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发布啦 0 0

1938年12月8日,湖南长沙。

刚刚经历一场火厄、差点送了命的周恩来,刚刚休息几天恢复了精神,突然接到叶剑英报告,那人被判死刑了。周恩来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

周恩来急忙再问详情,得知此人因为长沙大火事件,被扣上一个无令纵火的罪名,被蒋介石亲笔改为枪毙立即执行。

此人多年前对周恩来有救命之恩,周恩来一直铭记于心,因此立即想办法去营救他。

周恩来当年遭遇了什么样的危难?救他的人又是谁?我们一一细细说来。

一、私放周恩来始末

这人的名气不大,说起来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叫酆悌(读音:fēng-tì),湖南湘阴县人,生于1903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左权、曾扩情等是同学。经同乡宋希濂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

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酆悌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对共产党并不仇视,不像陈诚、胡宗南、贺衷寒这些人从骨子里反共。

这就是黄埔一期学生的特点,那一批学生是全国青年中的精英,智商高,有革命热情,尤其可贵的是许多人有独立思想,特别是在对共产党的认识上,许多人都保持着客观而冷静的观察,并不因为政党不同而大事攻伐。

相反,中共党员中有许多才华溢、志向不凡的人物,如蒋先云、陈赓等,共同的出身(都是湖南人),共同的救国救民的抱负,让酆悌对中共的魔力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许多国民党左派都是在这种思想认识下产生的。如果国民党多一些酆悌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中共在信仰层面的力量源,后来他们也不会败得这么快、这么彻底。

酆悌虽然称不上左派,一直还是忠于蒋介石的,但他并没有对蒋介石盲目跟从,没有对中共始终没有形成深仇大恨,对蒋介石极端反共很不理解。

就是他的这种想法,埋下了私放周恩来的伏笔。

1926年酆悌毕业后分配到薛岳的第一师当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酆悌以新毕业之学生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可见蒋介石对酆悌的信任度。

酆悌当时非常能干,会说会写,擅长政治工作,蒋介石对其青眼有加,赠他一张戎装签名照,以示笼络。

按说如此礼遇,该当效死。不过酆悌始终保持了独立思想,没有卷入反共浪潮之中。

1927年“四·一二政”变,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第一军一师和二师、第三十三军等部都卷入了这一血腥大屠杀之中。

有一天第一师的军官匆匆找到酆悌报告,说抓了一条大鱼。

酆悌心里一动,一问,竟然是周恩来。

当时身为中共领导人的周恩来,没有预料到蒋介石突然下黑手,一时没有防备,不幸被第一师七团的士兵抓住,关押在闸北宝兴里一座天主教堂里。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

天幸当时薛岳称病住院,不知是真病还是假病,反正不在。几位留守的长官们围绕如何处置周恩来发生了争论,副师长主张先行拘押,待请示过师长之后,再作决定。

酆悌保持了沉默。在黄埔军校,周恩来做过他的老师。他在内心里很钦佩周恩来,认为此人才华出众,是中国的一流人才。他实在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周恩来被杀害。

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考虑再三,酆悌决定去宝兴里天主教堂,劝说周恩来发表一个脱离中共的声明,以保全性命。当他匆匆赶到了戒备森严的教堂时,团长鲍靖中等几位军官见他到来,神色紧张。鲍靖中等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十分敬重周恩来。他们已商定以押解周恩来去师部的名义,在中途将其释放。鲍靖中以为他们的计划已被酆悌觉察,惊恐不已。见此情形,酆悌心中也明白了几分。他决定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问了问团里分片“清共”的情况后,就离开了。他走后不久,周恩来被秘密释放,脱离了险境。

二、义释华克之

酆悌不光放过周恩来,还放过另外一位中共党员,华克之。

华克之,常用化名胡云卿,江苏宝应人,1902年生,是我党地下斗争战线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华克之与酆悌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声气相投,那时酆悌对政治工作、情报工作很有兴趣,华克之亦如之,两人同好相协,气味相投,结成了好友。

华克之当时还是国民党员,与酆悌一样不支持蒋介石反共,区别是,酆悌嘴上从来不说,也没有做什么实际反蒋的事。华克之不一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华克之公开发表文章愤怒讨伐蒋介石,还召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党员大会,南京6000余名国民党员和左派人士赶到城南女师大操场集会。华克之在会上揭露和声讨了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遗训、清党反共、分裂革命、镇压革命群众运动的罪行。

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蒋介石下令将华克之被捕入狱。后经国民党元老吴稚辉、蔡元培等人的努力,华克之被释放了出来。

华克之威武不屈的品格,赢得了许多人的钦佩,酆悌对其勇气和刚骨十分佩服。1927年夏,酆悌调到南京中央军校任政训处长。他设法让华克之在处里挂个秘书的空职。这样,华克之既可以领一份干薪,维持生活;又可以得到他的庇护,以免遭到不测。

1928年春,中统特工逮捕了华克之,将其秘密关押于南京羊皮巷陆军监狱。酆悌为了营救好友,不惜同CC系闹翻,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暗中将华克之保释出来,又将他介绍到总政治部副主任陈铭枢手下,当了一名“中尉录事”。

酆悌虽知营救华克之会得罪蒋介石,但仍义不容辞,足见也是一位有古仁人之风的好汉。

1935年,华克之对蒋介石余恨未消,参与策划了一场针对蒋介石的刺杀案。当时华克之的同党孙凤鸣持枪进入蒋介石、汪精卫将要参加的一次合影大会现场,万事俱备,只待蒋介石现身。汪精卫和其他大员已经到位,蒋介石却迟迟不现身,孙凤鸣等不及,便向汪精卫连开数枪,孙凤鸣也当场被警卫打死。

蒋介石非常恼怒,命人查办,很快搞清楚是华克之主谋,于是通缉之。

这时,酆悌已是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兼训练总监部军教处长,被蒋视为亲信。“刺汪案”发生后,他得知华克之参与其中,内心惴惴不安。因为他担心陈果夫等人会利用他当年保释过华克之一事,向他发难。

果不其然,蒋介石很快召来酆悌,询问详情。酆悌知道躲不过去,就承认自己确实帮助过华克之,但动机是想争取他转变立场,“为领袖效力”。酆悌还说,当年华克之在广州中央党部受训时,蒋介石、汪精卫等人都当众称赞过他是个人才,因此他才施以援手。结果,酆悌挨了蒋一顿痛骂,被撤去力行社书记之职,“闭门思过”一周写检查。

三、谋刺张群

如果酆悌就此改换立场,甘心做一个狗腿子,像戴笠、陈果夫等人一样坚决追随蒋介石反共,或许这些事做了也就做了,不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酆悌骨子里似乎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认定的事必须做。又是一个颇有正直之心的人,对党国大计有自己的思考,不肯同流合污。因此遇到看不惯的事总要发作出来,这使他在蒋介石的心腹圈中显得格格不入。

谋刺张群事件,就是这种心态和做派的一次体现。

当时国民党内分了几个派系,像CC系,政学系,军统,陈诚土木系,还有孔宋家族等等,这些高官们不仅互相提防争斗,政治作风特别腐朽。

就以政学系大佬张群来说,身居高位,不思提醒蒋介石改革政风,惩治腐败分子,却还带头结党营私,大贪特贪。

酆悌深以为忧,担心长此以往国民党的声望将一落千丈,丧失在人民中的威信。

酆悌和复兴社几位骨干,如邓文仪、康泽、刘健群等人商议,决心惩治张群。

酆悌找到一个叫叶蓬的人,此人被张群、杨永泰合力从武汉警备司令之位赶了下来,彼此结有深仇。酆悌请他出面找杀手干掉时任外交部长的张群。

叶蓬考虑再三,同意了酆悌的请求,并收下了酆悌等人提供的一大笔钱。叶蓬用钱收买了程亦鹏、李德荃这两位失意的湖北籍退伍军官,指使他俩伺机对张群下手,并提供了两支手枪。

程、李两人匿藏于南京的一小旅馆里,天天去丁家桥中央党部、国府路外交部等处转悠。便衣警探对这两人很快产生了怀疑,程、李两人还没来得及下手,便被抓住。

经审讯得知,两人系受叶蓬指使,准备杀张群。蒋介石闻知此事,下令将叶蓬抓捕,交给宪兵司令谷正伦看管。

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酆悌、刘健群等人都担心被牵扯进去,遂央求汪精卫出面,向张群疏通。张群圆滑世故,深知叶蓬背后有复兴社“十三太保”插手,也就不想深究了。但他对酆悌还是耿耿于怀,在蒋介石面前又告了他一状。

惯于搞权术的蒋介石倒是乐于看到黄埔系、政学系、复兴社等大小派系间互相牵制。当然他也不允许他们闹得太凶。酆悌等人利用叶蓬刺张群,就做得太出格了

正是这次事件后,蒋介石对酆悌有所疑惧,认为此人不好控制,慢慢将其从核心圈子划了出来,不再交给他核心敏感的事务。

蒋介石的手下们,也敏感地察觉到蒋介石的态度,对酆悌开始有所疏远。

私放周恩来一事后来也暴露了出来。

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已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组长的酆悌没有料想到,他当年在上海“清共”中知情不报、纵容部下放走周恩来一事,竟被他的一个刘姓好友密告给军统头子戴笠。

此事已过去十年,早没有人说,偏偏这个时候泄露出来,可想而知,是有人顺风承旨,故意整酆悌。

蒋介石接报后,深感震惊,对酆悌的忠诚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认为此人有才,但不可再重用。鉴于酆悌知道国民党高层机密太多,蒋介石先稳住他。

半个月后,酆悌被调离侍从室,改任军委会第六部总务厅长。酆悌以为这只是正常的工作调动而已,况且总务厅长还是个肥缺。他没有觉察戴笠手下的军统特务已对他开始进行秘密监视。更没有察觉到,他已经彻底掉入政治冷宫,再没有政治上的豁免权了。

四、仓促的死刑

全面抗战爆发后,酆悌调出中央,到湖南出任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后又改任长沙警备司令。

酆悌慢慢知道了蒋介石对他的冷落,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长沙竟会成为他的毙命之地。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日军逐渐向湖南发起进攻。

长沙城一夕数惊,蒋介石飞抵长沙后,与一众军政高官商议,认为武汉会战一大失误,就是没有提前把武汉城毁掉,以致大量军民资源沦入日寇之手。蒋介石秘密制定了一个焦土抗战计划,准备在日军进攻长沙前夕,把长沙城一把火烧掉。

当时张治中任湖南省主席,陈诚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长沙,两人都是蒋介石的爱将兼心腹,自然是支持这一政策的。

在决定最终放火前,长沙城已经进行了紧急疏散,大批居民向四周搬迁,军政机构也纷纷向南岳撤退,城中原有50多万人,经过疏散,只剩5万多居民,这5万人大多是前线转送来的伤病员,以及城中老弱。

按张治中的本意,是通知城中居民后,有序地组织焚城。但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11月13日凌晨2点,正当全城军民在熟睡之中,大火突然燃起,迅速遍及全城,由于是仓促行事,并不知情的市民争相出逃,拥挤践踏,造成很多死伤。

据事后统计,烧死者达2000余,湖南省政府、高等法院等机关,湖南大学、南华女中、省立长沙高中等学校,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以及工厂、医院、民房等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建筑物完好保存的所剩不多。无论是公有财物还是市民的私有财产,带出火海的寥寥无几,损失极其惨重。

这场大火史称文夕大火,是长沙建城史上一桩沉重的悲剧。

文夕大火惨剧发生后,国内舆论哗然,令重庆当局极为被动。

蒋介石不得不再次飞赴长沙,坐镇于此,命令彻查真想。查来查去,其实他心里明白,祸根在他蒋某人身上,但这层意思怎能言明?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引咎辞职。负责长沙城防的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和长沙市公安局长文重孚被追究责任。

起初只判了酆悌10年徒刑,文、徐二人亦各判徒刑。但蒋介石来长沙视察,接到判决报告后,他早对酆悌看不惯,已动了杀心,此时正好借刀杀人,于是提笔加上“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八个字。

周恩来此前一直对酆悌救过自己晦莫如深,怕说出来连累了他的性命。此时酆悌已遭杀身之险,周恩来不能再沉默下去。于是找到蒋介石,主动表态说可以联合张治中一起发一个通告,说大火不是主动所为,而是形势混乱导致,为国民党开脱责任。

蒋介石非常高兴。

但当周恩来提到宽免酆悌之罪责时,蒋介石摇头否定,说总要有人出来承担罪责。

周恩来听说救命恩人被判死刑,急忙向蒋介石说情,无奈枪声已响

周恩来反复求情,蒋介石只是不允。

正当周恩来求情时,宪兵已经执行了死刑。

据抗战时期担任陈诚部情报处长的张振国,在上世纪末撰文回忆:长沙大火发生之后,他是处决酆悌等三人的监斩官。

行刑前,他单独提审过酆悌。酆悌坦言,大火已烧起时,他正在家里睡觉,被随从唤醒后,他深感惊疑:怎么这么快就匆匆撤离。

也正因为如此,酆悌在接受特别审判委员会审判时,似有难言之隐,一再长叹。

但他没把责任推给张治中。在口供笔录中,他还写上“一切责任由我全负”一行字。

在这之间,张治中曾单独见过他,谈了些什么话,张振国不得而知。张振国在回忆录中称酆悌“不失为一位英雄好汉”。对他的死,张深表惋惜与同情。

酆悌刚到长沙时,外出时总有一个身穿蓝色旗袍的美貌少女跟从,曾经引起不少人议论,编排各种段子,说此女是什么什么人。酆悌从未对人说过此女身份。

酆悌被枪毙后,那个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美貌少女抚尸嚎哭不止。她究竟是酆悌的什么人?1949年,张振国去台湾后,一次无意中听在台北一出版社工作的湘籍友人左曙萍说,那少女其实是酆悌的侄女儿,这个谜才算解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