实行“剥皮囊草”、 “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按照这一标准,当时的官员几乎无一幸免, 这样的酷刑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甚至按这一 “枉法”的标准查纠官员, 大明官场能够真正全身而退的人寥寥无几。换句话说,按照朱元璋的铁血 法则,海瑞这样的官员真就能保全自身?
——诬圣自贤,损君辱国:“以圣人自许,奚落孔孟,蔑视天子。" 这从海瑞惊世骇俗的“骂皇帝” 一事中可以得到全面印证,房寰的攻 击在正统官僚阶层看来并非虚妄之词。
——公德可嘉的海瑞,某些私德为人诟病。
据《明史》及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居家九 娶而易其妻”。也就是说,海瑞一生娶了三个老婆,曾经两次因小过休妻(潘 氏、许氏),第二任妻子更是在新婚时即被逐出家门。先后被收为妻妾的 妇女有王氏、潘氏、丘氏、韩氏等,甚至在逾花甲之年,海瑞还纳了两个 年轻貌美的侍妾,以至引起妻妾争风吃醋,有两人同日自缢身亡。他“年 已耋而妻方艾”,成了言官疏参、时人讥评的话柄。
甚至有人指责他“无故而缢其女”,明人姚叔祥在《见只编》记载了 另一个说法。据他说,海瑞的女儿只有五岁,从男僮那儿接了一个饼吃。 海瑞看见了勃然大怒,说男女授受不亲,你不是我的女儿!你要是能饿死, 才配是我的女儿!于是女儿啼哭不止,不肯进食,家人怎么劝也没用,最 后活活饿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