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何在年轻的时候要刺杀秦始皇?

发布啦 0 0

一、张良的出身

张良出身贵族世家,他的祖上都是韩国有名望的大贵族,不仅如此,他的祖上五代都是在韩国做官,比如他的祖父,连任战国时候韩国三朝的相国,他的父亲张平,也是韩相出身,但是到了张良这一辈的时候,秦国把他们韩国给灭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何在年轻的时候要刺杀秦始皇?

张良所在的韩国虽然弱小,全国更是积贫积弱,但是韩国人素来是有血性的,不然这么多年夹在秦国,魏国,赵国,还有楚国,包括齐国四战之地。

它能够存活,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曾经的犀首,也就是公孙衍,曾经这样说过韩国人,“韩人素来有血性,韩人不怕死,五国攻秦,韩士卒异常勇猛,都是冲锋在前。”

然而,就是这样的国家,因为国家弱小,还是被强大的秦国给灭了。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二、张良谋划刺杀始皇帝

面对国仇家恨,素有血性的韩人张良,开始谋划要报仇。

于是他就找到了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就连他弟弟死了,都舍不得铺张浪费去下葬。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何在年轻的时候要刺杀秦始皇?

仓海君为他举荐了一位大力士,并且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

然后,张良就花钱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他就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张良得知消息后,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乎,他就跟大力士拿着120斤的铁锤在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埋伏,准备行刺。

按照秦始皇的出巡规格,天子的马车由六匹马拉着,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过了不久,张良远远看到有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有武士开道,后面大大小小的马车不计其数。

张良此时已经是紧张得满头大汗,他擦了擦汗,定了定神,仔细查看眼前的车队。

但是找来找去,所有车马全为四驾,根本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

就在这时,他眼前一亮,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

于是,张良把心一横,指挥大力士袭击豪华马车,当120斤的大铁锤从天而降,直接打散了马车,张良根本就顾不上查看是否命中,赶紧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至于大力士生死不明,多半可能被杀。

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很聪明,他曾经多次遇刺,对这种事情早有预防准备,时常换乘座驾,别说张良了,很多随行的人员都不一定知道。

所以,秦始皇幸免于难,但是秦始皇对行刺之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是由于事发突然,根本无从查起,就这样张良得以逃脱,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是,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从此闻名遐迩,所有侠士都对张良佩服不已。

三、张良刺杀失败之后,他的人生选择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何在年轻的时候要刺杀秦始皇?

张良自从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他就思考,觉得搞刺杀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

于是他就隐姓埋名,到处求学,日夜钻研兵书以及韬略,而且他还勤练武术,就这样他刻苦钻研了10年。

有种说法是,张良得了黄石公的《太公兵法》。不管真假,反正张良蛰伏了将近10年,就是在等机会。

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

之后,各地都爆发了反秦的武装,张良认为时机到了,也聚集了100多人,但是自己力量单薄,难以立足,他决定率众去投景驹(自立为楚王的农民军领袖)。

在去的路上,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沛县一带发展势力。

他决定先去见见刘邦,结果是两人相见如故,相谈甚欢。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为何在年轻的时候要刺杀秦始皇?

张良对刘邦分析l如今的天下大势,而且把自己的所学向刘邦一一进行阐述,刘邦听得非常认真,他对张良的谋略深感赞同。只要是张良的谋划,他都会一一采纳。

张良觉得刘邦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于是, 他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以后就跟从刘邦。

作为谋士,深谙兵法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遇到了明主,这也能看出他在混乱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自此之后,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以及所学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0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