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贪官中,清朝的和珅是最为人熟悉的。
乾隆驾崩之后,嘉靖皇帝在和珅家中查抄了八亿两白银之巨,而乾隆年间朝廷每年的收入才七千万两。
乾隆皇帝又不是昏君,能让和珅这样一直明目张胆地贪下去吗?
和珅之所以能做到欺上瞒下,暗度陈仓,他到底有何高明之处?
和珅为自己设定了为官之道“三不贪”,以免触碰到皇帝的底线。
他以圆滑的处事态度,为自己的贪污腐败留下一点余地。
“三不贪”:一是科举考试之财不贪,二是赈灾救人之款不贪。
第三点最高明,体现出他“盗亦有道”的政治情商,让乾隆皇帝委以重任,让百官众臣唯首是瞻。
一不贪科举钱:
自古以来,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公平最重要的方式,是千万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
和珅这个大贪官在主持科举时却非常的严苛,丝毫不容别人搞鬼,送上门的钱也是分文不收。
也正是这些真才实学者,对清朝乾隆时期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保证了朝廷人才的储备,这让乾隆非常满意。
二不贪赈灾款:
和珅饱读诗书,他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赈灾款就是百姓的生命。
和珅不但不贪赈灾物质,还想尽妙计防止其他官员贪污,他曾往赈灾粮里掺沙子。那是因为掺了沙子后,只有灾民会吃,官员和富人肯定不吃。
三办不成的事不贪:
这正是和珅为官之道最高明的一点。
别人找他办事,能办的肯定要收钱财的,办不了的事,绝对不收人家的钱财。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复杂的官场之中,没有办成事情却收取了贿赂,无疑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如果这件事办不成、或者不能办,他就不会贪,这就是他的圆滑之处。
所以和珅贪了很多钱财,但是检举他的人却很少,三不贪原则也让皇上查不到他贪污的把柄。
其实乾隆也知道,只不过念在和珅并无大错,又忠心耿耿,乾隆对他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赐和珅家中白绫自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