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儿童节还总有几分童心涌动。
当时脖子上挂着一种往地里采的野生艾香叶用粗布包上做成的香包包,吃用芦苇叶或荷叶包裹的粽子……历历在目。
作为五、六十年代的儿童,当年每每临近儿童节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做好事,比如给军烈属家扫地、擦玻璃等,老少先队员给新入队的同学系红领巾,请老革命讲传统,同学之间互送手工自做的小礼物等。
印象深刻的是给军烈属扫院子,爷爷是烈属,我的四伯,抗日战争的1943年牺牲,我家门上挂着个“烈属光荣“的小木牌,感到很神圣。我平时不打扫院子,但唯有这天,一大早我会把不大的院舍扫的干干净净,因怕同学们说我懒惰。
为庆祝这一天,学校编排很多庆祝六一的节目——只不过演节目从来没我的份儿。记得有一次跳一个叫做“亚克西”的新疆舞蹈节目,主要有几个女生表演。放学回到家,我在学着她们的动作,正起劲的时候,巧碰上演节目的那几个女生了,羞涩尴尬闹了个我大红脸。
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是肯定的,记得上午上第三节课时,肚子已咕咕叫,但精神还是幸福饱满的,提倡学习好,身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先进有目标,学习目的明确;国家会组织每年定期到学校体检,种“牛痘”,为了防止寄生虫病,还免费发“宝塔糖”。
当时没记得老师教我们唱过《让我们荡起双桨》,可能我们那里没有可划船的海或河,唱的《小二郎》是语文课本上有的“二小放牛郎“,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
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匮乏,生活和学习条件远不如今天,但回想起来,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关怀,童年的我们,精神是愉悦的,每天都在阳光灿烂之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