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希望“杀死”燃油车的心情,并不比其他电动车企业弱。在2022粤港澳车展上,华为余承东再一次抨击燃油车。他表示,纯燃油车时代会迅速结束,现在还买燃油车,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
“如果今天大家买车,还买一个燃油车的话,就跟当时智能手机刚来临的时候,智能手机大概对他不够好,很多买功能手机的,我认为这个功能手机的时代会迅速结束,大家都会转型。所以这个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就像智能电动网联汽车来临一样,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这个时代会加速到来。”余承东说。
此外,余承东还表示:“传统零部件销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时代的要求。”他认为,如今智能网联电动汽车需要不断迭代升级,依赖传统模式已无法打造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但仍有一些传统车企的思维至今难以转变。余承东以亲身体验为例表示,他在体验过一些车企生产的智能座舱产品后的感受是,其用户体验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的、坑爹的设计,体验感差到“心中有一万头羊驼在奔涌,我想骂人”。
这只是近期华为高管对燃油车的又一次抨击。当然也招致了不少骂声。进入汽车行业之后,余承东经常发出类似的观点,外界也有点见怪不怪了。如果放在电动车企业中,其实也并不少见。比如就在一周前,宁德时代的高管表达了一个观点,其认为最早在2030年停售燃油车就会实现。此前一位新势力的创始人表示:“搞不懂现在为什么还有人买燃油车,难道因为怀旧还是因为喜欢闻汽油味道。”更早之前,还有一些新势力把电动车称为“苹果公司”,而造燃油车的车企们都是诺基亚——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还是倒闭了。
这些观点几乎每一次都引发了外界的争议,对电动车企业而言,这是乐于见到的结果。关注则意味着机会。如果对电动车一点讨论都没有,这才是可怕的。但如果说,最开始大部分人只是在传达电动车的优势和新的技术带来的新奇的体验感,现在完全变成了对燃油车的集体“攻击”。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以求换得市场,不过其中很多时候有点颠倒是非,偷换概念。这一次,余承东的观点也很有争议性,为此也受到了抨击。
把燃油车简单等同于功能手机,而新能源汽车等同于智能手机,这种似是而非,也误导了消费者。燃油车和电动车在智能化上有差距,但燃油车并非不能实现同等的智能化。比如之前有观点认为,电动车因为电机驱动,动力介入更快,燃油车因为发动机驱动,动力介入相对慢。比如都收到指令要刹车,电动车比燃油车是否能反应更快?但从技术角度来说,反应速度是会相对差一点,但也不会差太多。
通过换装新平台,以及新的系统架构,燃油车完全可以实现同等程度的智能化。真正把电动车和智能汽车联系起来的东西,跟技术无关,而是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当然,其中大部分兼容燃油车的新一代平台受制于开发时间和周期——燃油车的平台需要考虑兼容动力,更强的延展性等,复杂性其实高于电动车专用平台,这导致其开发时间较长。
就智能化高低而言,是否是电动车这个因素没有任何的影响,在能量供给方面虽然两者渠道不同,但是燃油车的电能供给绝对可以满足智能驾驶的需求。从成本角度来说,燃油汽车的利润反倒高于电动汽车,并且从现在的行驶稳定性来看,动力和电力两个系统的分离是相对有益的,以及从温度、气压、电磁干扰等因素看,传统汽车也具备更多优势,动力的来源并不是制约智能汽车发展的因素,智能驾驶的世界其实更具包容性。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电动车在智能化上存在的优势。目前来看,电动车供应链更短,而燃油车的供应链比较复杂,而且不少Tier1供应商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这导致产生“灵魂争夺”的矛盾。目前一些车企已经开始自己建立相关的产业链,但未来的走向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次,如果在产业链和技术复杂度都更高的燃油车平台上开发智能汽车,诸如自动驾驶等智能化功能,就只能以增量搭载的方式才容易落地,如此一来,就要重新对整车架构进行系统全面设计,这难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何建立新一代平台如此重要。
这也是余承东此次“放炮”中提出来的重要一点。燃油车需要改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否则在智能化方面会面临较大的问题。由于燃油车所涉及的技术更为复杂,其供应链更长,层级分布明显,不少Tier1供应商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这导致沟通协调问题。比如此前某国际公司的芯片就遭到很多车企的吐槽,沟通协调相当难。其次,很多Tire1都是国际供应商,其本土化能力强弱有别,就算想支持车企进行相应地调整,也未必能够做到让人满意。
汽车供应链不仅结构复杂、层级分明,而且还有着既有的利益捆绑和固化体系,这是多年沉积形成的结果。要让燃油车的供应商们完全按照新造车企业的思路来开发智能汽车,会非常困难。而电动车方面,则因为重建了一套供应商体系,甚至打破了原来的层级,这使得其协调效果会比燃油车好一些。不过,在最核心的板块,目前车企都已经提出了自建的方向,比如自动驾驶、芯片等,这种垂直供应链的模式可能也会改变燃油车的智能化进程。
就当下而言,汽车的“属性”和“定义”已经改变,智能汽车的产业链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燃油车产业链所覆盖的范围。汽车已经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扩展为电器电子产品;由一个移动机械,扩展为“超级移动智能终端”和由软件定义的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燃油车要实现智能化的改变,在供应链上也需要有所改变,打破现在的模式。
电动车并不是智能汽车的代名词,更说明不了燃油车就不能带来媲美甚至超过电动车的智能体验。决定哪一种动力形式的汽车智能化未来的并不是发动机或者是电池,而是更好的消费体验。
需要强调的是,燃油车目前仍有其便利性和市场存在的价值。在中国汽车市场,多层级的消费决定了汽车消费不会突然剧变。比如在两轮汽车市场中,尽管电动摩托车迅速发展,但燃油车摩托车仍未消失。手机仅仅是功能性的终端设备,并不会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等,而汽车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况,对产品的要求不可同一而语。
另外,燃油车依然可以实现更高等级的智能化水平,配合混合动力的发展,这可能在未来几年时间中会充分展现出来,这个市场依然会存在。但另一方面,纯燃油车可能会面临发展上的挑战,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趋势。但显然,这个替代过程会持续很久。而从余承东接连的表态来看,在无力完成今年年销30万辆的目标之后,华为需要在汽车上更快地进入状态。华为现在可能是有点急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